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美好,不过是雾里看花的假象。仿佛大海中漂浮的空中楼阁,又仿佛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这不真实的美好让人如同飞蛾扑火一般义无反顾地冲过去,到头来却只是一场徒劳。有人抱着遗憾全身而退,有人却因为太过执着,最终伤痕累累。
一连接到朝廷三道诏书的李白,已经无暇去思考这美好的现实是否来得太突然,又是否能长久地延续下去。为了这一次的召见,他已经等了太久太久,此刻,他正坐在马背上狂奔,急匆匆地向长安赶去。
故地重游,却别有一番心情。上一次来长安,京城中的每一个人,每一处景,每一个物,都让李白觉得自己布衣百姓的身份与这里格格不入,然而这一次,他却如同来到了属于自己的地盘,眼神中也多了一抹自信与骄傲。
虽说是奉诏进京,来到长安的李白却不能随意在宫中进出。他只好暂时住在一间小客栈里,等候唐玄宗的召见。
虽然距离皇宫只有一步之遥,虽然多年的夙愿即将达成,但孤身一人在异乡生活,难免寂寞,小小的客栈并不舒适,李白便索性将大部分等待的时间,都用来游览长安的各个角落。
一日,李白来到了长安城中著名的道观——紫极宫,竟然偶遇时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大人的贺知章。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贺知章满头银发,一把长髯也如同被霜雪染过一般。一向热衷求仙访道的李白,隐约从贺知章的身上感觉到一种仙风道骨的姿态,再加上许久之前就曾经拜读过贺知章的诗作,十分仰慕他的才华。
作为晚辈,李白主动与贺知章攀谈了起来,他本就开朗善谈,又是真心对贺知章仰慕,两人渐渐谈得十分热络。二人来到一间酒馆,一面饮酒,一面聊天,贺知章十分欣赏李白的洒脱豪迈,也早就听说他善于作诗,便问李白有没有最新的诗作可以拿来欣赏。
李白的手边刚好带着一卷《蜀道难》,贺知章展卷阅读,一下子就被带入了蜀山的崎岖和险境当中。当读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他忍不住拍案叫绝,看着李白出尘脱俗的气质,忍不住夺口而出:“真乃谪仙人也。”
一首《蜀道难》,让贺知章对李白更加欣赏,兴致也越发高涨起来。他一连要了许多上好的酒菜,将李白当作知己,定要饮一个不醉不归。
一生能遇到一个知己,便如同喝了一壶百年陈酿般酣畅不已。贺知章将李白当成了忘年交,觉得一生能够结识这样一个不与世俗同流的人,实在是一种幸运。
酒足饭饱之后,贺知章正要掏出银子结账,忽然发现身上没有带钱。仔细在身上找了半天,发现了一枚朝廷按品级赏赐下来的配饰——一枚精致的金龟。贺知章不假思索地将金龟解了下来,交给店小二结账。
李白赶忙上前阻拦,皇家的赏赐,怎么好用来结账。贺知章反而豪爽地大笑几声,告诉李白,能有幸结识一位仙人,区区的一枚金龟又算什么?
贺知章成了李白在京城结识的第一个知己,想到朝中也能有同道中人,在长安的生活似乎美好了许多。不久,唐玄宗召李白入朝觐见的圣旨终于传来,从客栈到皇宫的一段路,李白走得异常豪迈,高高的皇城之门就在眼前,他仔细地整理了一下衣衫,气宇轩昂地出现在唐玄宗面前。
玉真公主早已从诸多道士口中听说了李白如同仙人般脱俗的气质,也曾经对唐玄宗提起。看着翩翩走入宫殿之内的李白,唐玄宗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位从天上降落的神仙,他的眼中没有半点红尘中的杂质,神采飞扬。
一刹那间,唐玄宗看李白看得出了神,竟然不顾自己贵重的身份,走下宝座,亲自来迎接李白。甚至还亲手端过自己桌边的一碗汤给李白品尝。唐玄宗对李白的才情早已经如雷贯耳,如今见到他的真容,更相信他的确是个能写出佳作的才子。于是,唐玄宗给了李白待诏翰林的身份,将他留在了身边,并准许他搬进翰林院。
似乎只有饱学之士,才配得起待诏翰林这个头衔。其实,待诏翰林的职务,不过是起草一些诏令,议论一下时事,并没有太大的实权,连官位也算不上,与布衣百姓差别不大。以李白的抱负,注定不会容忍自己在皇宫里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然而此刻毕竟是刚刚入朝为官,为了这一刻,他已足足准备了二十年,这样一个头衔,已经令他满足。
李白知道,历朝历代,官员中总是能找出几个蛀虫,对于这样的人,他向来不屑一顾。有些官员看到唐玄宗欣赏李白,便主动示好,个性直接的李白总是让对方下不来台面,刚入朝不久,便已经有人在背地里对他咬牙切齿。
洒脱的李白却满不在乎,他的心思都在唐玄宗身上,只要得到皇帝的重用,总会有出头之日。
唐玄宗的确欣赏李白的文采,无论出席大小场合,总是将李白带在身边,兴致来时,便让李白即兴创作几首诗作,权当怡情。
