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爱是恩赐,也是劫难(1 / 1)

多少才子渴望遇到能成为知己的佳人,她性格温婉,着一袭淡雅的长裙,长发及腰,却甘愿为他一人挽起余下的年华。正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李白是幸运的,他的妻子紫烟,就是那位能同他成为知己的佳人。

紫烟从未对李白有过任何埋怨,哪怕他四处远游,难得回家,即便回家,也终日酒醉。但紫烟就是一如既往地欣赏夫君的才情,也相信有朝一日,他会用自己的才华为国效力。

此刻的李白,依然困守在安陆的一方天地当中,再次从嵩山归来,家中的生活似乎没有任何变化,依然闲居安稳,与紫烟和一双儿女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

一日,几位堂弟忽然来李白家中做客。生性喜欢热闹的李白,总是喜欢有人能陪自己饮酒谈诗,一下有几位堂弟来访,自然免不了又是一番盛情招待。

觥筹交错之间,众人提议用吟诗代替酒令,作不出者,便罚酒三杯。轮到李白作诗,他的思绪却突然之间飘离了酒桌,感怀起易逝的光阴。

活在天地间的一切生命,不过都是光阴中的匆匆过客。而这无边无际的天地,似乎也只是为这些生命提供了一席容身之地,与旅途中的客栈又有什么分别?

回想自己多年来经历的一切,仿佛是做了一场梦一般,那么生与死的分别呢?最多也就是醒着与睡着的分别吧?这些年来看似活得豪迈,但真正的快乐又有多少,似乎根本无法计算。

看着酒桌上跳动的烛火,李白忽然想起了古人秉烛夜游的典故。古人都知道人生要及时行乐,如今看来,的确是有道理。这是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园中的桃花已经盛开,微风拂动,便飘来阵阵花香。

与堂弟们相聚,又何尝不是人生中的一种快乐?一旁的堂弟们都在等着听李白作诗,看他半晌没有出声,以为是正在酝酿,可是等了许久,还是不见他开口,堂弟们等不及了,纷纷催促李白快些作诗。

李白的思绪终于被堂弟们的呼唤拉了回来。看着个个英俊,个个都满腹才华的堂弟们,一向狂傲的李白突然间惭愧了起来。文人相聚,不是高谈阔论,就是附庸风雅,与堂弟们宴饮,不是吟诗作赋,就是欣赏名花。看来只有一首好诗才能抒发高雅的情怀,李白已经半醉,将自己的酒杯放在桌上转个不停,一会儿的工夫,便作出了一首《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与堂弟们的一番痛饮,再次让李白感慨时光的飞逝。堂弟们还个个年轻,自己转眼间已经快要三十八岁。如果一直像现在这样闲居下去,何时才有出头之日?李白不敢继续想下去,也许转眼之间,自己就在等待中白了头,对着镜子中自己的白发悲叹。

他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他必须离开安逸的生活,继续远游,寻找出路。既然长安与洛阳都不是福地,那就去往别处,沿着江水一处一处地行走,总有一个地方会发现赏识自己的伯乐。

李白希望好友元丹丘可以和自己一同远游,于是便想再次去往嵩山,邀元丹丘同行。在去嵩山之前,他特意绕道襄阳,想去探望一下好友孟浩然。许久未见,这位大自己十几岁的好友不知是否一切都好。

孟浩然一直是李白敬重的人,他不仅和李白一样有着超然于世的心境,更像一个隐居在世外的高人。孟浩然宁愿放弃仕途,选择隐遁的生活,寄情于山水之间,在清风与美酒当中沉醉。

这些都是李白现在还做不到的,于是,他敬重孟浩然的潇洒,也敬重他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也许只有像他这样心胸豁达的人,才能不在乎是否在君王的身旁效力吧,这样的品格让李白不自觉地仰望,每一次与他交谈,仿佛都是在经受一次思想的洗礼。

作别了孟浩然,李白继续赶往嵩山。他带着一腔热忱希望元丹丘能和他一同上路,可是元丹丘早已看破红尘,不愿再踏足尘世的纷扰,反而希望李白能留下来,和他一起在山中隐居。

既然志趣不同,李白也不勉强。他的雄心正盛,什么也阻挡不了他这匹千里马要去寻找伯乐的决心。

李白素来将元丹丘当作自己的异姓兄弟,虽然元丹丘不愿同行,他们的友情却不会有丝毫的损害。在告别元丹丘,即将去往淮阳之时,李白特意作了一首《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作为临别赠语: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

