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文化:大兵团作战(1 / 1)

如上所提到的无论“一纸禅”还是“黑材料”,其实都是在常规项目中非常常见的常规武器。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这里是笼统地按照现状来说,实际上中间有组织变化,后边会讲)都被厂家折磨得精疲力竭。

华为能够做到的,其实所有厂家都可以想得到。只不过,就看哪个厂家的手段更加推陈出新。

但是,在县市公司、省公司层面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这么搞,三大运营商的客户也渐渐察觉到了被各个厂家各个击破的一种酸楚。很多项目看上去是赠送,但只是首期建设赠送。一旦你得到甜头了,后期的扩容升级以及软件LINCENSE都需要重新从厂家购买。到最后一细算,三大运营商发现利润还是被厂家给拿走了大头。

而且,由于早期“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走得太过成功,华为在县市客户侧的客户关系极深,早期的客户也相对比较淳朴,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尤其华为能够自外于外国厂家和中国其他厂家,主动投入自己的资源耕耘一些穷乡僻壤,更是让很多客户备受感动。当时的县市客户对华为无条件支持,这件事情看上去是天经地义的。至于说后来客户知道华为的死对头是中兴,拿着中兴跟华为漫天要价,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因此,县市一级很多跟华为有关的项目,经常动不动就跟华为定向议标了。可以说能够定向议标的绝对不引入竞争性谈判,能够搞两家竞争性谈判的,绝对不搞公开的三家以上的招投标。这样一来,华为在县市级别上的品牌号召力,就太过强大了。很显然,这种做法对于三大运营商来讲,同样不是一个好现象。

所以,早期走粗放式发展之路的运营商客户们,后来也开始慢慢琢磨出一些对付华为和其他厂家的方式方法来。比如,县市公司的需求统一收集到省公司,由省公司统一跟厂家进行招投标操作。这种方式,叫作“统谈”。

统谈开始之后,华为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渐渐不再灵光。然而,华为在这个过程中早已羽翼丰满,他们抓住了千载难逢的一瞬间的机会,将自己的江湖地位拉升到了国内数一数二的位置。即便这个时候各省的省会城市再上收权力,其实已经无法阻挡华为的疯狂崛起。因为华为的这套战车前期所欠缺的就是体量,如今巨大的体量一来,发展动能产生的惯性持续,再加上华为文化基因中有别于其他公司的优势之处,华为的高速发展一定是不可遏制的了。

所以,明白自己在国内市场上的江湖地位已经不可撼动之后,华为开始发力于海外市场。精神领袖任正非适时地喊出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大踏步地冲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通信市场。当然,也是蓝海市场。

新世纪初叶的国内市场,显然已经不是蓝海市场了。不仅是跟港湾的殊死一搏,不仅是经历行业的冬天,甚至统谈的大门一开,三大运营商的集团公司也都开始意识到权力集中的好处,于是开始张罗“集采”。

集采,顾名思义就是集中采购。也就是说,不仅是县市公司沦为了权力边缘,甚至是各个运营商省公司也都成了集团公司的权力边缘。运营商集团公司统一招投标,各省公司只有报需求的权力,陪同参与评标的义务,以及后期工程项目落地承接的责任。

这样一来,国内的运营商市场招投标项目空前集中起来。

当然,对于特别擅长应对国内政策变化的华为公司来讲,也适时地根据当前形势推出了“大T运作”模式。所谓“大T运作”,就是在北京成立三大运营商的大T系统部,由大T系统部统一运作北京的集采项目,并且统一协调各代表处系统部的资源。这件事情还跟当时的铁三角运作关联在了一起,从集团大T系统部开始,一直到每个代表处系统部,统统配置了铁三角,而且在每个代表处层面上,也由之前的“代表+助理+服务主任”的三巨头模式,改成了“代表+铁三角”的作战小组模式。

当然,当时的“大T运作”也及时地推广到了海外各地区部和代表处。不过这是后话,我们后文还会涉及。

集团“大T运作”开始之后,对应配置了非常强大的资源,以应对集团运营商每年各种各样的大项目。在此基础上,集采项目运作的标准流程,也在历次实战之中慢慢成熟并规范化起来。几乎每一次的集采项目运作,都像是打了一场大的战役。

就代表处层面来讲,虽然少了很多针锋相对的代表处项目运作,但代表处和系统部客户经理们的职责却并没有减少半分,而且华为也并没有因为集团集采力度的加强,就放松了对省、市、县三级客户的全方位、立体式覆盖,人员投入保持不变。

渔夫参加的第一次集采项目,是某集团运营商的某数据项目。

当时的渔夫还是个毛头小伙子,但是当时的客户关系却被渔夫理得很顺畅。随同渔夫一起去参加集采的,还有一位代表处产品经理,等于是我们两个人陪着两位客户进京。当然,人盯人,这也是系统部大T以及代表处的统一和一贯要求。两位省公司客户,主要参加集团公司集采的客户参与评标,此外还有一位设计院人员在侧室列席参加,主要任务是同华为对清楚工程配置。期间,客户同渔夫的沟通极为顺畅,并且互相之间也都有非常好的互动。场内是客户在评标,场外则是华为的客户经理每天开碰头会。

