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脚踩现实——文明从来不是创造出来的 向心·真正看风景的人(1 / 1)

对于洒脱的人,无论是小桥流水,还是惊涛骇浪,无论是康庄大道,还是坎坷小径,都已经成为生命中的风景。李白是一个将整个人生都当作风景的人,仿佛是在欣赏与自己无关的故事,始终相信着,属于自己的,一定会比当下看到的更好。

杜甫和高适的出现,被李白当作上天对自己的恩赐,“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与知己共处的机会。

每到秋日,中原大地就迎来了狩猎的季节,李白与杜甫、高适三人也不甘落后,准备好狩猎的弓箭,来到了一个叫作孟诸的地方。那里是一个打猎的好去处,五十多里的猎场,许多飞禽走兽都会在这里栖息。

打猎并非唯一的目的,与好友同游,闲来饮酒赋诗,才是人生中最大的乐趣。不过,李白既有文人的文采,又有武者的勇猛,骑在骏马上的他,只要看见前方出现肥美的狐狸和兔子,就朝着猎物的方向策马狂奔,不追到猎物决不罢休。

光阴如同奔流入海的流水,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腾,从不停下来歇一歇。光阴带走了人的青春年华,带来了丰富的阅历与伤痛。尽管如此,人生依然是值得留恋的,虽然李白经历了二十年的等待,终于步入朝堂,还不到三年的时间,又失望而归,但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依然会选择曾经走过的那条路,毫不后悔。

可惜世界上没有返老还童的圆丘草,许多事情即使后悔,也改变不了当初的结局。索性策马扬鞭抓住此刻的欢乐,这样想着,李白将弓弦拉满,朝着猎物的方向狂奔而去。

同行的好友们在身后呐喊着为李白助威,眼见着他如同一位攻城拔寨的将军,杀出了城东的田野,大家紧随其后,各展所能,到了傍晚狩猎结束,一群人扛着大大小小的猎物满载而归。

有了肥美的猎物,自然少不了香醇的美酒,一行人扛着猎物找到一处酒楼,把猎物交给店家,请他们帮忙烤好炖熟,权当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滋补身体。

在朝中经历的失意,就像刻在心头的一道疤,虽然已经渐渐平复,但只要安静下来仔细回想,还是忍不住会隐隐作痛。

李白一刻都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关心,与杜甫和高适在一起的大多数时间,都用来游览古迹。

除了杜甫与高适,还有几位颇具文采的诗人时常与三人一同凭吊古迹,众人结伴同行的热闹,也常常让李白忘记了在皇宫中经历的那些不快。

一日,众人来到琴台古迹,空****的琴台早已无人使用,少了高山流水的知音,琴台也是寂寥的。传说春秋时期的琴师俞伯牙曾借琴声抒**怀,砍柴的樵夫钟子期刚好路过,从俞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他的志向远在高山流水之间。

钟子期就是俞伯牙的知音,二人成为知己,只要俞伯牙诞生了新的曲谱,必定会与钟子期一同分享。当钟子期病故,俞伯牙痛心不已,在好友的墓前将琴摔得粉碎,发誓从此永不再弹琴。

回想着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高适不禁心声感慨,写下了一篇《同群公秋登琴台》:

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

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

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

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

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

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

此刻的高适,刚刚经历官场的失意,与李白有着同样的心境。也许正因如此,他们才能聆听到彼此的心声,友情才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扎下稳固的根基。

可惜狂歌畅饮的日子终究短暂,结束了这次古琴台之游,高适便要与李白和杜甫告别了。他的漫游才刚刚开始,中原一带只是旅途中的一站,他要继续行走,也许向东走到海边,也许向南走到楚地,他没有为自己规划下一站的终点,只让脚步随心徜徉,遇到喜欢的地方,便停留下来居住一段时日。

虽有不舍,也终须告别。转眼之间,金黄的秋日已经远去,遍地的银白,宣告着季节又轮回到了寒冷的冬日。高适就在不久之前与杜甫和李白告别,离开了梁宋一带,多日来的相聚,李白已经把高适当作了挚友,他突然离开,李白感觉心中有些空落落的,梁宋一带的风景和古迹,似乎也变得不再具有吸引力。

他与杜甫简单商量了一下,决定一同离开,到名山大川中去寻仙访道,静心修炼。在临行之前,杜甫听说了宗家小姐千金买壁的故事,决定带着李白登门拜访一下,至少也要感谢一下宗家小姐对李白诗文的欣赏。

当杜甫将千金买壁的故事说给李白听,李白竟然浑然不知,如此奇女子顿时让李白产生了想要一睹芳容的念头,二人便结伴来到宗府,求见宗小姐。

宗小姐早就对杜甫的《望岳》有所耳闻,对李白的诗名和才情更是仰慕已久,她不似一般闺阁女子那般娇羞怯懦,落落大方地接待了两位来客。如此超凡脱俗的女子,让李白不禁心生好感。他先是感谢宗小姐以千金之资保留下自己的诗文和墨迹,又称赞宗小姐是个懂诗之人。

