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安静里的惊涛骇浪(1 / 1)

余光中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就是李白,一个侠肝义胆仗剑走天涯的剑客,一个用美酒唤醒了诗魂的盛唐诗人。一潭死水困不住一颗想要浮云直上九万里的心,一条蛟龙哪怕是在溪水中也要掀起滔天巨浪。

唐玄宗轻描淡写的一句“赐金放还”,轻易地斩断了李白奋斗了二十年才终于走上的仕途。离开宦海黑暗的旋涡,他虽然感到一丝轻松,却也有一种被唐玄宗抛弃的失落。

来到京城还不满三年,却物是人非。临行前,李白怅然若失地整理着行囊,回想起三年前接到唐玄宗诏书之后整理行囊的喜悦心情,恍如隔世。

行李整理到一半,李白的思绪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手中的动作不知不觉也停了下来。他知道自己向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尤其看不惯那些俗人的举动,只有贤达之人的举止,才能入得了他的眼。

他曾经是那样渴望走上仕途,却并非为自己谋取功名与利禄,说起李白想要入朝为官的动机,纵观历朝历代,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与他相同的人。李白就连做官都要做得如同侠客一般,辅佐皇帝成为一代明主,功成之后,长揖而去,翩然转身,深藏功与名。

想起初入宫的那段时日,李白的嘴角不知不觉地浮现一丝笑容,他怀揣着诏书快马加鞭地赶到唐玄宗的面前,浩**的皇恩,就如同日月的光辉,照耀在他的身上。他能够感觉到,唐玄宗对待他与对待其他的臣子不同,正因为有着唐玄宗的另眼看待,李白也一夜之间成了京城中声名鹊起的人物。

无论唐玄宗走到哪里,都愿意把李白带在身边,直到如今回想起来,李白的心头还是会涌现出一丝骄傲。他陪着唐玄宗去温泉沐浴,陪着唐玄宗在宫中宴饮享乐,每一次作出精美的诗篇献给唐玄宗,唐玄宗都会对他赞不绝口。皇帝的称赞,也成就了李白的诗名,从此天下无人不知“李白斗酒诗百篇”,王公大臣们更是争先恐后地结交这个皇帝面前的红人。

眼前整理到一半的行李,一下子将李白从回忆拉回了现实。如今他已经是个“赐金放还”的庶人了,门庭冷落车马稀,那些昔日主动上门巴结的人,将他当成了一棵即将枯萎的蓬草。不过,李白并不为此唏嘘感叹,更不会为之悲伤,他依然将自己当作现世的一名雄才,他的才华,不比任何一个人逊色。

离京的那天,翰林院的同僚纷纷来为李白送行。昔日的这些同僚,有人真正欣赏李白的豪情和才情,真心相送;有人将他当作不知天高地厚的狂人,来为他送行,不过是做做表面上的功夫。

无论虚情还是实意,李白都感谢这些人的出现,至少是他们让自己离开京城的这一刻不至于太凄凉。于是,他写下一首《东武吟》,当作与同僚们的告别,无论昔日的情分是否深厚,李白在词中一律将他们称为知己。

这一篇临别之作毫无伤感之意,甚至在全文的结尾,李白还豪情万丈地称自己即将去笑傲山林。

虽然李白在离京之时依然怀揣一腔豪情,但是因为小人的谗言而遭受唐玄宗的冷落,他的心中还是愤懑不平的。他想起了诸葛亮作的那首《梁父吟》,一首谴责谗言,哀悼贤臣的名篇。

几乎每一位有志之士,都曾经将诸葛亮的《梁父吟》当作激励自己进取的座右铭,想必李白也是如此。行走在回乡之路上的李白,眼神有一丝凝滞,他的思绪已经飘远,飘到了周武王伐纣的那个年代。

被周文王拜将封侯的姜太公,大半生都在碌碌无为中度过,到了七十岁,还是一名宰牛的屠夫。他为了成就一番大事业,离开故乡,在渭水边用直钩整整钓了十年鱼,当周文王出现在他的面前,那个看似再平凡不过的白发老者,摇身一变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名相。每个看似平凡的人都不容小觑,有朝一日,他这只一文不名的小猫,也会变成一头啸声震天的猛虎。

他又想起秦朝末年那个住在高阳的酒鬼郦食其,出身寒微,见到刘邦却坚持不肯跪拜,只简单做个长揖就算是尽了礼数。他用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刘邦心服口服,停下了手中的一切动作,专心致志地听他说话。

郦食其的确没有让刘邦失望,就靠着一张能言善辩的巧嘴,拿下了齐国的七十二座城市,那时的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与他相比,李白自认为正当壮年,暂时没有成就,有什么可唏嘘感叹?

李白丝毫不为自己的才华和未来担忧,反而有些替唐玄宗感到忧愁。他掌管着一国的基业,却丝毫没有察觉安禄山正在秘密地准备谋反,反而和嫔妃宫女们整日游戏、享乐。他笑得那样开怀,是因为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小人,把宫外不好的消息层层封锁住。每当李白想要向唐玄宗禀告实情,那些小人就会阻止他,还说他会打扰皇帝的雅兴。

李白是正直的,却也难免有些轻狂。他根本不把安禄山放在眼里,说他是一介匹夫,成不了大事。谁知在不久的将来,正是安禄山的叛变,让唐玄宗狼狈地逃出了皇宫。

此刻的李白依然踌躇满志,他坚信自己还有回到皇宫的那一天,到时候,皇帝一定会认可他的才能,唐玄宗也将在他的辅佐之下,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

