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长短,并不在乎年岁,只在于心境。落魄失意时,似乎每一分钟都如一年般漫长难熬,就连呼吸的节奏仿佛都变得迟缓,胸口憋闷得透不过气来;而快乐得意之时,时光又变得飞快,转瞬间就从少年步入白头,仿佛人生百年,不过转眼之间。
如此看来,唯有欢乐的人生,才意犹未尽,若想不辜负岁月,就在有生之年,恣意尽欢。
再一次拜谒失败的李白,似乎唯有用酒醉,才能找回久违的欢愉。一次次失利,激发着他一次次再战的勇气,只不过,在每一次失意之后,他总是需要用一次远离,将心情调整回最初的平静。
他决定再游江夏,人不会两次站在同一条河水当中,那么曾经去过的地方,时隔多年再次前往,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景致。
江夏还是那个江夏,不过,这一次,李白却在伤心之上更添伤心。
在江夏,他偶遇当朝大诗人宋之问的弟弟宋之悌。宋之悌在当朝一度担任右羽林将军、益州长史、剑南节度使,甚至太原尹等要职,与李白之间也有着深厚的友情。
这一次久别重逢,却不知宋之悌为何获罪流放,经过江夏,要去往流放地交趾。两个失意的人,在江边依依惜别,宋之悌已近暮年,不想晚景凄凉,遭遇如此变故。李白正逢盛年,却一腔抱负无处施展,屡次拜谒,屡次被按下不提。
也许这一次的分别,就会变成永别。看着眼前滔滔的楚江之水,一直通向蔚蓝的大海,通往宋之悌被流放的远方。那是千里之外的远方,此刻一别,便是后会无期。身为堂堂男儿的李白,不愿意因为离别变得哭哭啼啼,他在江边为宋之悌设下宴席,端起酒杯,刻意地用洒脱的豪情压抑住心底的悲伤。
小小的一个酒杯,盛放的似乎并不是酒水,而是满满的情意。饮下这杯情意,友情便长存心中,永不消逝。
暮秋时节的天气是晴朗的,天是那样蓝,没有一丝云彩搅乱天空的宁静。可是李白的心中却平静不下来,更高兴不起来,反而满是悲凉。江猿似乎也体会到了李白的悲凉,在晚风中发出了悲哀的啼叫。直到这一刻,李白的伤心终于再也按捺不住,他不是个爱哭的人,此刻却因为好友的流放而大哭不止。他为宋之悌的晚景凄凉,也为自己经历的诸多坎坷而哭。
壮志难酬与好友流放都是最伤感的事情,想到此处,李白写下一首《江夏别宋之悌》,权当为好友送行: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送别了宋之悌,李白哪里还有游山玩水的心情,他回到了安陆的家中,再次过起了耕田读书,与妻儿为伴的生活。
就这样闲闲地度过了一个严冬,又迎来了春末夏初,百花盛开的时节。没有了四处拜谒的困扰,整日赏花饮酒,吟诗作赋的李白又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快乐。一日午后,紫烟忽然拿着一封书信,走到了李白的面前。
那是元演写来的书信,一别经年,元演对李白十分想念。刚好他的父亲当上了太原尹,便想邀请李白和元丹丘一起同游太原。可惜元丹丘要去峨眉山修炼,元演只好邀请李白一人前往。
一封好友的书信,勾起了李白对往事的回忆。他从前也曾与元演和元丹丘一同出游,那一次是到随州去拜访元丹丘的师父紫阳真人。李白早已对紫阳真人仰慕已久,他早就把紫阳真人当作位列仙班的仙人,那一次拜访,也受到了紫阳真人的热情相迎。
四个人整天坐在一起谈经论道,丝毫不知疲倦。李白还跟随紫阳真人学习炼丹之术,几乎乐而忘返,恨不得与紫阳真人一同归隐山林。可惜外界的**对李白依然太大,他无法彻底割舍。
紫阳真人的住处附近有一座餐霞楼,取“风餐露宿”之意。在紫阳真人处拜访之时,每当紫阳真人与道友在此相聚,李白也会列席,想到即将与紫阳真人分别,李白有些恋恋不舍,于是,他提笔在墙壁上题下一首《题随州紫阳先生壁》,既表达自己对紫阳真人的仰慕之情,也算是留下一些纪念:
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
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
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
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
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
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
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
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
临别之时,元演又告知李白,自己要留在这里隐居,不能一同返回,李白只好写下一篇《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权当依依惜别之语。
回忆与元演和元丹丘在一起的时日,只有欢乐,没有愁情,这一次元演再次邀约,李白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简单收拾行囊,便随元演一同来到太原。
活在当下的我们,有几人能在屡屡受挫的时刻,还有心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只有像李白这样不拘小节的人,才能将烦恼当作浮云,轻松地抛诸脑后。
