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与他人进行互动(1 / 1)

讲故事本身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方在说,一方在听”的模式,讲故事的人不仅要传达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展示自己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展示与听众形成一种良性的交流,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影响力。单纯地说话或者展示自我并不能真正让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因为如此,单纯的自我表达并不是讲故事的目的,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之间需要进行更多的互动,形成更好的默契。互动作为日常沟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基本的形态就是提问和解答,问答模式几乎随处可见。所以在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交流。讲故事的人通过最基本的问答模式,可以主动创造沟通的机会,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一位企业家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奋斗史时,一开始就这样问道 :“现场有谁参加了三次以上的高考?举一下手。”台下的听众面面相觑,没有人举手,这时企业家笑着说:“证明大家都比我聪明嘛。”接下来,企业家讲述了自己曾经四次高考失利的经历,从而更加巧妙地抓住了“为了梦想,坚持不懈”这个奋斗理念,并引起听众的关注。

同样的,有个作家在谈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时,说了一句话:“我会花费10%的时间过自己的生活,那么你们呢?”这样的提问迅速引起听众热烈的讨论,他们也纷纷谈到了自己的生活,谈论起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互动的状态,整个故事会在交流和互动中不断完善、丰富和扩充,最终演变成为“该如何过自己的生活”,或者“对待生活的态度”。

这些话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话题性,加上适当的提问,听众往往会自动对故事产生兴趣,产生联想。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互动方式,讲故事的人按照语境或者故事的情节,可以及时地提出问题:“你觉得呢?”“要是你,你准备怎么办?”“你们猜,接下来会怎样?”这些问题都具有很明确的指向,能够快速引起注意,启发人们的思考。

除了提问之外,反问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互动方法,如果说提问的目的是获得一个答案和反馈,那么反问的目的就是引发对方对答案的思考。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增加语气运用,引发他人的深思,刺激听众的感情,并加深他们的印象。由于它能够有效增强演讲中的气势和说服力,因此为演讲奠定了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反问只问不答,不过答案已经暗含在反问句中,听众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和想法。整个反问的过程,看起来只是讲故事的人在自说自话,但其实已经给听众释放了很多信号,听众会在这些反问中产生积极的思考和联想,并主动将自己的思维参与到整个故事体系和故事思维当中去。

反问通常针对那些值得肯定或者应该否定的行为上,目的是树立和强调正确的价值观。比如一个讲述自身勤奋努力经历的人,可以在故事中设置一些反问:“难道一个人就该这样碌碌无为?浪费时间难道不是浪费生命吗?”在讲述某个价值观的时候,可以说“这样的事情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换做是你们,你们会怎么想,你们的父母兄弟又会怎样看待你?”

所谓的互动并不一定是指语言上的互动,问答模式虽然能够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流,不过交流并不局限在口头语言上,肢体动作同样可以起到沟通的作用。一些出色的演说者非常注重眼神、手势以及其他肢体语言的运用,他们会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全身来进行互动交流。有时候一个满含善意的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故作惊讶的表情,一个鬼脸,一个指向性明确的手势,一个刻意打造的特殊表情,都可以产生不错的效果。不仅如此,讲故事的人会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来引导听众做出回应,很多听众也会用特定的眼神、微笑、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回应,这样就加深了互动的效果。

安东尼·罗宾早年在讲述自己的成功学时,台下的观众始终比较安静,他无从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因此站在台上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只能勉强保持微笑地看着所有人。此时,坐在最后排的一位听众对他的微笑做出了回应——“微微点了点头”,这个互动的细节让安东尼·罗宾非常受鼓舞,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影响到别人,哪怕是一个人,于是他内在的信心开始建立起来,这也为他辉煌的演说生涯奠定了基础。

提问、反问以及肢体语言的表达都是增强互动的有效方法,不过并非所有的互动都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进行的,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选择在故事开始之前就进行互动交流,为接下来的故事做一个铺垫。比如在故事开始之前,可以先彼此打个招呼,相互熟悉一下,而熟悉的人则可以说一些幽默的话,先活跃一下气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他人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这也是赢得听众信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