宗小姐的才情的确超过了一般的闺阁女子,李白只觉得与她越聊越兴起,不知不觉竟然一连畅谈了几个时辰。

一颗爱情的种子悄悄地埋进了两个人的心中,只需假以时日,就能渐渐生根发芽,长出的藤蔓会变成月老的红线,将有情意的两个人牢牢地拴在一起。

与宗小姐作别之后,李白心中竟然产生了依依不舍的情愫。不过儿女之情永远不会成为他自由脚步的羁绊,踏着遍地银白,李白与杜甫一同渡过黄河,来到了王屋山小有清虚洞天拜访道士华盖君。

让李白和杜甫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来晚了一步。华盖君在他们来之前,就已经仙去了。满心欢喜而来,又带着失望而归,李白心中本就有些怅然若失。就在此时,杜甫又接到了家信,称家中有事,要他迅速赶回洛阳。

突然之间,围绕在身边的好友各自离去,又剩下了李白孤身一人。杜甫临行之前与他约定,很快就会再见,让李白安心等待。

这次寻访未成,更激起了李白想要求仙访道的决心。回到陈留以后,在李白从祖李彦允的推荐下,李白来到了历城的紫极宫。

李白的家就在东鲁的龟蒙山,历城与龟蒙山同属鲁地,来到这里,李白离家已经不远。不知是不是近乡情更怯,来到历城的李白,反而不急于回到家里。他跟随一位名叫高如贵的道士,受箓修道。按照道家的规矩,俗门弟子接受了道士的授道,就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

多年的访道生涯,让李白对道家早已心生向往,如今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他心中有着难以掩饰的骄傲之情。此刻在他的眼中,天地仿佛变成了一只会呼吸的风箱,一切又回到了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他似乎能亲眼见到天地初分时的阴阳造化,清气上升,浊气下沉,渐渐地衍生了日月,日光与月光交替照亮人间。

他相信自己的才华在天下也属于佼佼者,更骄傲自己不被世俗拖累,甘愿毫无牵挂地脱离红尘俗世,走上求仙的道路。做官有什么好,不如成仙以后去做玉皇大帝的客人,到时候可以飞上九天,游览让自己心仪已久的仙境。

成为一名道士,也算是了却了李白的一桩心愿。从政治国是他的梦想,求仙访道也是他的梦想,只不过,他最初的构想,是功成之后再隐世修道,如今虽然顺序颠倒,至少也算是圆了一个梦想。于是,他特意写下一首《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作为对自己修道生涯的纪念:

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

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

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

离心无远近,长在玉京悬。

虽然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李白却不能真的从此隐居山中,做着成仙的美梦。红尘中的许多牵挂无法彻底放下,比如家中的妻儿,比如他对重新走上仕途的追求。

独自在山中修道的日子,李白时刻都在怀念远在洛阳的杜甫。他期待能够早日与杜甫重逢,到时候两人一同在山中隐居,该是多么逍遥自在的人生!

虽然隐居山中的生活自由自在,但是离家近四年的时间,李白也有些思念家中的一双儿女。想到妻子刘氏,李白却有些忐忑,她与紫烟截然不同,是个再世俗不过的农家女子。当初李白赋闲在家时,她对李白的态度就有些不屑,整日抱怨家中生活贫苦,甚至对与李白成亲这件事有些后悔。

如今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等于又成了一介布衣,没有身份,没有地位。他不知这一次,刘氏又会以怎样的言语来挖苦自己。

即便忐忑,家终究还是要回。只是李白没有想到,这一次回家,再也不需要面对刘氏的一张臭脸,她早已经受不了清贫的生活,从李白家中搬了出去。李白的一双儿女也被她托付给了李家的亲眷。没有了刘氏整天在身边抱怨,李白反而感觉生活变得轻松自在了许多。

当初离开京城,唐玄宗的确赐金不少,这些钱足够李白在家中盖起一座酒楼,整日和三五好友在酒楼里宴饮取乐。

李白时刻牢记着自己道士的身份,还用这些钱在家中修建了一座炼丹房,闲来无事,就在里面炼丹。

当初杜甫与李白告别时,便写下一首《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一句“方期拾瑶草”,便是与李白约定他日重逢。转眼严冬已逝,春草生长,杜甫结束了在洛阳的家事,便匆匆赶来东鲁与李白重聚。春日的泗水,留下了李白与杜甫的足迹,他们在东鲁度过了一个无拘无束的春天,又在夏日即将到来之时接到了高适的邀约。

高适邀请他们二人同去济南,那又是一处与泗水截然不同的风景。两个喜欢看风景的人再次上路,远方的诗与风景,是他们除了报国之志以外唯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