元父早已听说李白是个出口成章的才子,又见到儿子元演对李白十分钦佩,自然更加热情地款待。李白已经许久没有像现在这么放松,几杯酒下肚,全身的神经仿佛都舒缓下来,他多希望快乐的时光一直这样延续下去,如果可以,哪怕余生都在这里度过,也没有遗憾。
说是同游太原,一番接风洗尘过后,元演和李白自然要到太原的名胜古迹游览一番。他们同游晋祠,还在晋水上带着一班歌伎泛舟游玩,黄昏的夕阳照在歌伎们的脸上,仿佛增添了一抹红晕,显得她们更加娇俏美丽。
翩飞的衣袂和婉转的歌喉,再加上香醇的美酒,醉了李白的心。这样欢乐的时光不容易遇到,既然赶上,就在美酒中及时行乐吧。
李白与元演同游恒山之时,看到恒山的层峦叠嶂,仿佛一幅巧夺天工的水墨山水,气宇轩昂的庙宇中传来阵阵鼓磬之声。二人慢慢爬上长满青苔的陡峭石阶,在山中的花草之间,仰望那几乎高接云天的悬空楼阁,俯瞰庙宇下方水流潺潺。李白的凌云之志再次被激起,在恒山的一块巨石上,他挥毫泼墨留下“壮观”二字。
此番出游太原,堪称尽兴。欢乐的时光总是飞快,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早秋时节。秋色渐浓,秋燥如火,花儿已经渐渐枯萎,清早时分,还能隐约看到叶子上挂了一层秋霜。那一日夜晚,李白在住处仰望天上的月亮,忍不住开始思念家乡的妻子,一颗心也仿佛飞回了她的身旁。
离家半年,该回去了。于是,李白再次与元演作别,回到安陆家中。仿佛李白生来就应该是一名游子,刚进家门,元丹丘的一封信再次让他赶到嵩山。
原来,元丹丘在信中告知李白,一位名叫岑勋的青年,十分仰慕李白的大名。他听说李白和元丹丘在山中隐居,不远千里,特意寻到此处想要拜会。谁知李白竟然早已离去,希望落空的岑勋不免有些失落。岑勋的情真意切感动了元丹丘,于是才写来此信,希望李白可以来嵩山相见。
李白素来是个性情中人,听说有人仰慕自己,心中不免一阵澎湃。岑勋的仰慕之情,让屡屡受挫的李白感觉到自己的确是个贤才,可惜没有遇到明主。他也想见见这位年轻人,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竟有如此眼光。
与岑勋的相识,果然没有让李白失望。他们志趣相投,意见相合,岑勋虽比李白年轻一些,却个性稳重,心思细腻,有时甚至显得比李白更加成熟。酒逢知己千杯少,难得遇到懂自己的人,无酒不欢,李白自然要与岑勋和元丹丘痛饮一场。
一张酒桌就摆在嵩山的高处,向远处眺望,就能看到滚滚黄河之水奔流不息地向前方涌动。那奔腾的水流仿佛是从天上直泻而下,翻卷着巨大的波涛,勇往直前地奔向东海。李白欣赏黄河之水的气势,它们奔涌向前,从不掉转方向往回流。做人也当如此,认准一个目标,便义无反顾地追求,哪怕沿途屡屡受挫,也不停止前行的脚步。
从小到大,父母最希望的,就是子女一切安好。李白的父母总是叮嘱李白要保重,不要急于进取,免得受到伤害。可是父母在安稳中过了一生,似乎每一天都过着同样的生活,活了一生,就像活了一天,从黑发活到白发,生活也没有改变模样。唯一的变化就是他们开始对着镜子中自己的白发发出阵阵感叹。
李白不愿过这样的生活,却暂时没有寻到最好的出路。算了吧,暂时忘却烦恼,遇见知己是得意的事情,在得意时就要纵情作乐,坛中有酒,就该把自己的酒杯斟满,不要让酒杯空空地对着月亮发呆。
与好友痛饮,无论喝多少也不嫌多。李白一次次端起酒杯,劝岑勋和元丹丘也饮下杯中的美酒。此刻就算是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李白也不会分神,与知己一起喝醉的感觉实在太过美妙,都说醉生梦死的日子太颓废,可那又如何呢?李白又不想让自己成为圣贤,为了一个圣贤的名号,一辈子都在清规戒律和寂寞中生活,又有什么滋味?他要做一个纵情饮酒的人,也许有朝一日,会因为喝酒,在后世留下美名。
想那酒仙刘伶,身高不过四尺,相貌无比丑陋,可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羁,嗜酒如命。酒可以湮灭惆怅,让人精神放松。据说刘伶饮了三碗杜康酒,一醉三年。醉酒的滋味实在美妙,酒醒之后,又忍不住痛饮一百零八碗,从此长眠。一百年后,被杜康从坟墓中叫醒,后来两人一起乘云仙去,成为酒仙。
不知不觉,李白已经饮至半醉,坛中的酒也已经见底。可是酒兴正浓,李白怎么能够允许一场欢畅的酒宴就这样戛然而止?他催促着元丹丘让门下的童子再去买酒,元丹丘担心李白喝醉,只好骗他说酒钱不够了。已经喝醉的李白哪管这些,一面大声要酒,一面催促着元丹丘拿出家中值钱的东西,统统都用来换酒。
元丹丘深知李白的个性,兴致上来,不喝到烂醉如泥一定不肯罢休。他一面吩咐着童子下山去买酒,一面想方设法让李白的酒醒一些。他知道李白在喝醉时会文思泉涌,于是便要李白作一首诗来欣赏。
作诗已经不能表达李白心中的欢乐,他索性唱了起来,唱的是一首劝酒歌,想劝元丹丘和岑勋与自己一醉方休,然而李白醉酒后的文思势不可当,一首劝酒歌,竟然也唱得气势磅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多少壮志未酬的遗憾,都凝结在这一首《将进酒》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此洒脱与狂傲,纵观天下,除了李白,又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