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不过,无论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充满了无数个曲折与转弯。转弯处隐藏着看不见的景色,有的是深不见底的深渊沼泽,有的则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失去了心爱之人的李白,不禁扬起桀骜的头,对着苍天发出一声悲叹:“老天,你已经让我伤感了这么多年,连我最爱的人都无情地夺走,究竟何时才能为我指引一条出路?”
也许是上天听到了李白的呼唤,命运的转弯处,不知不觉来到了。
紫烟的离去给李白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从这一刻起,安陆已经成了李白的伤心地。这里似乎没有任何值得他留恋的东西,于是,他决定带着一双儿女远行,去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
都说诗人要行一程山,行一程水,从山水之间挖掘诗句的灵感,才能留下传世的佳作。李白一直将自己看作远游诗人,如果不去游历一下鲁地的名山大川,又怎么能对得起远游诗人的名号?
于是,他变卖了家中的几亩薄田,来到山东兖州定居下来。
初来鲁地,举目无亲,人生地疏的李白,时常在外出时迷路。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是喜欢让脚步在户外徜徉,从天地中感受人生的美妙。正值五月黄梅季节,采桑的时节已过,到了当地人开始纺织的时候了。
鲁地的人十分重视纺织,走在路上,家家户户的房门里都会传来纺织的机杼声。伴着机杼声的节奏,李白不知不觉已经离家很远。他骑在马上,已经记不得沿途经过了多少个转弯,此刻前面不知是何地,回家的方向又不知在哪边。
刚好一个老翁出现在面前,李白赶紧催促马儿快跑两步,赶过去向老翁问路。
鲁地是孔子的故乡,鲁地的人也素来客气有礼。看到李白是文人打扮,老翁在指路之余,也愿意和他攀谈几句。交谈之中,李白得知,这位老翁竟然还懂得卜卦,便想让老翁帮自己卜一卜前途。
听到李白的口音与当地人不同,便问李白来鲁地是做何事。李白知道鲁地的人不仅重文,也同样重武,鲁地人的剑法更是一流。于是便回答老翁,自己是来学剑的。
没想到老翁竟然将李白嘲笑了一番,看李白的穿着,不像是富贵之人,此刻不想着怎样去赚钱养家,反而想要去学剑,老翁嘲笑李白不知所谓,李白却气愤老翁也是个不理解壮士胸襟的愚人。
想当年齐国的鲁仲连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进城内,就轻而易举攻下了聊城,齐王想为他加官晋爵,清高的鲁仲连反而躲到海边隐居起来,他宁愿自由自在地过着贫贱的生活,也不愿只为那一点点的富贵,委曲求全屈身侍奉权贵。
李白的狂傲与洒脱丝毫不输于鲁仲连,虽然他没有用一封箭书攻打下聊城的壮举,但终有一日,他要奔赴长安,成为朝中要员。
话已至此,李白觉得和老翁已经无话可谈了,家的方向已经清楚,便毫不回头地打马而去。
在鲁地住得久了,李白越发觉得,自己的直率与不羁与这里格格不入。鲁地人向来以豪爽著称,可是却也从孔夫子身上学到了许多虚礼,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儒家风范。他们看不惯李白的不拘小节,更看不惯他对一切都不在乎的态度,时常说出一些嘲笑之语。
李白更看不惯他们只会死读书的做法,谈论四书五经,仿佛个个都是孔夫子再世。说起治国的方略,却如坠云里雾里。把书读成这样,读了也是白读,就算穿着打扮是个儒生的样子又能如何。
当年秦国宰相李斯就坚决不用儒生,看来李斯是正确的,儒家思想害得他们脑筋不懂得变通,这些人注定和李白不是同道中人,李白心想,自己还没有嘲笑他们不懂时事,他们反而嘲笑起自己。这样的人,还不如脱掉儒生的衣服,回到田里去种地算了。
李白在鲁地也并不是全无知己,他结识了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五人,一见如故,聊得甚是投机。既然鲁地大多数人与他们都不是同道中人,六个人索性来到徂徕山,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
来到鲁地之后,李白在当地亲友的帮助下,购买了几亩薄地,独自带着儿女生活。然而李白向来自由惯了,从未亲手带过孩子,看着两个刚刚失去了亲娘的孩子,李白一直在犹豫是否该续弦,至少有个女子照顾两个孩子会妥帖一些。
于是,刘氏女子便成了李白的第二任妻子,刘氏曾经成过亲,夫君早亡,成了寡妇。她听过李白的大名,也崇拜他的才华,很愿意和他成为夫妻。只是,除了紫烟,李白已经再不能把任何一个女子当作妻子来看待,更何况刘氏不过是一名普通妇人,没有紫烟的文采,更不懂得吟诗作赋。
对于爱情,李白早已心死,只要有人能照顾一双儿女便已经满足。于是,他毫无牵挂地来到了徂徕山。
