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时有相遇,时有别离(1 / 1)

那一年暮春时节,少年李白兴致盎然,独自一人行走在戴天山(大匡山)僻静的山道中。和风温煦,花香怡人,细碎的阳光在密林间翻腾跳跃,于诗人经过之处,留下了一路的斑驳光影。而前方山腰上一株株桃树盛开如霞,走近细赏,红蕊凝露,泫然欲滴,几声遥远的犬吠伴着流水击石之声,清晰地响在耳际。

远远望去,一束流泉喷珠泻玉,挂在峰崖间。竹林青翠,雾霭如云,悠然自得,绕行其间。诗人此来,是为了探访一位隐居戴天山的奇异道士,只是从桃花结露的清晨到暖日高悬的正午,从野鹿隐没的林间山道,到晨钟暮鼓的青瓦道观,总不见那道人的身影踪迹。

诗人乘兴而来,遍寻不获而返,归去途中,倚着青松,心头不禁泛起一阵淡淡的失落。

极目远眺,来时路蜿蜒如蛇,灵巧地穿梭在林深树茂之间。山风呼啸,来去自由。诗人伫立半晌,此时心绪亦如被插上了翅膀,乘风跨过了眼前的深山,跨越了时光的洪流,不受羁绊地自由遨游在这人世间。天高地阔,世人皆似蜉蝣。在这茫茫天地面前,个人的际遇又算得了什么?

想来得失早由命定,一切皆是浮云。念及此,诗人心间那淡淡的失落早已消失不见。

青松下的少年诗人伸手抚了抚悬于腰间的长剑,豪情顿时涨满胸怀。纵使我命如浮萍,注定寻觅一生,也要将这万丈红尘搅他个天翻地覆,定叫这大唐青史留我千载英名!

少年李白心情激**,下得山去,一人一剑,昂首入了红尘。日后他果然身世浮沉,荣辱兼共,只是再艰难困顿,他亦醉坐雕鞍,后载美酒,挥洒才情,不负青春。一时的挫败总是如同青烟,蜻蜓点水般掠过,而当酒入愁肠之时,愤懑又化作热血,长留在诗人心中。

这一段访戴天山道士而不遇的经历,难免让诗人心生遗憾。人生便是这样,纵使乘青驹,行道中,山水有相逢,亦抵不过白云苍狗,斗转星移。所谓欢乐趣,离别苦,有情山水,忽而陌路。

可是人生却又因遗憾而丰富,相遇时的惺惺相惜,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交织成了一曲跌宕起伏的悲喜乐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正因生命无常,青春苦短,才更要行乐须及春,诗酒趁年华!

从蜀中生活二十余载的刻苦攻读,静心蛰伏,到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后的“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纵观李白一生,真可谓一部**气回肠绚丽多姿的大唐游侠史。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樽酒论文交游广阔,梦笔生花诗情纵横;他身负卓绝剑术,在大唐这争竞豪奢的氤氲盛世里来去自如,纵使万花丛中过,仍然青衫磊落,片尘不沾。这位卓绝千古的大唐游侠一生执着于九天揽月,凡尘间任何地方都困不住他。朝霞时刻相遇,黄昏时刻别离,挥手辞别故人旧景,他潇洒离去,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这一年,十八岁的李白恭敬异常,拜了年长二十的梓州人士赵蕤为师。赵蕤何许人也?其字太宾,自幼学习经史典籍,勤练剑术武功,琴棋书画无一不通,文韬武略无一不精。

经过十数载寒窗苦读,终有所成的赵蕤也曾志向远大心系庙堂,年轻时候的他走遍蜀中体察民情,对国家政事和兴亡之道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然而数次科考不中严重打击了他的雄心壮志,兼之愤世嫉俗、箪食瓢饮的清高本质,他携妻归隐梓州长坪山,住在一个荒草丛生的岩洞之中,远离世俗四年有余,终成一部谋略奇书《长短经》(亦称《反经》)。

这部成书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且耗费了赵蕤半生心血的奇书《长短经》共九卷六十四篇,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帝王谋略,历史权变和天下兴亡之道描述得淋漓尽致,振聋发聩,至今亦不朽于后世。

