风骨·心系苍生社稷(1 / 1)

缘聚缘散,花开花落,人世间的一切变迁从未停歇。上天赐予人间一段太平盛世,又终将用一场乱世将曾经的安稳取缔,再用另一段盛世让人间重回太平。也许这才是世间轮回的规律,没有永恒的安稳,亦没有永恒的动**。

一切的动**都始于政治权力的中心,普通百姓却跟着无辜地遭殃。唐玄宗依然在他的盛世梦中沉睡不醒,身处朝廷之外的李白却已经嗅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

安禄山已经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统领三镇,旗下有二十万大军。不知唐玄宗有没有意识到,整个大唐的半数军队都归安禄山所有,一旦发生兵变,即便安禄山不能大获全胜,至少也可以和李唐王朝拼个势均力敌。

几乎每一个明眼人都看出了安禄山打算取唐玄宗而代之的野心,唯有唐玄宗将他当作心腹大将,还为大唐有了这样骁勇的将士窃喜不已。

安禄山的被重用,也有宰相李林甫的“功劳”,是他向唐玄宗建议:

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

这一番话说到了唐玄宗的心坎儿里,没有哪一位君王能容忍大权旁落,看似没有党援的蕃人能征善战,又不善于玩弄权势和计谋,于是,高仙芝和哥舒翰等少数民族的将领在朝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控制河北一带的安禄山,从此正式成为了倾覆大唐王朝的隐患。

身在远方的李白已经看透了一切,一场大乱在所难免。可惜他无法接近唐玄宗,即便接近唐玄宗,他的话唐玄宗也未必会相信。他不再同情这位糊涂的皇帝,而是为无辜的百姓担忧,一旦战乱爆发,遭殃的还是手无寸铁的百姓。

当时的李白已经回到了东鲁的家里,刚刚与一双儿女团聚,就有任城县厅的官差上门来请,请李白去为任城作记。

李白的诗名蜚声四海,任城县令早就听说他的文采,想要他为任城作一篇记文,流传后世。几次上门来请,李白都在外漫游没有回家,这一次,终于听说他结束了吴越之行,县令便迫不及待地派人来请。

对于欣赏自己才华的人,李白从不慢待。他毫不迟疑地应承下来,跟着官差一同来到了任城。

这是一座极有历史的城池,自从伏羲时期开始,任城就已经存在,那时的任城是一个王国,直到秦朝实行郡县制后,才成为任城县。

李白自幼饱读诗书,又足行万里,见多识广。对于任城的历史信手拈来,他听说在周成王时期,任城还属于鲁国,经历了三十二代鲁国国君的治理之后,鲁国最终灭亡,被楚国夺走。

之后经历了汉朝与隋朝的统治,任城的城邑也多次迁徙。可是无论迁到哪里,只要任城的百姓不变,任城的风土人情就会在任何一片土壤中扎下根。

在当年鲁国的十一个郡县中,任城县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它的东面是琅邪郡,西面是巨野泽,北面是古厥国,南面是滕国互乡。

从这里走出过太多名留青史的人物,除了伏羲,还有东汉时期的“白衣尚书”郑均。任城的每一位百姓都有着高洁的品质,任何名利都不会让他们的品质改变,也许正因如此,这里也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贤良的人才。

李白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却不得不承认任城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土地宽广,河流畅通,人民富足,房屋宽敞。每一座房屋都有着华丽的外观,高高的楼阁随处可见,仿佛随时都能展翅飞起,直奔太阳而去。

河面上还有一座如同彩虹般美丽的长长的石桥,发达的水路吸引了众多外地的客商在此聚集,永远都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因此,任城的百姓总是比鲁地其他地方的百姓见识过更多的新奇货物,这里贸易发达,更有注重读书与习武的传统,从任城走出去的士子,个个文武双全,简直可以将这里称为英雄辈出的地方。

看到李白前来,任城县令自然热情相迎。李白从来学不会假意逢迎,但是看到任城的富饶,百姓的安居乐业,对任城县令也心生许多好感。在为李白接风的酒宴上,他举起酒杯,对任城县令说:“美丽的锦缎不能交给一个刚刚学会裁剪的人来制衣,地方的长官也不会随便找一个人来担任。像任城这样人多地广的地方,皇帝一定会挑选一名德才兼备的人来治理,就像贺公你,温和恭逊,踏实稳重,又敢独辟蹊径,简直堪称完美的人。”

一番话说得任城县令乐不可支,一面与李白碰杯饮酒,一面谦虚着说“过奖,过奖”。李白并不觉得自己说得夸张,继续说道:“贺公不必自谦,您有着褚季野一样恢宏的气度,庞统一样的才华,您每一条政令,都是按照当地的情况制定,抛弃冗杂,只留下最简单的精华,看到您制定的政令,就如同欣赏一首曼妙的乐曲一样享受。”