华为的场外碰头会,是一天一碰,必要的时候随时开会。

碰头会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各省过来的陪同人员拿到客户信息。说直白一点,能够拿到越多信息越好,在整个集采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回去之后还可以被评为战斗英模,被各大代表处学习、膜拜,一些英雄传说还可能被口口相传,传颂多年。在会议中,渔夫拿到的客户信息应该算是比较多的,虽然复盘的时候没有成为一级战斗英雄,但总体来说,渔夫当时第一个摸清了评标小组的构成,评标流程的具体操作模式,也算是立下了大功,集采之后被通报表扬。

会议期间,最大的花絮是和中兴客户经理的一次遭遇战。

当时中兴的客户经理堵在了客户酒店门口大堂,碰巧我也在大堂。我是一身西装革履,周身上下散发着一股咄咄逼人的气息,并且一个最大的特点出卖了我——我总是趁势跟前台的服务员妹妹搭讪几句。这样鲜明的职业特点,让中兴的客户经理信步走了过来,开门见山:兄弟,你的客户能不能让给我一天?我不干别的,就跟你的客户吃一次晚饭就好。我也是打工的,我也要回去交差的,兄弟……

一句话,胜过万语千言,渔夫感到深深的抱歉,还有悲哀。

总而言之,那一次的集采记忆是美妙的。临行前的最后一天,我们还和客户一起去了一趟故宫。

多年之后,即便早已离开华为,但渔夫依旧和当时的几个客户保持着一种业内朋友的关系,时不时,还能唠唠家常,谈及一些故人。

不过,集采并非全是美妙感觉。

尤其是,有些时候评标小组的人员构成是不固定的,集团客户在规则上为那些希望在集采项目运作中施加影响力的厂家,凭空设置了很多难度。比如集团运营商会搞一个评标专家资源池,这个池子所包含的人员不可谓不多。因此,能够进京参与评标的专家,华为客户经理未必熟悉,甚至未必认识。这样一来,集采就出现了很多变数。

渔夫最难忘的另外一次集采经历,发生在一年之后。

当时渔夫手头上正在处理另外一项工作,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突然就接到了系统部主任的一个电话:“渔夫,你马上收拾行李准备进京,有个集采项目马上要发标了。”

渔夫突然就蒙了,怎么不早说呢?

而且,客户的航班信息没有,客户的酒店信息没有,客户是男是女都不清楚,只给了我一个人的名字,还有就是一个电话号码。系统部主任非常抱歉地跟我解释:这个人我们都不认识,就靠你了,兄弟。

兄弟什么啊兄弟,这种差事分明就是害兄弟啊!

要知道,对于陌生客户来讲,其实也不是不能接触,一般只要能够确认航班,一趟飞行旅程下来,鞍前马后一接触,再陌生的客户也混熟了。所以在很多时候,一旦客户的航班信息被拿到手,几乎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厂家都会倾巢而出。渔夫所经历的集采中,有一次,小小的机场候机厅,居然挤满了客户,有来自华为、中兴、贝尔、西门子整整四家的客户经理,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

然而,就这次集采而言,连航班信息这个最基本的信息都没有。

但是,渔夫是华为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出身的客户经理。像渔夫这样的人,在华为天生就有一种情怀和使命感。一直到今天为止,多年从事销售工作的渔夫既不市侩,也不油滑,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倔劲儿。

就是这一股子倔劲儿,刀山火海也得去闯一闯了。

渔夫过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搞清楚了客户的酒店地址,接下来又搞清楚了客户的背景资料,比如这是个女生,年龄不大,等等。在最开始的彷徨无助之后,渔夫迅速稳定了情绪。只不过,当时来到华为北京系统部大T的第一感觉并不好,因为集团系统部领导问了渔夫很多问题,渔夫统统都回答不知道。关键是,一开始是所有陪同客户经理一起过堂开会,发言按照顺序即可。第二天的时候,就改成了分别单独过堂,也就不存在客户经理们人云亦云、滥竽充数的可能了。

某运营商集团集采评标的时间一共是八天,在这八天之中,渔夫终于成功地见到了这位女客户,并且同这位女客户迅速建立了一种在外地老乡见老乡似的友谊。事实证明,这样的感觉,对于一位女客户来讲非常重要。

这次集采,还有一件出乎渔夫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

我的这位女客户有一次明确地告诉我,小渔,我们几个来自各省的评标代表互相之间也熟悉了,我们知道你们华为的客户经理陪同来一趟也挺不容易的,你们也是带着任务来的。这样吧,我们在不违反内部组织纪律的情况下,会把我们所知道的信息告诉你们。这样的话,你们也就不用天天都找我们了,那样反而显得刻意。同样的话,其他省客户也会对其他省华为客户经理去讲。

换句话说,八天的时间,华为客户经理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了某种友谊,客户之间也由陌生人成了新朋友。于是,华为各省跟来的几个客户经理之间,也成了攻守同盟的关系。

这样一来,问题反而更加简单了。

客户要的就是好好评标,完成任务好好回家。华为客户经理,要的就是能够在集团系统部过堂交差。于是,这个群体之间最后索性就信息共享了。最后,客户几个人玩在一起,华为的几个客户经理也成了好朋友。而信息,在不违法的情况下,最后居然成了共享的。

这是一次堪称奇遇的集采经历,至今还历历在目。

华为的集采,每一次都有每一次的新故事,也必然会有新的传奇故事流传在各个代表处。多年之后,集采文化也成了华为文化的一部分,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