这样想着,李白的心情似乎好转了许多,前面不远就是商州地界,他与那里的裴太守是旧友,既然路过,不妨去拜访一下。

李白最欣赏超凡脱俗的贤士,裴太守就是这样一个人。贺知章说李白是从天上来的谪仙人,李白却觉得裴太守更像是真正的仙人,任何俗人俗事都入不了他的眼,他也不会去沾染半分。

商州是一片太平的地界,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也并不复杂。这样悠闲的地方最适合裴太守这样的人。他也欣赏李白身上的仙人气质,看到李白专程来访,自然十分热情地接待。

那是三月早春时节,白天,裴太守带着李白四处游山玩水,夜晚就相谈到深夜,共卧一床,抵足而眠。

一日,裴太守陪着李白来到了商州东城边的西岩,那里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岩壁,仿佛岩壁的顶端,就是天庭的大门。这里的瀑布是一道奇特的景致,别处的瀑布都是或黄或白的水流奔腾而下,这里的瀑布却是迷人的红色,如同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光是看着就让人沉醉。

两人一直在这里徜徉到太阳下山,月亮升起,曼妙的山景让人忘记了时间,直到清脆的猿啼声在黑夜中响起,两人才恋恋不舍地沿着原路返回。

夜猿的啼声,一下子触动了李白的惆怅,他想起了远在东鲁的妻儿,商州虽好,却也不能长久地流连,第二天,他就与裴太守依依不舍地告别,继续向东踏上归途。

命运有时会安排一场不期而遇,一不留神,就缔造一段史诗般的传奇。行走在归乡路上的李白没有想到,命运早已悄悄地将自己的名字列为史诗的主人公,而另一位主人公的名字,叫作杜甫,若干年后,人们将李白尊称为“诗仙”,而小他十二岁的杜甫,则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自从三月离开长安,李白一路走,一路游,不知不觉,已经在旅途上度过了仲夏时节,一阵凉爽的风吹来,向整个世界宣告着秋季的到来。每到一个地方,李白都会停留一段时间,体验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结识一下志同道合的至交好友。这一次,李白停留在梁宋一带一个名叫陈留的地方。

住在洛阳的杜甫,刚好也在此时来到陈留为祖母奔丧。杜甫早就景仰李白的诗名,也知道李白多年来为了走上仕途,屡败屡战的经历。杜甫在洛阳时,就常常往来于诸侯门第之间,只为通过拜谒,一朝功成,能够谋取一份功名。

可惜他的仕途之路也和李白一样不够平顺,拜谒了无数达官显贵,杜甫收获的也仅仅是诗名而已。

听说李白也在陈留,杜甫连忙激动地请求与李白相识的人替自己引见。那一天在宴席上,杜甫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李白,这位谪仙人果然名不虚传,如炬的双目炯炯有神,一身素服也掩饰不住他超凡脱俗的气度。

一身书卷气的杜甫,也让李白不由得多看了几眼,他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眼神中透露出心底的远大志向,当听说这位三十岁出头的男子就是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李白立刻上前拉起了他的双手,将他带到酒桌旁边,又亲自斟上两杯酒,与他共饮。

无须太多言语,志趣相同的两个人一见如故,一顿饭的时间,就已经成为一对至交好友。都说文人相轻,可同样满腹才华的两名才子,却为彼此的文采深深吸引。志同道合的好友一下子让梁宋一带变得更有**力,李白暂且将东鲁的妻儿放在一旁,开始了一段快意驰骋的生活。

因为有了杜甫的牵线,一位正在宋州漫游的隐士,走进了李白的生命。他就是高适,一位喜爱漫游,喜爱交友的游侠。他也曾经在仕途中苦苦经营,可是一腔侠肝义胆,终究忍受不了官场中的苟且,索性辞官远游,过起了自由自在的人生。

就像与杜甫第一次见面一样,李白第一眼见到高适,就知道他与自己是同道中人,三个人很快就结为挚友,时常一同游园,一同饮酒赋诗。

友情的安慰,很快让李白从仕途的失意中走了出来。一日,三人一同在梁园中游玩,又一同坐在吹台上饮酒。酒兴正酣之时,一段哀婉的琴声从窗口飘入,一下子触动了三位诗人的思绪,高适提议,不如每人作一首诗,就题在梁园的墙壁上。

他率先写下了一首《古大梁行》,一句“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将高适心中的大气磅礴彰显得淋漓尽致。轮到杜甫,他写下一首《遣怀》,一句“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尽显了杜甫心中的男儿豪情。

轮到李白作诗时,他已经喝得大醉,却依然不服输地提起笔,摇摇晃晃地走到墙壁前,挥毫写下了一首《梁园吟》。前行之路的困难,的确如“滔滔江水,排山倒海,连绵不绝”,可是“何以解忧,登高楼,饮美酒”,又让人分明看出李白的乐观尚在。“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一句,才是李白心中真正的志向,原来他的**尚未被泯灭,只要意志没有消沉,何时东山再起都不算太晚。

一首《梁园吟》写罢,李白已经醉得不省人事。写者无意,看者有心,三人醉酒写诗的一幕,已经被一位衣着讲究的女子统统看在了眼里。光看女子的打扮,就知道她有着高贵的身份。

李白的洒脱不羁,给这位女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人走后,她轻轻地走上前来,看到墙上龙飞凤舞的笔迹,还有诗中豪情万丈的内容,她知道,自己的一部分情感,已经被那个醉酒的男子带走了。

女子恳请小和尚不要擦掉墙上的字迹,她宁愿拿出万金作为香火钱,只为保护好这堵李白亲手题写诗句的墙壁。

原来她就是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小姐,在不久的将来,她和李白之间,将有一段难解难分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