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在年幼时都曾心怀梦想,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可是因为某些原因,有些人没有圆梦。待孩子出生后,这个梦想还萦绕在心中,于是自己实现不了,就让孩子来,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须知,父母将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只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负担。孩子不是泥人,不能任你揉捏,顺其自然才是孩子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以及健康成长的关键。
A妈妈从小就喜欢钢琴,当时家里买不起钢琴,但这个愿望一直深藏在心里。A妈妈怀孕后,憧憬着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钢琴家。于是,A妈妈从胎教阶段就让孩子听钢琴曲。胎儿似乎也很喜欢,每听到音乐就能安静下来。3岁之前,女儿一直都很喜欢听钢琴曲,还时不时地敲打电子琴。到了4岁,A妈妈就给女儿报了钢琴班,从此女孩就过起了苦练钢琴的单调生活。开始的时候,女儿还很感兴趣,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埋怨没时间玩耍,开始发脾气、闹情绪。
B妈妈是农村人,没上过大学,她总希望儿子将来能考上清华、北大,好扬眉吐气一番。因此,B妈妈常常陪儿子学习到很晚,还总跟他说:“儿子,妈妈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上过大学,你一定要争气,考上清华、北大啊。”儿子听妈妈的话,拼命地学习。小学时他总能拿第一名,但上了初中,他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每次考试都跟第一名差几分,总也拿不到第一,因此十分沮丧。妈妈安慰他,说再努力一下,下次肯定能考第一名。结果到了期末,儿子还是没能如愿以偿。妈妈再次跟他说:“下次一定能考好。”而这次儿子却竭力地怒吼道:“我恨你!”
妈妈习惯于让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自私心理在作祟,更是一种强烈的控制欲在作怪。
现代生活竞争压力巨大,很多人都想通过控制别人来找到安全感,很多人都想争取控制权,使整个世界都由自己掌控。但世界是无法由自己掌控的,很多妈妈便在孩子身上施展“控制术”。她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他们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应该由自己来控制。于是,他们就将孩子当成又一个自己,让孩子按照自己制定的方向“帮”自己实现梦想。可是,这种行为非常自私,只能让孩子无所适从。
妈妈们之所以会出现上面这种心理,多数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是这样想的,但无法看清,不敢面对。其实,只要勇敢地面对,承认自己自私,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强制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不仅会剥夺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还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重者还会导致孩子迷失自我,行事只会察言观色,与妈妈相处也小心翼翼。
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是妈妈实现梦想的工具,他们都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试想,当我们给孩子强加一个愿望,孩子自己的愿望却实现不了,他们成为人父人母后难道就不会成了下一个你吗?
▲让孩子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条条大路通罗马,成才之路也不只有一条。孩子不是泥捏的人,顺势而为,孩子才能自由发展。强迫孩子学他不喜欢的东西,孩子开始厌学后,我们就不要再逼迫孩子,之后孩子很可能会重新学起来。可见,顺势而为,让孩子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才是正道。
著名的科学家沃纳·冯·布劳恩从小就对天文知识和火箭很感兴趣,他的志向就是能够飞翔。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布劳恩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尽管很多实验都没有取得成功,但布劳恩却尝到了“飞行”的滋味。
1925年在德国维尔西茨小镇上,13岁的布劳恩将6支特大的烟火绑在自己的滑板车上,点燃了导火线。烟火的爆炸声顿起,滑板车发疯似的飞了出去,少年也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结果,巨大的爆炸声引来了警察,布劳恩被带到了警察局,受了一顿训斥。
布劳恩大学毕业后,考取了飞机驾照。接着,他进入佩内明德大型火箭实验基地担任技术部主任,开始领导火箭的研制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劳恩到美国研制火箭。在他领导下研制出了丘比特火箭,将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了太空,“土星”系列火箭则成为登月的核心。
布劳恩成为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终于实现了从小飞翔的志向。
不管是谁,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为梦想付出努力。通往梦想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困难、障碍、挫折总会伴随左右。而这个过程,也会真正考验一个人的意志,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区别就在于此。妈妈们一定要鼓励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成功者和天才都不是逼出来的
有些妈妈活了大半辈子,觉得毫无成就感,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实现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想。结果在这样的期望下,诞生了一个个全能选手:会弹钢琴、会跳舞、会唱歌、会踢足球,智力竞赛第一名、班级优秀干部、全校三好生……孩子成了同龄人中的异类,心里只有对妈妈的怨恨。
当然,不排除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恰好可以达到这种“非人”的要求,但您能保证他不会留下“后遗症”吗?表面看上去出类拔萃,可是也落下了强迫型人格的病根,说好听了是完美主义者,事事力争第一;说不好听,就是重度强迫症患者。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巨大挫折,受不了妈妈的高强度的压迫,很可能会一朝之间就崩溃,转眼就变成了忧郁症患者。
有一次,我到亲戚家串门,一进门就听到从屋里传出的小提琴声,我猜测一定是侄女在练琴。
我推门进去,一脸羡慕地凑到侄女跟前,说:“曲子拉得不错,你的小提琴水平又提高了!”可是,她居然一脸沮丧地说:“我根本不喜欢拉小提琴,都是我妈逼我的。她说她小时候就想当小提琴家,但家里没条件,只能将这个‘重任’放到我身上。”
听了孩子的话,我突然很同情侄女。
现实中,类似侄女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社会学家们将其称之为“儿童战利品”。妈妈看到自己没有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就对孩子提出了高标准,同时,自己却没法做到身教,最多只能言传。孩子都很聪明,在他们眼里,妈妈就是空头理论家,而非实干家。孩子把这种表里不一的表现看在眼里,但迫于妈妈的威严,不敢说穿。
当然,希望孩子成为全才没有错,但用逼迫的态度就不应该了。天才不是逼出来的。逼迫孩子学习,确实可以短时间内提高孩子的才能,但往往需要付出牺牲孩子心理健康的沉重代价。
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就要从自身做起,自己的理想,要靠自己努力。妈妈们如果能以身作则,每天都在生活中做出表率,孩子也一定会模仿你,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跟我们一起前进。信任孩子,就要多给他们一些爱护、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发掘出潜藏的灵性和才智。一旦孩子确立起自信以及健康的心性,就一定会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