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向我咨询娃在幼儿园的状态:
“C妈,开学一个月,我被老师留下谈话五次,娃总是招惹其他孩子,真是丢脸又头大……”
“C妈,我家娃每天的状态就是不积极不反抗,不挨批评也不被夸奖,感觉变成了‘小透明’……”
“C妈,我家娃太胆小,老师指东不敢往西,太听话,感觉完全被老师忽视了……”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人群中最受欢迎的崽,老师眼中最受重视的娃。但在一个小小的团体里,有领队的“小队长”,也有服从的“小跟班”,还有后面跟着凑热闹的“小透明”,当然还有被排挤的“观望者”。你家孩子是哪一种呢?
杜克大学的约翰·科伊教授针对校园社交中不同类别的孩子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孩子可以被分为六种基本的类型。
第一种:大概有15%的孩子,会幸运地成为“受欢迎的孩子”。
受欢迎的孩子总会出现在所有“喜欢的人”的名单上,每个人都想和他们交朋友。这样的孩子在小团体中是最被信任和拥护的,而且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会更强。
第二种:大概有45%的孩子,属于“被接纳的孩子”。
除了最受欢迎的,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同伴的喜欢和接纳,45%的孩子可以归到“被接纳”或者“普通人”的类型。和受欢迎的孩子一样,被接纳的孩子在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方面表现得都很不错。同时,他们没有很强的攻击性,很少做出破坏性的行为,喜欢与人交往。简而言之,他们都是正常、健康的孩子。
第三种:大概有10%~12%的孩子,属于“被排挤的孩子”。
这种类型的孩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被研究人员称为“被排挤—顺从型”,另一类被称为“被排挤—好斗型”。这些孩子的社交风险是最高的,他们不被群体所接纳,甚至班级里有跟这些孩子走得近的,也会被群体视为异类。
第四种:有4%左右的孩子属于“被忽视的孩子”。
大约有4%的孩子在班里没有任何社会影响力,完全被同学们忽视。他们既不被喜欢,也不被讨厌,不突出,不受关注。这些孩子通常性格温顺,在班级中他们就像被遗忘了一样。
第五种:还有4%的孩子,被归为“受争议的孩子”。
这类孩子可能是班里的“丑角”,有些人喜欢,觉得他们很搞笑,有些人觉得惹人厌;也可能是小团体里的“小领队”,有些人把他们当作偶像,另外一些人则厌恶他们。
第六种:20%是定位模糊的孩子。
也存在一些孩子定位比较模糊,不能被单纯归类到以上任何一种类型。
爸爸妈妈们可以了解和评估一下娃在群体中所处的类型,在日常的养育中,给孩子提供相应的帮助。
父母都期望孩子是最受欢迎的那一类,但其实比起孩子受不受欢迎,结交到真正的朋友,能顺利正常地社交才是最重要的。
只是不像“受欢迎的孩子”本身自带“吸引属性”,其他几种类型的孩子或多或少可能都会面临交友问题。
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有了“小团体意识”,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小区,他们都会成群结队一起玩,这是他们专属的“小团体”。而对于这种自发形成的小团体,父母、老师都是无法直接介入的,因为朋友不可能像买玩具一样买一个回来,也没办法代替孩子交朋友。但作为家长的我们,也不是全然无能为力,我们可以做的是,引导孩子如何去交到真正的朋友,开展自己的社交。
如何为孩子交朋友助力呢?
1.帮孩子寻找“低门槛”的社交机会
如果孩子没有合适的朋友,不敢主动结交,不敢主动融入群体。爸爸妈妈可以帮忙,筛选一些孩子作为孩子的交友首选。我常遇到大人不分青红皂白地“逼”孩子主动社交。
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见两个四五岁的女孩拿个娃娃玩过家家,她很想加入,妈妈鼓励道:“你加入她们就行了啊,就去说‘姐姐我也想一起玩……’”结果呢?孩子鼓足了巨大勇气表达了想一起玩的想法,而大姐姐们一人一个白眼:“我们不跟你玩。”三岁的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人家两个孩子玩得正起劲,跟新来的又不熟,如果后者没有任何值得被吸纳进去的价值,人家不接受,再正常不过。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交中结交的门槛太高了。那什么样的孩子(人群)属于低门槛呢?