宽猛相济,的确是最好的管理方法,无论是治理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县城,适度的奖励与惩罚,才能让百姓自发地形成秩序。任城的百姓从贺县令制定的政法中感受到了实惠,贺县令上任不过两三年的时间,百姓的生活就富裕了起来,大人勤劳守礼,孩子好学上进,鲁地淳朴的民风再次得到了发扬。

为了写好任城的记文,李白又私下走访了一些百姓,从他们的口中听到了对如今生活的满意。他这才放心地写下一篇《任城县厅壁记》,刻在县厅的墙壁上,让后世之人了解到前世之人的功绩。

此刻的李唐王朝,如同一座即将倾倒的大厦,在这样一片乱象之中,还能寻找到任城这样的一片净土,李白感到欣慰,又感到担忧。不知这片净土是否能永久地保留,他再也不愿眼睁睁地看着世俗的污秽污染到这里。

他本想在任城多住一段时日,好好感受一下这里淳朴的民风,好友元丹丘的一纸书信却叫他不得不提前告辞。元丹丘邀请李白到自己在唐州湖阳县隐居的石门山一聚,旧友的召唤对李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他是李白一生最重要的一位挚友,李白在打拼的路上累了、倦了,只要回头,元丹丘就一定在不远的地方默默守候,一次次用友情的力量给予他安慰、鼓励,抚平他在打拼路上的一切伤痛。

不过,李白算算日子,与元丹丘已经三年未见了,他一直徜徉在吴越一带寻访仙山,无意中忽略了这位一直如同仙人般生活的好友。于是,李白不再写信回复元丹丘,他的行动就是最好的回复。无须特意约定,简单收拾行囊,不怕路途遥远,李白再次兴致勃勃地踏上了去往石门山的行程。

石门山果然是一处适合隐居的地方,陡峭的崖壁仿佛直入云霄,即便是最善于攀登的人,见到这样的崖壁也会望而生畏。山中的小路弯弯绕绕,李白就在这样的山中小路上攀过了三四个山峰,却觉得自己仿佛已经兜兜转转了千万次。

走入石门山深处,忽然变得寂静无声,似乎连风都很少从这里吹过,生怕打扰到山中深林的沉思。偶尔一两声猿啼划破寂静的上空,李白仔细辨认着方向,向山林的更深处走去。

天色越走越暗,天空却反而越来越晴朗。当月亮高高挂在树梢,原本遮天蔽日的云彩也全部散去,月光显得更加清亮,寂静的山谷显得不再寂寞,而是透露出一抹清幽的韵味。虽然是秋日,深壑中积雪尚存,已经说不清是哪一年的积雪,也许已经有千年之久,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表层的雪水渐渐融化,就化作了山谷中的清泉,在断裂的石缝间缓缓流淌,尝上一口,一股甘甜清冽的味道。

李白一直登上石门山顶,极目远眺,这才发现从山顶看到的景色秀丽无比,让他目不暇接。贪恋于这如同仙境的美景之时,一阵豪爽的笑声从远处传来,原来是元丹丘站在另一座山峰上,远远地在呼唤自己。

李白马上向着元丹丘的方向走去,虽然脚步加快,欣赏美景的目光却依然没有收起。除了他自己的脚步声,几乎再没有任何声音打扰他欣赏美景的雅兴。他终于知道什么叫作静者安闲,即便是长安城中车水马龙的繁华,也比不上在山中幽静的自在。

李白一面让脚步在石门山中自在地徜徉,一面口中高声吟诵:“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遂造穷谷间,始知静者闲。留欢达永夜,清晓方言还。”

李白真的在山中流连了一夜,直到东方发白,才恋恋不舍地随着元丹丘回到住处。每当与元丹丘在一起,李白都会心生隐居的念头。两人已经做了三十年挚友,这样的友情更像亲情,只要在元丹丘身边,李白就有一种归属感。

一日,两人正在炼药院中对坐闲谈,元丹丘忽然幽幽地叹了口气,看着李白的鬓边说:“一别三年,你都已经长出白发了,看来果真是光阴似箭,你我也都老了。”

李白摸了摸头顶的花发,却不似元丹丘那样伤感。他说:“几根白发算什么?拔掉就是。若是心不老,便永远都是意气风发。”

