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什么可以代表人们的相思愁肠,那么非明月莫属。否则,李白也不会在几年前客居扬州时写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诗句。
数数离家的日子,转眼已近三载。他又开始想家了,不仅想念家中的父母,还有苦苦等待他还乡的妻儿。可是他不能就这样回去,功未成,名未就,堂堂七尺男儿,一身白衣离家,依旧一身白衣而归,似乎对不起家人的殷殷期望。
此刻的李白,已经身处洛阳城中,他希望这里会有全新的际遇。春日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来临,这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象征着全新的开始,也许他的人生将在这里出现全新的转机。
他果然拿着元丹丘的书信找到了元演,元演向来钦佩腹有诗书,又志向远大的人。他早就从兄长那里听说了李白的大名,此番相见,不免热情招待了一番。
白天,元演带着李白四处游玩,遍尝洛阳美食。被称为东都的洛阳,其繁华程度毫不逊色于京城长安。李白游得开心,玩得尽兴,经历了一天的喧闹,终于在傍晚时分回到了客栈。
夜晚的洛阳,又别有一番景象。一下子从白天的喧闹中抽离出来,变成了一座十分安静的城市。李白坐在客栈的庭院中,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静谧。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悠扬的笛声,一下子抓住了他的神经。
仔细听来,似乎是《折杨柳》的乐曲,“柳”是“留”的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总是喜欢送给远行的人一枝杨柳,期望他早日归家。身为一个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听到这样的笛声,李白怎么能不想家?
这一刻,他的洒脱与不羁一下子统统不见,成了一个恋家的游子。然而自己离家是那样远,亲人的容貌仿佛就在眼前,伸手却无法触摸。无奈,只有摊开纸张,将笔蘸饱墨汁,洋洋洒洒写下一首《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首诗写罢,思乡之情似乎才稍有缓解。放下纸笔,李白端起桌上的酒杯,对着明月一饮而尽,就让醉人的酒香,替自己传递浓浓的相思吧。
在洛阳的日子里,元演大多在身边作陪。李白本想在这里发掘一展抱负的机会,却毫无门路与头绪,一时间,变成了一名彻头彻尾的游客。
既然已经身为游客,索性就好好欣赏一下洛阳城的景致。已经到了桃花盛开的季节,听说站在洛阳城的天津桥上,可以欣赏到最美的桃花春景,于是李白便早早地来到这里。
粉红的桃花春景,的确让人沉醉,李白在这里一待就是一天,从清晨的花开时分,一直赏到桃花在晚风中凋落。都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原来真的是这样。早上还在枝头绽放的花蕊,到了黄昏时分就已经变得枯萎,从枝头跌落,坠入水中,被河水冲到了不知名的地方。
岁岁年年花不同,想必说的就是这样的场景吧。看着粉红的桃花在河水中随波逐流,李白又想到了自己。花朵年年更迭,人不也是这样吗?看看天津桥上往来的人,有多少和自己一样是来赏花的游客,今年见到的这些人,明年还会再见吗?
上午赏花时,李白刚好看到穿着华丽朝服的王公大臣们下朝经过,他们听着鸡叫,天不亮就去上朝,下朝之后,又乘坐着华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的气势好大,所有的路人都要回避,可是,这些王公大臣下朝之后,真的会为百姓做实事吗?想必大多数官员下朝后的生活,都是呼朋唤友地在家享受山珍海味,饮酒作乐吧。
人生苦短,不如及时行乐。李白相信,许多王公大臣都是这样想的。他们以为享乐的日子会一直这样延续下去,但是想想古时流传下来的历史典故,那些不懂得及时抽身的人,又有几个落得好下场?