在带CC社交的过程里,我发现以下这几种对于“社交小白型”的孩子是首选。
(1)年龄差不多的、在独立玩耍的“某一个”孩子
道理很简单,你需要朋友,他可能也正需要。年龄相仿的孩子,心智和乐趣都更相似。
(2)一群孩子中带头的那个“受欢迎的孩子”
这类孩子更热情,对生人的接纳度也更高,而且一群孩子的游戏模式更为开放,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有时候跟着疯跑几圈,滑上几圈滑板车就熟了。
(3)如果是加入两三个孩子,最好有年龄差或自带新鲜玩具(玩法)
上面那两个女孩亲密玩过家家的类型,突然来的陌生人是较难融入的,但也不是不可以,后来CC也多次成功“打入”内部。要么是因为年龄相差大,比如两个大姐姐玩过家家,缺个孩子,缺个看家的、买菜的,这个时候就能顺利顶上去。要么是因为带了个新鲜的玩具,虽然有点小心机,但新颖的玩具或者玩法也能让两个人接受这个小小“第三者”。只要认识了,以后就玩熟了,娃也不会永远都是跟班或者“第三者”角色。
2.教给孩子一些搭讪的方式
大部分孩子之间的友情都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不需要父母刻意干预。但如果孩子不是主动热情的“自来熟”类型,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示范,甚至教给孩子一些“搭讪”的技巧,与对方互动。
有一次CC在室内游乐园里对一个小姐姐莫名有好感,但是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搭话。
我就告诉CC:
你可以和她一起去玩蹦床,或者**秋千——接近;
玩海洋球的时候,可以邀请她一起去玩海洋球捉迷藏——邀请;
你把小饼干分给小姐姐一块——分享;
如果你喜欢这个小姐姐,你可以告诉她,你长得真好看,你的发卡真好看——夸赞。
这些都可以主动去沟通的哦!
CC用的是“接近”技巧外加卖萌,她看小姐姐在玩**秋千,她也去玩,并绽放了一个超级阳光的笑容,俘获了小姐姐的心,跟对方成了很好的玩伴。
友情的开始就是这么简单!
3.做一些深入社交帮助孩子巩固友情
现在的孩子很缺朋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足够的社交互动。
想想咱们小时候,一个大院的孩子每天放学之后就一起玩,有足够的时间深度互动。
但现在的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就罢了,好不容易交到的几个朋友,今天这个有课,明天那个要出门,下楼只能“碰上谁算谁”,友情得不到巩固,孩子们觉得不熟,自然就给社交平添了很多障碍。所以父母多创造条件帮孩子巩固友谊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幼儿园和小区里,跟CC玩得熟的几个孩子,我们大人也都慢慢熟了起来,后来组了一个微信群,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相约一起遛娃。有时去公园,有时去室内游乐园,有时去水族馆,等等。
在这种很多家庭参加的聚会中,能够观察出孩子跟其中的哪一个小朋友处得来,然后再约私下的一对一的互相串门或周末遛娃。孩子会把“来过家里的小朋友”当“特殊的朋友”去对待,孩子们之间的小友谊也会有所升华。
有些妈妈可能会觉得,交朋友这种事,父母干预得太多真的好吗?
C妈想说的是,要看孩子的年龄段。
如果是处于三到四岁这个社交敏感期,孩子真的很在意自己有没有朋友,所以找到固定的玩伴就很重要。否则,他会感觉被孤立,越是有这种感觉,越是不敢往前迈一步,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推一把”。
在CC三岁左右的时候我们搬过一次家,当时她便处于这个阶段,不敢主动交新朋友,总觉得没人跟她玩,但我跟C爸主动地“推”过她几次,如愿交到好朋友之后,她便再没说过这样的话,也再没自我怀疑过。如今CC下楼,我已经不常跟下去了,只是不时在楼上看看,如果有相熟的朋友自然不用操心,就算没有相熟的,她也能迅速找到玩伴。
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办法替孩子策马奔腾于人生之路,但是扶他上马,帮他坐稳,这一步是可以的,也是应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