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C爸属于完全不同的性格,所以对待CC的教育,也常有很大的分歧。我是自由型人格,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自由更舒服。C爸是完美主义者,觉得每件事情都该条理分明、善始善终。
有天我家橱柜下方的挡板被CC一脚踢掉了,不是很好安上,最里面差一个小缝对不齐。倒腾了好几次,总是差那么一点点。
我的意见是:差不多得了,最里面的角落,哪儿都碍不着,差个小缝就差个小缝呗。
C爸却不同意,搬来工具箱,又是扳子,又是钳子,着实费了好一番工夫。
我心里想的是:为了这么个小缝,大好的时间就这么被耽误了,有这工夫干点什么不好?
C爸心里想的一定是:凑合,凑合,干什么就会凑合。
我怼回去的一定是:那你倒是说说你干的这些有意义吗?对一个破缝儿浪费的这些时间,不如躺在沙发上休养生息。
他再怼回来的一定是:哼,你就会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当然,实际上我一句话都没说,我只是在心里把这段争吵演练完了。结婚这么多年,这点觉悟还是有的,明知道改变不了对方,还瞎吵吵什么,闭嘴就是最好的反驳。所以我耐着性子蹲在他旁边,边陪聊边心猿意马,直至他修理完毕。
当然,很多看不惯我的事情,他也不会十分苛责。
比如,我拿完东西总是忘记放回原位置,他会默默帮我归纳好,累计个十次八次之后偶尔发一句牢骚:你永远不记得把东西放回原处。
他明白,即便我口头答应了要改,也只是两三天热度,根本就是本性难移,所以大部分时候他只是默默地做了。
但是,当这一切遇到CC的教育就不一样了。我们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谁都想坚持自己的立场,让孩子发扬自己好的那方面,摒弃对方差的那方面,谁都不愿妥协。
我不想让CC活在世俗的条条框框里,想让她活出自己的风格。所以,就想给她最大限度的自由,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一一准奏。
但C爸本身就有很多的条条框框,而且还有洁癖,他希望孩子活得干干净净、条理分明,所以处处干涉。
我觉得他把孩子管得太拘束,他觉得我让孩子活得太放纵。即便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我俩的意见也很难统一。
比如,CC起床就想吃一个冰激凌时,我会觉得OK啊,想吃就吃吧;C爸会觉得,早晨刚起床,早饭都没吃,怎么就能吃冰激凌呢?
再比如,CC想玩水,我会觉得OK啊,哪个孩子不爱玩水;C爸会觉得衣服会湿、卫生间会乱,客厅也会连带着弄得一片狼藉,除了玩水,其他的玩什么不好?(事实上玩沙子他也照样有意见。)
请问战线如何统一?
往轻了说,我们两个人的生活习性都不一致;往重了说,某些方面三观都不合。怎么答复孩子?
当着孩子的面争出个谁高谁低,要么你说服我你是对的,要么被我说服,这是大部分人会选择的方式。
但对于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娃来说,谁对谁错的意义都不大,关键是谁争赢了。反正,吃不吃这个冰激凌从来不是她说了算,谁赢了就听谁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传递给孩子的重点,不是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怎样去服从一个权威。
若是结果遂了她的意愿,蹬鼻子上脸,一副胜利者的骄傲,对失败方嗤之以鼻。若没遂她的意愿,臊眉耷眼,一副战败的样子,对胜利方愤愤不平。可是她忘了,胜利的那一方是自己的亲爹或亲妈,失败的那一方,也是啊。输的那一方,终归是在孩子面前失了尊严。可见当着孩子面争吵,从来不是明智之举。
如果父母两个人的意见南辕北辙,孩子就会混乱,而且会趋利避害钻空子,看人下菜碟。所以,有一种说法,教养必须始终统一。
因为这个观点,我们很投入地装了一阵子伪和谐。
当C爸先下令禁止CC做某些事,而我觉得不必如此,可以允许她做时,为了我们的统一大计,我不再辩论,也忍住不帮孩子争取权益。但是,这其实是压住了我自己内心的不快。所以,当他不在的时候,出于一种补偿心理,我对CC貌似更放纵了一些。当C爸不在的时候,我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他的“禁令”从来也不是我的标准啊。