虽然待诏翰林也有议论时事的职责,唐玄宗却似乎从未打算让李白对政事发表意见。其实,唐玄宗只是看重李白文采好,会作诗,并不打算交给他任何实权。然而刚刚走上仕途的李白实在太过开心,心中的愉悦蒙蔽了他的双眼,他丝毫没有意识到,在唐玄宗心目中,自己只是一个在开心时用来助兴的文人墨客而已。
转眼又到了落雪时节,李白入朝为官已经有几个月的光景了。这一日,他又收到圣旨,唐玄宗要带着宠妃去骊山温泉宫沐浴,命李白随行侍驾。
白天,李白陪着唐玄宗在骊山温泉羽猎,晚上,又与随行的所有王公大臣一起,陪着唐玄宗宴饮取乐。如此轻松的场合,唐玄宗自然免不了要让李白作诗一首,歌颂一下眼前的歌舞升平。
有歌有酒助兴,再有唐玄宗的赏识,不需多久,李白便作出了一首《侍从游宿温泉宫作》:
羽林十二将,罗列应星文。
霜仗悬秋月,霓旌卷夜云。
严更千户肃,清乐九天闻。
日出瞻佳气,葱葱绕圣君。
这是在称颂唐玄宗羽猎时的气派和英姿,更是称赞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时刻都被祥瑞环绕。听得唐玄宗喜不自胜,夸赞李白的笔简直就是会生花的妙笔,当场就赏赐给他一件御衣。
李白觉得自己终于挨到了扬眉吐气的这一日,皇帝的称赞和赏赐,是对他才华的最大认可。华丽的假象让他越来越相信,距离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以实现的一天不远了。
山中的温泉,舒展着李白的筋骨,也抚慰着他那颗被一直以来的失意所折磨的内心。生活似乎一下子美好了起来,回想起年轻时的落魄,恍如隔日。无数次拜谒,无数次受到冷遇,多少次饥寒交迫,身无分文地流落在旅途之中。
就算他自负有诸葛孔明那样的才华,可是在受到重用之前,也只能是山中的一条卧龙。他甚至有时会对前途感到绝望,躲在家中闭门谢客,谁也不想见,哪里也不想去。
直到唐玄宗将皇恩加诸自己身上,头顶的阴霾才终于散去。他觉得自己好像插上了一双翅膀,可以在天空任意翱翔。皇帝如此欣赏他,就连那些王公大臣也要给他几分颜面,想要巴结他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李白越想越开心,觉得自己更应该尽心尽力地辅佐唐玄宗。
有时候,唐玄宗不需要他一直在旁边跟随,空闲下来的李白便随意到山中走走。无意中结识了在山中隐居的杨山人。又是一个和元丹丘一样不愿踏足红尘中的人,没有沾染上世俗之气的人,李白最是欣赏。一番畅谈过后,甚至又生出了归隐山林的念头。不过,此刻辅佐皇帝才是重中之重,李白再三对杨山人承诺,一旦完成了辅佐皇帝的大业,一定会到山中来和他一同归隐。
李白将辅佐皇帝当成了自己的大业,却不知自己在宫中不过是一个随时哄皇帝取乐的闲人。他在待诏翰林的职位上做过的最大贡献,也许就是在酒醉之时写下的那篇《和番书》。
那一日,番国的使臣带了国书来长安朝见唐玄宗,按照惯例,皇帝收到使臣的国书,便要让人当着使臣和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宣读。可是番国的国君存心羞辱唐玄宗,国书上的文字全是番文,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人识得。
唐玄宗当场大怒,又不好当着番国使臣的面发作。如果承认大唐没人认得番文,一定会被小小番国取笑。
就在此时,贺知章忽然想到,李白曾经提起自己在西域出生,他的父亲是商人,经常与番人打交道,也认得一些番文,于是建议唐玄宗召见李白来试一下。李白果然识得,他把国书中的内容翻译给唐玄宗,原来是要求大唐割让一百七十座城池,否则就要刀兵相见,言语措辞十分蛮横嚣张。
面对番人的无理取闹,唐玄宗一时间也想不出好的对策,李白却似乎成竹在胸,让唐玄宗明日召见番国使臣,由他来当面回应。
于是,唐玄宗便宴请番国使臣,李白自然也要在场。李白向来率真,在唐玄宗面前也不拘泥于礼节,看到美酒,自然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到了第二日要给番国使臣回复的时候,酒还没有完全醒。
李白就这样迷迷糊糊地带着醉意入朝,摇摇晃晃,站也站不稳。唐玄宗特意准许他可以坐下起草给番国的诏书,看似醉眼蒙眬的李白,很快便写好了一篇《和番书》,义正词严地拒绝了番国的无礼要求。因为李白在西域出生,对番国的民俗和国情都十分了解,更能从中找到他们的弱点,接着又道出大唐兵力强盛,一旦刀兵相见,谁胜谁负就不好说了。他将《和番书》当着番国使臣的面大声宣读,眼看着番国使臣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从最初的嚣张渐渐变成恐惧,最后只好一面叩拜皇帝,一面退出了皇宫。
唐玄宗对李白的壮举赞不绝口,那一刹那,李白真的以为自己即将高升。假象总是太迷人,它给人以强烈的期许,却又在期许的最后,重重地将人从云端抛下地面。
李白的狂放与不羁,注定会把仕途之路走得跌跌撞撞,可惜率真的他依然没有看破迷人的假象,依然沉浸在升迁的美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