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

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

精魄渐芜秽,衰老相凭因。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

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

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

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

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纵观世间,有几人能做到像元丹丘那样淡然避世?其实,李白也知道,一味地追求仕途,失去的也许会比得到的更多,然而一日不入朝为官,他的野心便会难平。于是,明知前路悲苦,依然无畏地踏上行程。

几乎每到一处,李白都能认识一些知己。临行前,元丹丘送给李白一些银两作为路费。可是以李白视金钱如粪土的个性,花钱从不计较,很快便囊中羞涩。

到了陈州,结识了一位名叫侯十一的友人,他对李白十分欣赏,约他一同饮酒。在李白的《送侯十一》的诗文中可以见证这段友情。

朱亥已击晋,侯嬴尚隐身。

时无魏公子,岂贵抱关人。

余亦不火食,游梁同在陈。

空余湛卢剑,赠尔托交亲。

当时李白身上的银两已经不多,酒到微醺,也同侯十一敞开心扉,为了寻找到赏识自己的人,他宁愿像孔夫子周游列国那样踏遍大唐的每一寸土地,不过出门在外,没有生计,自然难免落魄。他已经许多天没有吃过热饭菜了,好在遇上侯十一,才终于又能品尝到美食的滋味。

酒到浓时,心中万千感慨。他把那柄天下无双的湛卢剑送给了侯十一,并嘱托他将宝剑交付给更值得的人。

也有人说,李白把侯嬴比作侯十一,感慨当朝没有礼贤下士的魏公子,那些有才华的人没有机会大展拳脚。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它传达出的都是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浓烈情感。

李白继续向宋城行进。那里有他的一位好友,时任宋城县令。李白心存幻想,也许通过好友的引荐,可以结识一些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可惜朝廷正逢战时,一千个满腹经纶的文人,也比不过一名能征善战的武将。

宋城县令好酒好菜地接待了李白,却也不能给李白带来任何帮助。李白懂得他并不是虚情假意,临别之前,宋城县令特意送给李白许多银两。

心存感激的李白只好再次前行,离开了宋城,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目的地。只能任由脚步继续漂泊,到哪里才是一站,只好听天由命吧。

距离宋城不远处就是下邳,听说当年张良不惜重金寻得刺客,趁秦始皇东游时用铁锤砸向他的车辇,可惜砸中了副车。又惊又怒的秦始皇下令追查刺客,张良便躲到了下邳隐藏起来。

也正是在圯桥上,张良遇到了要他为之提鞋的黄石公,得到了《太公兵法》。张良日夜苦读,终成一代名将。

可惜李白没有张良那样的好运,除了站在圯桥上感叹没有黄石公那样的人在面前出现,李白对下邳来说,也不过是万千过客之一。

作别下邳,李白继续赶往淮阴,一路船行,水流不稳,大船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晃得李白有些头晕。他曾经做好了旅途艰难的准备,可是辗转了许多地方,依然一无所获,一颗心不免有些疲惫。

一路上,李白看到大船经过了二十五个长亭,这代表着一共有二百五十里的路程,沿途的风光的确十分美好,河水中时常能看到水鸟在欢快地鸣叫。望着远处清幽的山川,他有些想念家中的妻子,想念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含情脉脉的双眼,似乎永远都在讲述一个美丽的梦。

可是现在还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因为真正的梦想尚未圆满,李白还不能让自己停下追梦的脚步。

来到淮阴,已是傍晚时分。李白一路上几乎都没有吃东西,饥肠辘辘地来到了客栈。经营客栈的是一位老妇人,看上去和李白的母亲差不多年岁。她看着李白惨败的脸色,好像一个刚刚大病一场的人。于是便为他煮了一只黄鸡,又送来一坛好酒,让一路颠簸的李白吃上一顿热乎的酒菜。