魏晋时有“竹林七贤”,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就号称“竹溪六逸”,追求的就是闲散清雅的生活。他们时常在山水间饮酒赋诗,徂徕山的每一处景致,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
这的确是一段如同神仙般的安逸生活,徂徕山游够了,六人便结伴同游泰山,那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致。正逢阳春四月,泰山如同人间的一道屏风矗立在地面,李白一行沿着笔直的山道向上攀登。
这是皇帝的车辇走过的路,只可惜当初皇帝的车驾留下的马蹄印,如今已被青苔覆盖。李白走到深壑幽谷当中,看着泰山的悬崖峭壁,飞流直下的瀑布,听着山风吹动松树的声音,与激昂的水花声夹杂在一起,仿佛在发出阵阵悲鸣。
山中的壮观景象再一次激发了李白的豪情,他在泰山之巅遥望着东海的蓬莱岛,想象着自己羽化成仙,来到了金银台,站在南天门外长啸一声,便引来了四面的清风。他闭上眼睛,张开双臂,仿佛真的体会到了飞翔的感觉,那一刹那,他竟然觉得尘世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感慨汇聚于心,又以诗的方式流淌而出。
游泰山六首(其二)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如果真的能在山中修炼成仙,何尝不是好归宿。然而,还是壮志未酬,这如同一根卡在李白喉咙的鱼骨头,时不时便会难受一下。
他还不知道,好运已经降临,只是走得慢了些,就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便会和他撞个满怀。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长安城外,还是李白曾经去过的那座终南山,如今却一改往日萧条寥落的景象,锣鼓喧天,异常热闹。原来是唐玄宗梦见老子托梦,让他到这里迎接老子的真容。于是,山中挤满了官员和道士,终南山已经不知多久没有像现在这样热闹了。
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梦到了老子,让她去亳州真源宫朝拜,再去玉屋山接受道符。于是,唐玄宗便广招天下道士,陪玉真公主一同前往。
李白的好友元丹丘,便在被招之列。这对于李白无疑是天大的喜讯,他马上从徂徕山赶到嵩山,叮嘱元丹丘,一定要在玉真公主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
李白的事情,元丹丘向来放在心上。这一次,他特意带上了李白上一次在终南山写的《玉真仙人词》,只待有合适的时机,便呈给玉真公主过目,顺便替李白引荐一下。
元丹丘果然没有辜负李白的期望,当玉真公主看到李白这篇称颂自己的诗作,一下子就被其中的辞藻深深吸引,她不禁缓缓吟诵道:“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这分明就是一位仙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就连王母娘娘都要对她热情相迎,看到这样的文字,玉真公主简直欢喜到了心坎儿里。她记住了李白的名字,一定要在皇兄面前好好引荐一下。
回到鲁地的李白,依然像平时一样,时而与另外五位好友到山中隐居,时而在家中与一双儿女玩乐。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上,李白忽然收到一封朝廷的诏书,召他入京面圣。李白大喜过望,等了多年,盼了多年,愿望竟然在一夜之间就这样达成了。他有些不敢相信,可皇帝的诏书就实实在在地握在手中,喜悦之情一下子溢满了胸腔,李白忽然仰天长啸,似乎唯有这样才能让天下都感受到自己的喜悦。
听说李白要入京面圣,韩准、裴政、孔巢父三人特意下山来与李白告别。在李白的心目中,韩准有着勃发的英才,裴政是个飘逸清雅的人,孔巢父则如同高山般令人仰视。这样出众的三个人,还有着深厚的友情,他们早已不把做官之人放在心里,见面作个揖,也就算是见礼了。
就在他们来的前一夜,李白还梦到了他们,他有些想念在山中的生活,也想念山中的景致。他多想在山中和他们再住上一段时间,可是唐玄宗又发来了第二道诏书,催李白快快进京。李白只好将他们送到了鲁城东门,还未分别,思念就已经无边无际地蔓延开来。
送走了三位好友,李白便开始打点进京的行囊。皇帝的诏书已经来了三次,真的到了非走不可的时刻了。看着一双年幼的儿女,李白还有些不舍,他想为孩子们写一些什么。于是,他摊开纸笔,写下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续弦的刘氏一直不满李白的清贫,本以为他才高八斗,应该有着富贵的身家,没想到竟然清贫得不能再清贫。如今,李白终于在刘氏面前扬眉吐气,他终于要“仰天大笑出门去”,奔赴那座能让他圆梦的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