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对于自己喜欢做的事,孩子会付出十二分的热情,反之则打不起精神。因此,要想了解孩子,首先就要问问孩子,他究竟喜欢什么?如果孩子喜欢弹钢琴,就可以在钢琴方面为孩子做规划;如果孩子喜欢下围棋,就可以在围棋方面为孩子做规划。反之,如果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却要让孩子长大后当个钢琴家;孩子本来不喜欢围棋,而你却让孩子学围棋,甚至还希望孩子在围棋上取得成绩,就有些异想天开了。
2015年2月12日《重庆晚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
原南华大学学生小崔,因填报志愿时选择了不感兴趣的专业,中途退学,还被骗走了2200元钱。事情是这样的:小崔当年的高考分数只高出一本线一点点,因此,他认为上一本的可能性不大,于是随便填报了一个南华大学;选专业时,随机选了一个机械类专业。可没想到,自己真的被录取了。
没办法,小崔只好去上大学,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对机械类课程一点兴趣都没有,根本无法认真学下去,于是,第一学期他就开始逃课。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二学期,期末成绩也是科科都挂,打算申请退学。这时,他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拿钱就能转学至重庆大学。小崔想也没想立刻给对方汇去2200元钱,结果被骗。当他明白过来后,骗子早已不见踪影。
小崔的故事值得我们警醒。不管是孩子的学习或工作,都需要兴趣来助力。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模式依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比如:幼儿阶段的特长培训,小学阶段的兴趣培训,中学阶段的课外辅导班等。在为孩子选择时,很少有妈妈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兴趣,通常都是为了能给孩子多加几分,或者比别人多些特长,甚者只是为了“赶时髦”。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会由衷地感到快乐,也会更愿意做事或学习,这在心理学上叫内驱力。当孩子发自内心地想要做某一件事情时,就会从中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体验,并将之当作继续努力的动力。
▲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多观察他的表现
尝试,是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必要途径。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巨大的,不去尝试,根本就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力;很多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才能发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的作用就是多为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观察他们的表现,继而找到他们真正喜欢做的事。
小学二年级的桃桃一直都想养只泰迪犬,央求了妈妈几次,最终妈妈看泰迪犬确实可爱,便答应了她的要求,但前提是泰迪犬由桃桃照顾。
开始的那几天,桃桃每天都会按时给狗喂食、洗澡、处理粪便,忙得不亦乐乎,但两个星期之后,她就开始嫌照顾狗麻烦,说狗难养,不搭理狗狗了。妈妈说:“你才难养呢!说的话一点都不算数,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
桃桃娇嗔起来:“我哪知道养狗这么费事呀?”看着她可怜兮兮的样子,妈妈心里虽有怨言,但也不好再责怪她。因为她也没时间照管,只好将狗低价出售。
几天后,桃桃放寒假,美滋滋地制作了一张作息时间表。客厅贴一张,书房贴一张,将起床、做作业、休息等时间都做了规划,她还眉飞色舞地告诉妈妈:“你用手机拍一张吧,如果我不按照这张时间表做,你就提醒我。”妈妈照办。第一天,桃桃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一条一条对着来,日子充实而快乐,妈妈为她的懂事感到高兴。
第二天早上,桃桃醒来对妈妈说:“妈,我上完洗手间就起床做作业。”妈妈心里一阵窃喜,平时喊都喊不起来,这次主动起床,而且去做作业,确实可赞可嘉。正当妈妈高兴得想笑出声时,桃桃却钻进被窝,说:“还是被窝舒服。”
妈妈说:“不是起床做作业吗?你不是要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来吗?”桃桃斩钉截铁地回答:“妈,天气实在太冷了,下雪了。这几天,不能按照作息时间表。”妈妈有些哭笑不得。
接下来几天,桃桃都没有按作息时间表来要求自己,玩得很嗨。再问起,她不好意思地回答:“啊,下次吧,等暑假时,我就按照作息时间表来。”
其实,大人都免不了“三分钟热度”,何况还是未长大的孩子?孩子都喜欢新鲜事物,支持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接触新事物、体验新生活,更要尊重和理解他们的“三分钟热度”,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这也是妈妈对孩子们最好的爱。
