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真实性通常都会给听众带来安全感,不过听众并不相信别人口中所说的真实,而是依赖于自己的判断(这一点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多次提及)。这种心理往往会让讲故事的人感到抓狂,因为他们一直都在试图用最真实的内容取悦听众,不过这种取悦往往很难奏效。
这一点一些商家往往深有体会。许多商家在生产和出售自己的产品时,会讲述一个个非常好的营销故事,比如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生产过程,告知品牌创始人的创业经历,告知其他客户的反馈,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可是在另外一点上却常常碰钉子,那就是证明自己的产品绝对达标、安全、健康的问题。
商家常常难以说服消费者,当商家声称自己的产品是纯天然的产品,或者“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时,消费者会认为商家不过是在掩饰而已,在消费者的印象中,似乎所有出售的食品都会添加一点什么东西进去,才能保鲜防腐。同样的,一些商家声称自己的产品百分之百是进口的,客户同样会怀疑商家不过是贴了一些假标签而已。由于无法判断是真是假,或者说无法详细了解相关的信息,消费者会选择与商家的故事相反的想法。
在讲故事的时候,情况同样如此,一些人在讲述自己经历的奇特事情或者讲述某一个有趣的事情时,在最后会强调“一切都是真实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可听众并不买账,他们会觉得讲故事的人只是在吹牛而已,或者故意找一个好听的故事来美化自己的形象,他们会觉得这些故事可能发生在其他人身上。
当讲故事的人在讲述一件糗事时,往往会特意告诉其他人这个故事发生在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学身上,又或者是自己听来的故事。但是听众或许觉得这件糗事就发生在讲故事的人身上,讲故事的人是碍于面子而刻意进行了掩饰和转移。
被人质疑真实性,这是讲故事的人感到很苦恼的事,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故事将会失效,也意味着个人的形象可能会受到损害。不过,一些聪明的人,刻意依据听众一贯的“否定”心态大做文章:既然自己所强调的“真实性”经常被误会为刻意掩饰和虚构的,那么不妨反其道而行,强调自己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这样就能够通过引发听众的质疑,来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比如电视剧和电影会在开始的时候强调“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字样,这是表明故事是不真实的,可在观众看来,或许是导演不想惹上麻烦和官司,才会故意做出解释,也许电视和电影本身就源于某个真实的事件,或者为了影射某一类社会现象。接下来,观众会认为这些播放内容一定和现实生活有关,因此非常值得一看。在讲故事的时候,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做法,以否定自己来赢得对方对故事真实性的认可,往往能够达到讲故事的目的。
不过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往往需要把握一些技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刻意强调。刻意强调通常会引起听众的注意,按照他们的理解:一个人越是努力强调和辩解一件事,就越有可能是假的,反过来说,当他们越是否认一件事,这件事反而越有可能是真实的。
一家上市公司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市场运营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连续几个月以来,公司的销售量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负责市场营销的部门主管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的过失:“早在上半年,我就已经感觉到销售出现了问题,可是问题却没能得到解决。这几个月,我能做的并不多,上个月出现了几千万的亏损,我紧急召开了会议,但问题依然没能得到解决,大家在会议室里争吵不休,所有人都希望能够改变现状。不过我认为一切在于自己没有做好本职工作,我的能力不足,判断和决策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在此,我需要强调的是,一切的一切都在于我的失误,是我搞砸了所有的一切。”
当这个充满歉意和内疚的发言传出来之后,人们会怎么去想呢?是不是真的应该相信这个主管所说的话呢?也许有些人会相信,不过恐怕多数人都不会被这个故事说服,在他们看来,这位主管恐怕只是一个对企业忠诚且富有责任感的人,真正的错误也许在于企业的负责人或者是董事会,人们会觉得这种反复强调的话太过于失真,具有明显掩饰的目的。所以在这场危机中,人们反而会认为这个主管是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
强调原本是为了强化真实性,可是过分强调或者刻意强调就会成为听众眼里的一个“破绽”,不过除了刻意强调之外,讲故事的人也可以在自我否定的故事中透露其他一些破绽,比如论据不清晰或者太过于勉强,整体的描述显得有些遮遮掩掩,这样同样会引起听众的注意,从而成功地误导他们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