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看电视时间,只要一打开就停不了;
一出去见什么要什么,在家怎么约定的全扔脑后了;
说话永远不算话,说好是最后一个、最后一集永远会耍赖皮,不会是真的最后。
随手发的三句话,却引来好多妈妈吐槽,看来妈妈们都被孩子的自律性问题搞得一个头两个大。
自律性对一个人有多重要?相信不用C妈多说。那么重点是,一定要这么小就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吗?
好多家长都在说,现在还太小,打他记不住,说他听不懂,只好自欺欺人地等待;有些事,长大自然就好了,强求不来的。老实说,一岁之前,甚至两岁之前,真的看不出什么差异,一岁的时候,天下孩子各有各的乖,两岁的时候,天下孩子都是一般“熊”。但是两岁之后,好像就有点不一样了,有的孩子在调皮的路上越走越远,有的孩子调皮捣蛋后,吃过苦头,明白了界限,便能“迷途知返”。
如果说以前我也曾怀疑过从小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的必要性,那么现在,CC长到快三岁,我可以肯定地说,非常有必要!
1.两岁前的序曲
两岁之前,孩子就可以做很多关于自律的准备了!
(1)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
好像不管哪个年代,只要孩子摔倒了,家长们肯定会先把孩子抱起来,然后责怪导致孩子摔倒的物体。看上去是在疼爱孩子,实际上是替孩子推卸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一周岁后的孩子有了独立意识,很多东西都想自己来,但是大人怕磕、怕脏、怕麻烦,往往帮助太多,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也剥夺了他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
细想一下两岁之前需要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真的不少,独立吃饭、独立上厕所、自己穿衣、独自入睡。在这些过程中,孩子会遇挫,但是也会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自信是一切自律的基础。一个人先得相信自己,才能管住自己。
(2)强调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制止错误的行为
两岁之前的孩子,说道理他们还听不太懂,即便听懂,很快也会忘。所以,指望他们一下子因为明白而遵守几乎不可能,但是又不能放任不管,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寻找代替品。用可以接受的行为来代替不可接受的行为,而不是正面地制止。
比如:
孩子在墙上乱画不可以,但在纸上可以;
还要吃糖不可以,但是可以去玩滑梯;
扔杯子不行,但是可以扔玩偶;
情绪发泄不可以打人,但是可以用语言表达“我很生气”。
这个时期转移注意力非常奏效,与其硬碰硬,不如采取迂回战术。
(3)让孩子自己选择,是走向自律的第一步
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他们就会自我思考,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是走向自律的第一步。
开始只提供两个选项,以便孩子容易应付,比如,你想穿小兔子的毛衣还是小猫咪的毛衣?
每次在两个选项中做出决定的过程,都是增强孩子自我意识的过程,也是让孩子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过程。当他意识到,你会尊重并信任他的决定,他的自我控制力就会大幅提升。每一次选择都会向自律迈进一步,从开始穿哪件衣服到以后是选择继续看电视还是睡觉。
2.两岁到三岁的实战篇
等到孩子两到三岁时,他在自我控制上会有进步,知道如何抑制冲动。但是很多时候,明明知道不对,还是控制不了自己,所以这个阶段规则要明确合理,执行要温柔坚定。尽管这个过程很艰难并且会反复,却是最佳的塑造时机。
两岁叛逆期到来之后,你会发现,小小的人儿突然变得很精明,开始全方位挑战你的底线和权威,而且很不好应付了,转移注意力、替代、正面鼓励的方式貌似都不大好用了。也许是时候与孩子正面地谈一谈了。
(1)制定规则要明确,要求要合理
给孩子制定规则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
这种行为不允许,是真的不允许吗?
规则太多等于没有规则,限制太多等于没有限制。不要朝令夕改,心情好可以允许孩子看一天电视,心情不好的时候一集都不能看。规则要明确,不是家长明确,而是让孩子明确。
你跟他说每天只能吃五块糖,却给他一罐糖,等他吃够了五块你就去制止,他正吃得上瘾,自然不会停,你制止,他自然会哭,因为他不知道多少为五块。
你带他去游乐场说再玩半小时就走,半小时到了,他正在新发现的滑梯上溜得带劲,你喊停他当然会反抗,因为他对“半小时”完全没概念,而就算有,试问谁会一直盯着时间玩儿?