《长短经》问世后,久闻赵蕤归隐之名的李白从匡山一路赶至梓州,风尘仆仆慕名而来。二人相见之下,李白不禁为面前之人的高雅气度所折服,赵蕤亦为这远道而来的少年的不凡谈吐所惊艳。往后朝夕相处秉烛夜谈的日子中,他们互相赏识,感情日益深厚,虽为师徒,实为朋友。

李白一面随赵蕤习剑术,一面帮着老师整理《长短经》。他总是默默背诵着书上纵横捭阖的谋略权术,举荐贤能的治国良策。

闲暇时,又常常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心中的疑惑。赵蕤是个世外高人,眼光毒辣。他十分理解李白心中济世安邦的一腔热血和鸿鹄之志,又一眼看破这个年轻弟子身上所具有的卓绝才华,他日必将一鸣惊人震烁千古。

赵蕤为少年详细地讲解着经文要紧之处,在一年多的光阴里将一身的文韬武略悉数传授于他。少年孜孜不倦尽数吸收,将经文上的道理逐一消化成胸中经纬,肚里文章。老师洒脱飘逸豪情万丈的性情更是深入李白的灵魂,影响了他的一生。

诗人游走红尘,与赵蕤的相遇想必是前世注定,因此才一见如故。好比一只已驰骋半世意欲停栖的孤鹰,与另一只正积蓄力量振翅欲飞的大鹏,在狭窄的岩石上短暂相遇,英雄惜英雄。他带给他久违的年轻意气,他教给他搏击长空的勇气与策略。短暂的相处后,他迎风展翅,一飞冲天,他隐没荒林,消失不见。

离别虽叫人怅然,旅途却仍要继续。一年后,李白泣别恩师,蜀中永久地留下了“赵蕤术数,李白文章”的佳话。

人世间的相遇离别可不只是会留下一个圆满的句号,有时候也叫人午夜梦回痛彻心扉。二十五岁离别故乡的时候,伴随诗人行走江湖的是一个名叫吴指南的好友。吴指南性情温和不拘小节,是旅途中的一位良友。

李白与吴指南他乡相遇,一见之下便结为至交好友,相约结伴同游,经洞庭湖,取道湘江上溯,直至苍梧,不亦乐乎。游毕苍梧,他们一同北返,重回洞庭湖畔,谁知世事无常,吴指南忽然得重病去世。想必这场死别在诗人一生经历之中始终占据着一块沉重的角落。“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当时李白悲痛欲绝,伏尸大哭,几乎哭出了血泪。哭声痛不可闻,过往行人纷纷忍不住流泪。

李白为吴指南守丧期间,许是被尸体的气味吸引,来了一只吊睛猛虎,为了保全吴指南的尸体,李白不愧为大唐第一位侠肝义胆的剑客诗人,他拔出腰间的长剑,气势凛然与猛虎对峙。眈眈虎视,低声怒吼叫人胆战心惊,诗人却越发斗志昂扬一步也不退缩。诗人的气势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猛虎被诗人手中利剑上闪烁着的寒光一步步逼退。

夏季炎炎,尸首不能久留。李白无奈,只得暂时将好友尸体埋在洞庭湖边,一人一剑,独自忍痛前行。

原本相邀同游金陵,最后却独身前行。这旅途注定只得他一人走完。好比两棵并肩成长的大树,原本同享花草馨香,同沐春日暖阳,岂料人生无常,一个铁骨铮铮巍峨于世直至长成参天栋梁,一个半途枯萎夭折红尘,徒留满腔遗愿和一句从未说出口的殷切祝福:“此去经年,山高露重,一路前行,望君珍重!”

此后诗人游走天下,随心而活,似一匹脱缰的宝马;天马行空,浪迹天涯,在历史的星空下谱写出一段段传奇。这一段段相遇别离如一片片江上孤帆的擦肩而过,如一朵朵雨中飘萍的乍然相逢,是奇妙的缘分,即使结局不尽然美好。

这一段段相遇别离是生命中的遗珠,散落在心底的某个角落,散发着自己独有的温馨的光芒。一粒粒拾起这些遗珠,一点点拼凑这些遗憾,便能串起一段圆满美丽的珠链,成为人生旅程上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