除了亲人和朋友,几乎很少有陌生人对李白如此关心。李白一向以英雄自诩,可如今的他更像是一个落难英雄。在旅途中漂泊的人,吃着这样的饭菜,不仅暖胃,更加暖心。这让李白又开始思念那位在宋城做县令的朋友,虽然刚刚分别不久,可这一次见面,让两人的情谊更深厚了。吃过晚饭,李白拿出纸笔,就着客栈的烛火,为好友写去了一封信。

有时候,爱情与梦想,就像忠孝注定难以两全。李白在逐梦的路上越走越远,与妻子紫烟的分别也越来越久。他本以为这一生余下的光阴还长,只要为自己谋到前程,便可以和妻子日日相守。可是他却忽略了紫烟向来孱弱的身体,在李白离家的日子里,她病倒了,病得很严重,却执意不肯告诉李白,她不愿成为夫君的拖累,与李白成亲多年,她已经习惯了独自支撑起整个家。

李白就这样带着自己的梦想一路前行,离开下邳,又来到了楚州安宜,在那里,他有幸结识了安宜徐县令,他早就听许多老人在田间地头歌颂徐县令的功绩,说他治理有方,不会因为贫富而区别对待。在他的管理下,许多外乡人都愿意搬来安宜定居,他们在这里垦荒种田,整个安宜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李白的《赠徐安宜》一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故事。

在安宜,李白受到了徐县令的热情接待,二人相谈甚欢。在他们交谈间,县衙门外有人击鼓,刚刚还满脸带笑的徐县令马上又换成了一副威严的面孔出去审案。李白只好在后堂等候,百无聊赖便到后面的庭院里去散步。庭院中种满了橘树和橙子树,正逢春末夏初,树上没有结果,但李白可以想象到,金秋时节,满树黄灿灿的橘子和橙子散发着阵阵清香,该是多么美妙的景象。

管家告诉李白,这些都是徐县令亲手种的。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引来清水浇灌田园。一番话说得李白吃惊不已,没想到徐县令竟然还是个事必躬亲的县官,难怪对待自己这样一个老百姓也十分热情客气。

临别之前,李白再三感谢了徐县令的款待,虽然有些难以启齿,但是想到徐县令的为人,李白还是硬着头皮,委婉地希望徐县令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替自己引荐一下。

走出徐县令的府邸,李白骑着马信步走在路上,看到黄鹂鸟正躲在茂密的桑叶下,一面啄食着紫色的桑葚,一面发出欢快的叫声。原来不知不觉已经快到夏天了,长时间出门在外,李白已经忘记了时节,还一直以为此刻是春天。

桑蚕都已经到了吐丝的时候了,可是他这个游子依然在外奔波。女人们已经开始缫丝了,李白有些害怕听到这样的声音,因为缫丝的声音会让他想念妻子,越听便越痛心,只好挥起马鞭,催促马儿跑得再快一些。

接到紫烟病重的消息时,李白已经身在巴陵。他在那里结识了大他十岁的王昌龄,如同当初与孟浩然相识一样,两人一见如故,只不过,李白还在四处寻求报效朝廷的门路,王昌龄却已经遭到奸人陷害,被朝廷贬谪到岭南去。

听说李白拜谒十年也不曾被朝廷任用,王昌龄也替他唏嘘感叹。不过,他安慰李白,如今的朝廷也不再像当初那样重视贤士,反而更加重视武将。李白的一腔报国志向,皇帝很可能不会放在眼里。

两人越聊越投机,可是忽然接到紫烟病重的消息,李白不得不急着赶回安陆,王昌龄也必须继续朝着岭南的方向进发了。

李白一路上快马加鞭赶回了安陆,一进院门,却不见紫烟的身影。女儿告诉他,母亲已经病得一连几日都起不来床了。李白赶忙请来大夫为妻子看病抓药,本以为紫烟吃上几服药,很快就会好转,没想到病情越来越重,没过几个月,竟然撒手人寰。

抱着妻子依然温热的身体,李白想到了两人从成亲以来的种种温馨与甜蜜。紫烟是个多么好的妻子,成亲多年,李白大半的时间都在外漂泊,很少照顾家里,紫烟独自抚养着一双儿女,从无怨言,也许她的身体就是这样累垮的。

安葬紫烟的那一日,李白亲手在坟前种下一棵桃树,他知道自己无法日日陪在紫烟身边,也许有了这棵桃树的陪伴,她便不会像从前一样寂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