正确的做法是要让孩子清楚明了。
直接给他五块糖,其他的收起来,告诉他这是一天的量。
在游乐场告诉他还可以玩三个项目,可以自己随便选,玩完要回家,玩最后一个项目的时候提前提醒。
有的时候我们责怪孩子说话不算话,其实是大人根本没有把规则说清楚,孩子只能选择权宜之计,先应下来再说,走到哪里算哪里,等到最后才发现跟自己想象的相距甚远,所以就会拼命反抗。
除了明确,还要合理。
有位妈妈说,三岁的孩子答应每次都把盛的饭吃完,但是每次都剩下,每次都说记住了,但下次还是记不住。其实这个承诺本身就不现实:首先三岁的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估完全不准确,也许他只是“以为”自己能吃完;其次,即便成人吃饭,有的时候也要看心情和菜品才能决定能不能吃完。
咱们当妈的不能自己给孩子“挖坑”,他不懂事,等他往里跳完反悔了,你反过来却又怨他说话不算话。事实上,你的“剧情设置”就不合理啊,所以不要因为孩子会同意,就**或是逼迫他许诺。
“我再也不买玩具了”“我再也不看电视了”,即便孩子真的说出了这种话,认真的话你就真“输”了。如果你因为他说话不算话而生气了,那就会输得一败涂地。
有的时候CC惹我生气,奶奶会来打圆场,让她保证“以后再也不……”
每次我都很认真地制止,如果总是让孩子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慢慢地,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说话不算话的人。这会让她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且会让她从心底里看轻“承诺”这件事。我们总以为孩子听话就是自律,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孩子自律不是为了迎合家长,孩子能够自己管住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自律。
对于出尔反尔,限制行为比惩罚和打骂更有效。
如果确定制定的规则没有超范围,孩子可以做到,但事到临头他却反悔了,那么限制他的行为,剥夺部分权利,比单纯地制止更有效。他既然选择打破规则,就必须自己承担后果。
大哭大闹非要吃糖?可以吃,但是一会儿大家要去吃冰激凌你就不能吃了。
不想吃饭?可以,不过晚上没有其他可吃的,要坚持到明天早上哦。
还要继续看电视?可以,但是今天就不能再讲睡前故事喽。
要保证利益更具有**性,或是损失更具有惨重性。否则,如果孩子本来就爱看电视大于看书,爱吃糖更胜于冰激凌,那他简直求之不得了。重点是,一定要坚决执行,只有看到直接的损失和可预见性的后果,人们才会愿意放弃当下的利益,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是人类的本能。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自己心态平和,当孩子含着眼泪来求你讲睡前故事,饿着肚子来找你吃饭的时候,千万别说,“当时你怎么答应我的,谁让我说的话你都不听”,云云。
你不是在惩罚,不是在等着看他的笑话,而是在尊重他的选择。
所以,最好搂着他说:“亲爱的,我知道你很不开心,但是妈妈觉得当时你确实更想看电视,而且你确实看了很久,所以今天就没有睡前故事了,不过明天妈妈还是可以给你讲故事的,现在妈妈拍拍你睡觉好吗?”
(2)比被动遵守更重要的是主动选择
CC两岁开始看电视之后,她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关电视。我几乎从不擅自给她暂停或关闭电视。偶尔赶上要吃饭,她在看电视,那么看电视还是吃饭,只能二选一,由她自己选择。但开始每次她都很挣扎,又舍不得电视,又想要吃饭,后来我提议,暂停电视好吗?它们会“等一等”CC的。她也喜欢这种暂停的方式,但是在哪里停,由她自己决定,有的时候当下就可以暂停,有的时候看得正上瘾,我们就先吃,她看完了再停。
但是一定要她自己暂停,自己关闭。比起被动的坚持规则,主动选择自律的结果更重要。有的时候,甚至超出一点点规则界限也无妨,比起说好的看完两集由家长关电视,那么打破一点点规则看了三集,但是最后孩子自己选择关电视更重要。
要让孩子知道,抵制**很难,但是努力还是能做到。当他做到的时候,自己也会为自己骄傲。
其实关于自律,最重要的一点是言传身教。
如果家长说话算话,自律性很好,那么孩子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反之,父母如果总是出尔反尔,那孩子也会摸不清界限。界限看上去是限制,其实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只有当他摸不清界限的时候,才会忍不住到处冲撞。
一位宝妈说:“自律,这个反人类的特性我自己也做不好啊。”所以,任何方法都不会立竿见影,真正考验功力的是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