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就要确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沙漠中,没有方向,只能在原地打转;生活中,没有目标,只能过着重复、碌碌无为的生活。在沙漠中找到方向,就找到了生机;在生活中找到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同样,对孩子来说,要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妈妈要对孩子做出正确引导,帮孩子寻找、确立人生目标。
20世纪50年代,有位女游泳运动员,决定挑战横渡英吉利海峡。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她每天都辛苦地练习,每天都在为历史性的一刻做准备。
这一天终于到来,在众多媒体记者的注视下,她满怀信心,一跃入海,向着英国方向进发。旅程开始的时候,天气非常好,万里无云。她感觉非常不错,坚定地向目标挺进。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在海面上游的距离越来越长,四周只有茫茫的大海。当她就快接近英国海岸时,忽然起了浓雾,越来越浓,渐渐地,她什么都看不到了。
她茫然地环顾四周,辨不清方向。她心里默默地感慨,海岸离自己这么远,何时才能上岸?她越游越心虚,体力也渐渐减少,最后只能宣布放弃。
很快,她就被跟在后面的救生艇救上船。救生艇飞速地向海岸奔去,没过一会儿,便到达了岸边。这时,她才知道,自己放弃的地方离海岸只有一百多米,她差一点就成功了,很多人都为她感到可惜。
事后,她遗憾地对媒体说:“看到这个结果,我很难过。如果当时知道只剩下一百多米,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一定会坚持到底,实现目标。”
对于我们来说,目标就是航行时的航向与明灯,没有它们指引,就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
没有规划的人生,就是零散的拼图;有了规划,才叫蓝图;没有目标的人生,那是流浪,有了目标才具备生存的动力。人生苦短,多忙不重要,重要的是忙什么。精心设计人生,未来才会更美好;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青春才会美丽,人生才会璀璨。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问自己:“生活是为了什么?”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很多人之所以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给自己确立人生目标。
当然,想要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定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实事求是,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基本点,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不要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无法胜任的事。过高的目标,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长期的打击和茫然,会让孩子看不到前途,实现个人理想也就无从谈起。
此外,为了保证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还要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重视孩子的长远发展,就要把自己的眼光放长远,在引导孩子的同时,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同时,在引导孩子时,还要采取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沟通不顺,甚至强制执行,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在恰当的时间跟孩子做沟通
妈妈们在与孩子沟通前,最好将时间选择在孩子希望与人沟通时,比如: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兴高采烈时,就可以鼓励他们分享出来;孩子遭遇挫折、受到伤害时,要主动关心、安抚他们;孩子做错事时,不要苛责孩子……此外,还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看到孩子偏离人生目标,很多妈妈都会出现失望、恼怒等情绪,言行过激,但事后又会感到后悔。因此,要想提高跟孩子的沟通效果,妈妈一定要管控好自己的情绪,选择好沟通时间。
孩子感冒咳嗽,不肯吃药,奶奶看着着急,说:“难受成这样了,还不快把药吃了?”孩子不吃便走开了。
奶奶拿着药追上去,说:“你吃不吃?再不吃,我就灌你!”看着面容狰狞的奶奶,孩子有点害怕。但是,看着奶奶手里的药,依然没有打算吃。
妈妈回来了,听了老人的“控诉”,温和淡定地对孩子说:“宝贝,妈妈想跟你一起讨论下吃药这件事儿,我保证不生气,你愿意跟我谈谈吗?”孩子同意了。
妈妈问:“对于吃药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能告诉妈妈吗?”
孩子说:“药太苦,我不想吃。”
妈妈肯定了孩子的感受:“嗯,确实很苦。妈妈能理解你的感受。不过,我的感受和你有些不一样,你想听听吗?”
孩子点点头。
妈妈继续说:“你不想吃药时,妈妈感觉很无奈,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找个咱们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要不,我们一起玩个头脑风暴游戏,看看有什么解决办法?”
听到玩游戏,孩子兴奋地答应了。
妈妈找来本子和笔,写下头脑风暴的过程。
妈妈问:“奶奶喂你药,你不想吃,一般都会怎么做?”
孩子:“画画。”
妈妈在纸上写了两个字:画画。
孩子:“还可以煮锅生气汤。”
妈妈:“不过,还可以在锅里加点糖。”
孩子:“还能加点蜂蜜,这样就不苦了。”
妈妈:“其实,换种方式也能不苦。比如,吃完药后,吃颗冰糖。”
孩子:“吃块巧克力也行。”
妈妈:“看,我们一共想到了几个办法,现在选出一个咱俩都能接受的。”
孩子:“煮生气汤。”
妈妈:“吃冰糖。我们的想法不一样。”
孩子想了想,说:“我选择吃巧克力。然后,在‘吃巧克力’上打了个钩,在‘煮生气汤’上打了个叉。”
妈妈:“这一周都要吃药,先用这个办法试试,一周以后再来看看。”
孩子:“为什么是一周?”
妈妈:“要吃一周药啊。我去拿巧克力。”
孩子高兴地点点头,很快就将药喝完了。
在沟通过程中,妈妈承认了孩子有不同意见的合理性。但是,她发起了另外一个沟通的重要方式:协商。通过商量,参与规则制定,将孩子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事情解决起来就容易了。如果按照孩子奶奶的做法,到最后可能就真的只能灌药了;孩子也可能会极不情愿地在奶奶的“恐吓”下喝下了药,但是自尊心、自我价值感都会受到伤害。
妈妈的做法虽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更有助于孩子的自我成长,不仅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将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思路渐渐内化到孩子的脑海中。
▲认真倾听,善于倾听
倾听是增进沟通、促进理解、走近孩子的好方法。想关爱孩子,就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话语,理解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
真正用心倾听孩子的心语,是平等地对待孩子的一种表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如果妈妈总认为孩子的话无关紧要,总是任意剥夺孩子表达意愿的权力,不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那就很容易在亲子之间造成误解,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尊重,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害。
放学后,妈妈去学校接小虎回家。一路上,小虎一直跟妈妈讲自己的事:他和谁闹别扭了;谁买了一个新MP3,他也想要一个;语文老师又批评他了……妈妈边走路,边毫无反应地听着。
突然,小虎的声音弱了下来,他小声说:“妈妈,我差点忘了,老师让我们买新一期的《读写算》。”
妈妈一听,不耐烦地说:“怎么不早说,现在已经过了书店啦。”妈妈不情愿地往回走。
儿子看到这个情景,赌气说:“你走吧,我自己去买。”
妈妈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小虎也生气地回道:“你听过我说的话吗?一点都不关心我,我真可怜。”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就会更加渴望来自外界,特别是父母的认可。所以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平时就应该多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觉得妈妈是理解他的。这样,当孩子遇到问题时首先就会想到跟妈妈沟通。
很多时候,即使妈妈提出的意见再好,孩子也不见得会接受,因为他们不需要“领导”来下达任务,需要的是“顾问”。妈妈们要细心聆听,然后帮他们做出选择,不要插手干预他们想要自己决定的事情。即使孩子确实将一件事情搞砸了,也不要直接干预、批评。妈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检讨这件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知道,孩子们常常能想出更让人拍案叫绝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