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先生是一家培训公司的负责人,每一次给各个企业的主管做培训时,他都会讲述自己的故事。作为一个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演说者,他讲故事的水准非常高,技巧非常丰富,可以说功力一流。但是过于强大的技巧让他在驾驭故事方面用力过度,结果反而显得控制力不足。
正因为如此,别人认为D先生技巧太多了,以至于表现得有些浮夸,不够自然顺畅,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而不是在真诚地传递经验和知识。
D先生存在的问题事实上也是很多讲故事的人面临的一个尴尬状态,一方面他们千方百计地想要用上十八般武艺来包装好整个故事,希望呈现出最好的故事和状态;另一方面又必须确保真诚的态度和真实的感觉,避免让人觉得他们只是一些技术流的表演者。
那么该如何掌握好这种分寸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保持自然的表达状态,所谓自然表达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表达状态,而是按照真实的情况,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按照情感的自然流露来讲述故事,具体来说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不要试图去背诵故事。演说者如果采取背稿的方式,可能会导致演说效果的降低。背稿会让讲故事的人显得不够自然,会让人觉得非常做作,而且背稿也容易忘词,一旦故事被打断,那么就丧失了完整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对想要说的故事进行整理,然后按照自己惯用的表达方式说出来,没有必要完全书面化和逻辑化。
——表情要自然。不要故作紧张或者兴奋的表情,不要为了渲染氛围或者强调某个要点,而故意增加太多的情感投入。情感的表露应该是正常的,应该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酝酿出来,而不是一种刻意挤出来的情绪爆发。
——适当的修饰是有必要的,但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修饰。很多人喜欢运用很多艺术手法来加工自己的故事,但是这种略显夸张的故事往往不够真实,毕竟讲故事还是应该追求真实感,不能一味说那些“酷”的东西,不能一味设计那些“酷”的情节。
——任何绞尽脑汁去设计故事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那些一边讲故事,一边还在想办法琢磨的人,往往无法将故事说好,即便他们非常努力,但故事的本质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积累,它所依赖的是生活经验上的灵感迸发,而不是辛苦的琢磨,刻意去想出一个很好的故事并不可取,搞不好会弄巧成拙。
——任何一个好的故事都应该尽量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他可以寻找一个最佳的演说状态,但是不要试图费尽心思去编造和打造一个完美的故事。生活中原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东西,当自己讲述的故事太过于完美时,本身就失去了真实感,让人觉得更像是胡编乱造的。
——情节设置要自然。不要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推动感,比如有时候为了推行某种价值标准,或者为了设定一个更为合理的结局,在反派人物全面占优的情况下,突然设置一个突发事件帮助主角扭转局面,这样的故事具有太过明显的人为操纵痕迹,而当听众认为整个故事不过是讲故事的人的刻意安排和操纵的时候,就会失去兴趣。
一个好的故事必须让剧情自我推进,这样才能确保故事的合理性和说服力。人们会跟随着情节的发展,推导出自己的结论,这个结论才是他们最信任的。
——很多故事原本就是平凡的,而正是由于这种平凡,才造就了故事独特的魅力。著名厨师戴龙说过:“一个真正的好厨师,考验的不是用名贵食材炫技,恰恰是最平凡的食材,做出淳朴而又令人心醉的味道,应该是吃完之后,数月乃至数年过去,嘴里还能念念不忘的味道。”
一个好的故事也应该有这样的功效,而这种功效的前提同样是平凡,只有在简单、平凡的故事中才能孕育出自然的风格,而这种自然的风格更具时间穿透力。
——讲故事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本色,整体的风格必须保持一致。而且一定要坚持做自己,大胆展示自己的特质,不要为了作秀、表演而将自己转化和伪装成一个陌生人。一个朴实的人就应该主动讲出自己的真诚,一个幽默的人就没有必要隐藏自己的机智,一个博学的人没有必要抹杀自己的智慧。
不经常讲故事的人,需要给自己定义一种风格,这样在今后的每一次故事中,都可以做到自然。
——语言不要过于专业化,也不要太过花哨,不要将故事的格调包装得过高。故事不是华丽的诗歌,不是那些优美的散文,故事更像是对现实生活、个人经验、个人想法的一个总结,它最重要的是让他人理解并产生触动。
——讲故事的人通常需要带点感性色彩。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如果自己表现得过于激动,可能会让人产生抗拒或者戒备的心理,对方反而不太容易被调动起情绪,并变得异常平静,以至于缺乏思维的交汇点。
如果讲故事的人能够平静地去说,以平实自然的风格引起别人情感上的波动,反而更容易引起听众的认同感。
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采取自然的表达方式,关键在于打造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严格来说,即便是单纯的陈述事实,也并不具备太大的说服力,人们最需要的是信任,所以他们通常会依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是否相信这些故事。
好的故事并不是给予听众一个答案,或者说强制要求他们接受某一个价值观,而是引起他们的信任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故事影响力的来源。为了不至于破坏这种影响力,故事的整个讲述过程以及描述手法都需要自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