同样,当我先批准了CC做某些事,即使违背了C爸的意愿,为了统一大计,他当时也按捺住,但不久之后,我发现他会对CC更加严厉。
夫妻之间的分歧如果不能被对方接纳,最终便会加倍地返还到孩子身上。严格的一方,觉得对方太惯孩子了,忍不住加倍严格,最终可能演变成严厉。自由的一方,觉得对方对孩子压制太重,忍不住加倍补偿,最终可能演变成溺爱和放纵。
我开始意识到事情不对头,是因为有次我带CC外出,又给她买了一个冰激凌,脱口而出嘱咐了一句:回家别告诉你爸。
我的第一想法其实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得被叨叨。但是看到CC先是吃惊,然后两眼放出狡黠之光,我才明白,事情压根没这么简单。她很可能因此学会隐瞒,甚至撒谎。这真的很不好。
我这才觉悟,“教养统一”这个平静的表面下,暗涌的其实是夫妻之间的权力之争。如果本就不统一,硬用这个观念绑架彼此,其实谁都不开心。
那么犀利的问题来了,我们不能在孩子面前争辩出个对错,又不能“装”成统一的样子,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事关原则的大问题,真诚沟通,让彼此心服口服地站在同一“战壕”。比如,公共场合不能允许孩子随便打扰别人;长辈面前不能没有礼貌;不因孩子无理取闹就跟他妥协;不能以暴制暴;不靠奖励让孩子完成某些事,诸如此类。对于原则性问题,如果双方意见不统一,就一定要掰开了、揉碎了、讲透了,两个人要发自肺腑地认可这些科学的养育原则,而不是为了统一口号而假装妥协。对于非原则性问题,我们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然后把问题还给孩子。
“妈妈觉得你可以吃,但是爸爸觉得大早上吃冰激凌对你的肠胃不太好,我尊重爸爸的意见,你自己觉得该不该吃?”“妈妈觉得你可以玩水,但是爸爸说你会把浴室弄得到处是水,还会踩脏客厅,我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你想想看怎么办吧?”
着急的妈妈可能要忍不住鄙视我了:这算哪门子答案,说了等于白说啊?!
其实不是。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没强迫自己跟C爸一致,我自己舒服了,不压抑。我尊重了C爸的意见,没强行执行自己的观点,没有直接否定甚至无视他,C爸也舒服了,不再绷着一张脸。
要不要吃冰激凌?能不能玩水?现在这些问题变成CC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得自己想办法。
后来她真的想出了很多办法。吃冰激凌的时候,见C爸不松口,妈妈不给撑腰,她有时候会让一步,对C爸说:“我只吃一口就放回去”;有时候两个人会商量先定好了吃哪个,单独放旁边,等到中午再吃。玩水的时候,看我不盲目支持,C爸也不容妥协的样子,她会主动提出,自己只在浴室玩,而且玩完会把地板上的水擦干净。
不管是哪种结局,最后靠的不是父母的权力之争,也不是孩子的撒泼耍赖,而是大家一起真诚、平等、互相尊重地解决问题。孩子学到的,不是只能在父母之争中做一个服从命令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做一个能够心平气和地跟意见不一致的一方去有效谈判的主动沟通者。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以后处理与其他人的争执和意见不合时,孩子才能做到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我们都是有真性情的人,不是神,也正是每个家庭成员不一样的性情,才能养出一个个性生动的孩子啊!若人人都像教科书一般可以标准化处理和应对,那我们到底是在养孩子还是在生产产品?我们到底是父母还是工厂里的流水工?
夫妻两个人有时候穷尽一生都不可能改变对方,因为生了个孩子就能建立起大一统?
所有的育儿理论,目的是帮你把养孩子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而不是引发家庭冲突,让家人压抑。没有任何一种育儿方式,值得你为了坚持它牺牲家庭的和谐,求同存异是每个家庭的必然选择。只要你的出发点是真诚而不盲目的爱,无论孩子管得松一点还是严一点,规矩多一点还是少一点,他都能快乐长大。父母身心愉悦,家庭和谐融洽,就是最适合孩子的养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