李白的话逗乐了元丹丘,元丹丘去房中寻了半天,找出一柄小巧的镊子。他要为李白拔去白发,成全他这一颗永不服老的赤子之心。

一叶知秋,一根白发也如同秋日的落叶、冬日的冰霜一样,代表着岁月的痕迹。可是李白依然有着少年一般的豪迈,年近五十,依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渴望像鸿雁一般青云直上。

他与元丹丘的三十年友情,早已将两个人变成了一体,悲则同悲,喜则同喜。元丹丘头顶的白发比李白更多,当他拔完李白的白发,李白便轻轻接过镊子,仔细为元丹丘拔着白发。向来豪情满怀的李白,很少像此刻这样伤感,他看着两个人在镜子中明显衰老的容颜,回想起两人都是满头乌发的时光。

这一刻,李白有些痛恨光阴,为什么不能由人做主,而是自顾自地向前流去。青春还没有享够,便被光阴无情地摧残,他还有太多的心愿没有实现,只能时刻地提醒自己,一切还都来得及。

壮志未酬之人怎么能甘心在山中隐居?更何况李白在红尘中并非全无牵挂,当年在梁苑墙壁上写诗,宗家小姐不惜千金买下墙壁,从那一次相见,李白便对宗家小姐念念不忘,左思右想了许久,才终于鼓起勇气托媒人去提亲。

如今,媒人带来了好消息,宗家已经同意了这门亲事,年近五十的李白即将迎娶三十岁的宗小姐,不得不说,缘分的奇妙没人可以说清。一别十年,终究一根红线还是将身处异地的一对有情人系到了一起。

与元丹丘短暂相聚之后,李白便再次来到梁苑,这一次他是一名满心欢喜的新郎,来迎娶年轻的妻子。

宗小姐也是相门之后,她的祖父宗楚客曾经在武则天称帝时担任过宰相,后来又因为参与了韦后之乱被处死。年轻的宗小姐已经经历了家族的兴衰,对于官场早已心灰意冷。她只希望可以和李白一起过着平淡的日子,哪怕这样的生活注定清贫,宗氏也从不埋怨,甚至挖野菜充饥也甘愿。

可是李白无法容忍自己成为平庸的人,他总是觉得应该将自己的才华大加利用,为朝廷做些什么,挽救李唐王朝这座大厦于倾颓之势,这才是一名侠义之士应该做的事,而李白就一直用侠士的精神在要求自己。

他甚至突发奇想要弃笔从戎,成为一名浴血疆场的将士,驰骋在马上杀尽叛乱的敌人,用一场功勋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正在此时,李白收到了一封从幽州寄来的信,寄信之人正是幽州节度使何昌浩,他与李白的渊源结于多年以前,那时的他不过是一名落第的秀才,穷困潦倒,无以为生。所幸遇到了豪爽的李白,赠金相助,再次赶考,终于榜上有名。

何昌浩在官场打拼多年,才坐到了幽州节度使的位置,吃水不忘挖井人,他想起了当年的恩人李白,没有他,就没有如今的自己,于是他专程写信给李白,希望他如果不嫌弃,就来幽州投奔自己,自己会尽最大的可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机会。

收到这样一封来信让李白激动不已,他太需要一个机会,因为苦于没有机会,他常常带着惆怅的心情独自坐到深夜,直到天亮依然没有睡意,只能仰天长啸排解苦闷。他一直将解除人间纷乱当作抱负,无论用文采还是武力,只要能换来朝廷的安稳,他都愿意去做。他不希望自己成为只会吟诵古诗文,九十多岁依然一事无成的人,宁愿拿起自己的宝剑,冲到沙漠疆场与敌军厮杀搏斗。

李白有些动心,为了这样一个机会,他已经苦等了多年。可是当他将想要去往幽州的想法告诉宗氏,却遭到了宗氏的反对。她只想和李白一起过安稳日子,不愿意每天提心吊胆担心他的安危。幽州正是安禄山的管辖范围,李白到那里去从军,无异于羊入虎口。

李白见争辩不过宗氏,只好暂且答应不去。可是一连几个晚上,他都在梦中与敌军厮杀,杀得满头大汗,每次都从梦中惊醒。

看到李白这个样子,宗氏也只好放行,否则他也许每天都像这样睡不安稳,不过,她再三叮嘱李白要保全自己,如果发现形势不对,要立刻还乡与家人团聚。

得到了宗氏许可的李白兴奋不已,马上提笔给何昌浩写去一封回信:

赠何七判官昌浩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时隔七年,李白终于要再度出山,多少迷茫,多少彷徨,在这一刻终于烟消云散。沙漠疆场,仿佛不是一个征战的苦寒之地,而是一个代表着希望的地方,李白剑指幽州,骑上骏马,奔向人生中第二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