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让一个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骑自行车,之后将每段时间里骑踏的次数记录下来。结果发现,在上午9~10点时,骑踏次数最多;其次是下午7~8点。这就说明,人体的身体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生活也如音乐般充满节奏,时快时慢,时轻时重,时急时缓,如果孩子的生活从小就有一定的规律,并保持正常的节奏,未来多半都能健康成长。
小伟从小就是个可爱的娃娃,粉嫩的小脸上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谁看都觉得可爱。可是相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他表现得一点都不可爱。
每天早上,小伟起床后总是拖拖拉拉的,经常要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进教室,不然一定迟到;上课时,也是常常睡眼惺忪、神情呆滞,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课桌上总是堆积如山,抽屉里也乱作一团,经常找不到要用的东西。同学都要等他整理好书包,才能一起放学……为什么小伟会是这样的孩子呢?
原来,小伟的妈妈平时工作很忙,无法顾及儿子的生活,儿子不管做什么事都凭自己喜好,作业总是拖到大半夜才写,睡眠不足,早上起不来;再加上白天懒得运动,身体越长越胖,行动更加迟缓,整个人都迷迷糊糊的。只有后面有人追着、赶着,他才会认真做事。
不要小看了生活中的小事,正是它们才组成了人生的巨大机器,细节问题越积越多,整个进度都要受到影响,整部机器也会如同废铁,理想再高远也是枉然。因此,“各就各位”的生活准则非常重要。只有养成一定的规律,长期累积,才能取得不凡的个人成就。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全家人聚在一起愉快地聊天,孩子也希望加入,不愿独自睡觉。结果,早上爸爸妈妈急着上班,孩子却赖在被窝里不愿起床,妈妈又催又叫,甚至连早饭都吃不上。有的孩子中午不喜欢睡觉,而是在外面又跑又跳,结果整个下午都没精打采……
这种混乱的日常生活秩序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危害最大。孩子处于成长期,只有按时吃饭,才能使消化系统正常运作,从食物中吸收充足的营养。学习和游戏时,可以刺激相应的神经系统呈兴奋状,使孩子精力旺盛。而只有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让孩子的大脑得到充足休息,体内的生长激素才能正常分泌,促进孩子身心成长;反之,如果这套系统被打乱,就很难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精力健康成长。
总是以自己的生活规律来约束孩子,比如:有的妈妈觉得只凭一日三餐不会让孩子长得更高,经常给他们“加餐”,让孩子吃些零食,或者为了满足他们的“馋嘴”,经常给他们买零食吃,这些“好心”反而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导致他们不好好吃饭,进而影响身体发育。再比如:有的孩子晚上精力充沛,妈妈就觉得孩子“觉少”,允许孩子跟自己一起熬夜看电视,结果导致孩子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影响身体发育。
从小让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妈妈,我们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孩子营造一个井井有条的生活圈。
▲同孩子一起制订规范指导日常生活
要想让孩子的生活更有规律,首先就要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份生活规范,规定好孩子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然后督促孩子执行。如此,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也会规律很多。
为了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妈妈给家里制定了日常行为规划:
1.早上不能睡懒觉,除非有特殊情况,正常情况下起床时间不能晚于早上7点,周末可以睡到8点;
2.起床后,及时整理床铺;
3.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自己的衣物自己洗;
4.吃完东西,有了垃圾,要扔进垃圾筐,不能随手乱丢;
5.饭后,及时洗碗擦桌,不能将碗筷放在水池子里不管;
6.家里来了客人,要主动出来招待,不能躲在屋里不出来;
7.看电视、听音乐,不能打扰他人;
8.午休时间,不要大声喧哗;
……
制定家庭日常生活制度,不仅可以保证家务事不被打乱,还能借此机会教育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案例中的规划,将每天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疏密有致,引导孩子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劳动、娱乐等活动。不仅安排好每天,每周、每月的衔接也要连贯。比如,固定起床、睡觉、吃饭、写作业的时间,还要让孩子必须按制度行事。
制度订立后,可以先试行一段时间,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制度在施行过程中也要灵活应变,同时妈妈也要认真督促孩子执行,如果孩子偷懒了,要及时提醒,务必让孩子形成习惯。
1.给孩子立规矩,信号要明确。给孩子立规矩时,要将做错的后果直接告诉孩子。
2.就事论事,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将自己和坏孩子联系起来,让孩子丧失信心。
3.给孩子树立规矩,要简单易懂。孩子的理解能力都不太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规矩复杂难懂,非但不能让他遵守,反而会将他搞糊涂;要把道理跟孩子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要温和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家规矩”“所有人都要遵守”。
4.立下的规矩,都要遵守。比如,在任何地方都不许随地吐痰。不能今天这个样,明天那个样。否则,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帮助孩子培养秩序意识
如今,不遵守秩序的孩子有很多,他们玩游戏,不喜欢排队;到餐厅就餐,喜欢大吵大闹;看电影,吵吵嚷嚷;上课,经常迟到……没有秩序意识也是孩子不规律生活的一大表现。因此,如果想让孩子过上有规律的生活,就要逐渐培养他们的秩序意识。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小周和晓晓在麦当劳里玩滑滑梯。
一个叔叔抱着一个大约2岁的小男孩走过来,坐在滑滑梯旁边,叔叔说:“小姐姐,让弟弟玩滑滑梯好不好?”说了几遍,晓晓和小周都没搭理。
这时候,妈妈走到小周面前问:“小弟弟想玩滑滑梯了,是不是让他玩一下啊?”小周斩钉截铁地说:“不行。”
妈妈又问:“为什么?”小周理直气壮:“因为他没有排队。”多么充足的理由。
妈妈故意(说给那位叔叔听)大声地说:“因为弟弟没排队啊,那如果弟弟来排队,你会让给他吗?”小周说:“会。”
叔叔听了他们的对话,立刻抱着孩子走开并不好意思地说:“我们排队,我们排队。”过了一会儿,小周果然主动把滑滑梯让给了那个小男孩。
玛利亚·蒙台梭利说:“儿童需要秩序就如动物离不开陆地,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秩序会产生自然的快乐。”这种秩序感需要成人维护,一旦秩序遭到破坏,孩子就会感到非常痛苦。
我们可以单独给孩子准备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引导他整理玩具、书本、学习用品等。当孩子对秩序产生认识,就会适应规律的生活了。不过,在执行时,妈妈要严格但不应严厉。一旦孩子能够坚持下来,习惯就会根深蒂固,就会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给孩子创造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包括:(1)规律的作息。日常生活中,要为孩子安排一个合理、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表,督促他们遵照执行;(2)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家里的各种物品要摆放整齐,使用完毕后要物归原处,还要引导孩子自己动手收拾玩具;(3)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关爱、长幼有序,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追求秩序的美好心态。
2.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例如,孩子进门后,要督促他主动换鞋,并将鞋子摆放整齐;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比如:玩滑梯时,让孩子自觉排队、有先有后、不推不挤。
3.注意公共场所孩子秩序感的培养。公共场所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大家自觉遵守,比如:乘坐公车,要先下后上、文明礼让;游览公园,不要攀折花木、践踏草坪;观看电影,不能乱扔果核、大声喧哗等。每到一处,妈妈都要以身作则,同时还要向孩子讲解相关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