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兴趣,其特点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孩子的好奇心一般都比较重,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兴趣,只不过都比较浅显、短暂,注意力会很快转移罢了。妈妈不要急着下结论,要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多观察他们的表现。
看到孩子喜欢画画,就给他早早地报了画画班。可是,看到孩子对这些没了兴趣,又忍不住气急败坏,责备孩子怎么这样没常性,强迫孩子继续学习。殊不知,这样做只会让孩子陷入苦闷的童年之中,到头来对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
▲引导孩子将兴趣变成爱好或特长
到了小学阶段,孩子的兴趣才开始定型。妈妈要把他的兴趣和所学结合起来,引导孩子将兴趣变成爱好或特长,再指导孩子规划人生。比如,孩子喜欢音乐,可以先培养他的鉴赏能力;他对绘画感兴趣,可以先让他具备审美意识。关键在于,要让孩子明白,兴趣可以变成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愿意为此付出心血和努力,终有一天会取得成绩。此后,不断地给孩子鼓励,让孩子坚持自己的兴趣,孩子就会受益终生。
对孩子来讲,拥有兴趣,就能自由主导人生。想给孩子的未来一个合理、美好的人生规划,就必须重视孩子的兴趣。在给孩子制定人生规划之前,一定要让孩子说说自己喜欢做什么。等孩子明确自己的兴趣后,再结合实际,帮助他规划人生。
瑶瑶在一所知名小学上学,学校不但教学环境宜人,配套设施先进,而且老师的教育理念也先进,不会给学生留太多的课业负担。瑶瑶的成绩一直都很优秀,学习压力也不大,可是有一天,她忽然问妈妈:“为什么我非要上学?”
听了女儿的话,妈妈感到惊诧不已,看着满脸天真无邪的女儿,不知道她为何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她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女儿,便随口说道:“你这么小,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家里人都是读书人,本科生、研究生,没想到女儿竟然会质疑读书求学这条路?妈妈沮丧了好一阵。仔细思考之后发现,女儿之所以会产生厌学感,除了社会、学校教育体制等的影响,家庭教育投入太多也是重要原因。
瑶瑶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参加很多辅导班,数学、画画、钢琴、舞蹈、围棋、书法、游泳等,可是,除了数学,其他都是没学两天就坚持不住了。瑶瑶3岁那年,妈妈给她报了民族舞蹈。刚进教室时,瑶瑶兴奋不已,在舞蹈室里前仰后翻地折腾了半天,老师的训练口令一概不听。最后,老师觉得没法教,劝她把瑶瑶领了回去。后来,瑶瑶又去学钢琴,但每到上课前她都烦躁不安,总会找茬儿表达自己的不满。如今,上万元的钢琴成了家里的摆设。有人听说瑶瑶学过围棋,想跟她对弈消遣一下,可是她却说:“我不会!”然而,每当瑶瑶暑假回老家度假时,却显得十分高兴。因为每到这时,她都能尽情地玩耍,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再也不用去上那讨厌的辅导班了。
在我们身边,很多妈妈都是这样。没看清孩子的兴趣所在,就急急忙忙把孩子送进了特长班;对孩子不观察、不了解、不思考,仅随着社会潮流一起向前。忙活了好多年,缴纳了不少学费,可到头来孩子依然一无所获、一事无成,“让孩子多见世面”也成了妈妈一厢情愿的美好期盼。
在中国,给孩子报一大堆兴趣班已经成为常态,从写作到技能,从艺术到体育,几乎无所不包。在西方,妈妈则会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鼓励孩子学习不同的课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发现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不同的孩子性情千差万别,兴趣更是各不相同,因此培养孩子特长,一定要从兴趣出发;趋之若鹜、盲目跟风,只能起到反作用,引发孩子的对抗和逆反,不利于孩子将来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孩子是先有兴趣,再激发出学习知识的动力。没有兴趣,就先去发现兴趣,之后再学习知识也不迟。
每个孩子都在某一领域具有个人优势,这一点,科学都已经印证过。让孩子从事他所擅长的,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也更容易做出成就,从而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所以,在给孩子规划人生时,首先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搞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毕竟,世界上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看你如何看待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