想想秦王的宰相李斯,他在临终之前才无奈地叹息,不如还像当初那样,牵着自己的猎犬,过着打猎的生活。晋代的石崇不愿交出爱妾绿珠,被诬陷成乱党,导致满门抄斩,那时的他,也一定在后悔自己不懂得见好就收。唯有范蠡懂得及时抽身,功成身退,不问朝政,带着西施享受自由自在的人生。
几番感慨过后,李白终于认清,洛阳城依旧不是他的福地。不如归去吧,对家人的思念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此刻,他最想见到的就是亲人。于是李白作别元演,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行程。
当渐渐来到安陆地界,熟悉的一草一木再次呈现在眼前,一向以坚强自居的李白,不禁也泪湿了双眼。听说李白还乡的消息,紫烟早早地就带着女儿平阳在家门口张望,当李白的身影终于出现在视线里,含蓄的紫烟并不好意思奔向他,反而悄悄地擦拭着眼泪。
一别多年,紫烟的容貌似乎没有太大变化,只是不知何时,岁月已经在她的眼角悄悄留下了痕迹。离家之时,平阳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娃,如今已经出落成眉清目秀的小姑娘。看着李白,平阳的眼中充满看到陌生人的好奇和羞涩,她并不知道眼前这个陌生的男子就是自己的父亲,面对李白伸过来的双手,害羞地一头扎进母亲的怀里。
在外漂泊多年的李白,有多久没有感受到这种带着人间烟火气的亲情了?听着女儿羞怯地喊着自己父亲,一颗早已冰冻的心,一瞬间开始融化。
从紫烟的口中,李白得知岳父已经离世,舅兄许大郎行事不仁不义,未等丧期服满,就开始张罗分家,并霸占了大部分肥沃的田产,只给李白夫妇分了些偏僻荒芜的薄地和极少的金银。李白并不在乎,他对金钱素来没有概念,只想好好珍惜眼前的亲情。
于是,他带着妻女搬到了白兆山,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每日除了在园中耕种,就是到灵山秀水间去读书。
日子就这样波澜不惊地流淌着,紫烟又怀孕了,十个月后,她为李白生下了一个男孩。生活仿佛一下子变得更加美好,耕读之余,李白最喜欢的就是与紫烟一同在月下的院中对酌。院中盛开的花朵就环绕在两人周围,浓郁的画像催生着酒兴,他们就这样一杯又一杯地饮着,仿佛快乐的酒永远不会喝醉。
可是美酒哪有不醉人的道理,喝得多了,头脑渐渐变得混沌,视线也渐渐变得迷离。虽然酒兴依然浓厚,但是不能再喝了。临睡之前,李白还意犹未尽地和紫烟约定,明晚依旧要像今天一样,在院中对饮。
在家中闲居的日子的确是快乐的,李白在长安受到的心伤,也渐渐在欢乐的日子中平复。伤疤好了,便忘记了曾经的疼痛,渐渐地,李白又开始萌生想要到外面寻求机会的念头。
正巧听说唐玄宗在广纳贤才,派下十道采访使到各地网罗人才,距离李白最近的,是设在襄阳的道使,前来上任的,正是人们口中争相传颂的“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韩朝宗。
李白再也按捺不住,他即刻就要去往襄阳,那里不仅可以见到韩朝宗,还能见到至交好友孟浩然。
好友重逢,自然免不了一番叙旧。孟浩然同情李白在长安的种种遭遇,答应将他引荐给韩朝宗,只不过,不敢确定韩朝宗会向朝廷推荐他。
李白却并不担心,因为他心目中的韩朝宗,是个受万人敬仰的人物。能够被人如此爱戴的官员,一定有不凡的心胸和气度,因此四海之内的贤士良才都愿意投奔到他的门下。据说一旦经过他的引荐,这些人便会名声大噪,于是,也就有越来越多壮志未酬的贤士,都希望通过韩朝宗的引荐扬名立万。
李白希望自己能在韩朝宗的面前成为毛遂的那样敢于自荐,又有才干的人。他自认雄心壮志胜于他人,也有许多王公大臣曾经称赞他有英雄气概,讲道义,他也自信可以在韩朝宗的面前崭露头角。
李白还听说,世人都将韩朝宗的著作誉为神人所著,学问和品德都在他人之上,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韩朝宗认可自己。
到了韩朝宗宴请当地贤士的日子,孟浩然也带着李白前来赴宴。当韩朝宗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人们便纷纷行上大礼参拜。唯有李白没有下跪,只是作了一个长长的揖。韩朝宗并不生气,反而因为李白的与众不同记住了他。
宴会结束后,为了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李白特意写了一篇《与韩荆州书》,呈给韩朝宗。他在文字中写了自己的身世与经历,又将自己屡次拜谒失败的经过叙述了一番,最后大大颂扬韩朝宗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又表明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李白再三向韩朝宗表明心迹,说自己只认定韩朝宗,如果能够得到重用,他愿意用生命去回报。
飞扬的文采,让韩朝宗更加意识到李白的与众不同。可是,无论怎么品味,韩朝宗都觉得李白的语气中有咄咄逼人的意味。他认定这是一个桀骜不驯、飞扬跋扈的人,一定不会循规蹈矩地安心做官,已经打定了主意不会引荐给朝廷。
拜谒韩朝宗的失败,让李白再受打击,他让孟浩然陪着自己借酒浇愁,一直喝到日落西山,酩酊大醉。
街边的孩童们看着烂醉如泥的李白,仿佛醉酒的山公,一齐拍着巴掌,朝着李白唱着《白铜鞮》。李白也不在意,继续把酒杯斟满,开怀畅饮。人生苦短,就该及时行乐,李白也终于认同了这个道理。
人生再长也不过百年,三万六千日而已,每一天他都要畅饮上几杯酒,这样才不算辜负生命。
醉眼蒙眬的李白,将眼前的一切都联想到酒。远处的汉水呈现绿莹莹的颜色,就像刚刚酿好还没有过滤的绿葡萄酒。如果江水中流淌的真的都是满满的葡萄酒,他一定要在江边上建一座舜山,一个酒糟台,尽享人生风流。
酒精麻痹了李白的痛觉,他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快乐的人。那些为官之人,哪能享受到他的自由自在?他的快乐可以淹没一切悲伤,想喝醉就喝醉,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替自己感到开心呢,耳边传来的夜猿悲啼之声,又是为了什么?
夜猿的悲啼其实来自李白的内心,酒精能暂时麻痹痛处,可终有酒醒的那一日。到时候,会痛上加痛,可惜没人能帮他减轻半分,只能自己默默舔舐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