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公共场合,我们常常会看见一些禁烟的指示牌:“此地禁止吸烟,违者罚款一百元”“抓到吸烟者,立即罚款”“请烟民远离此地,违者必定严惩”。这些指示牌往往比较明确地告诉烟民“此地不能吸烟”,但效果可能并不好。很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做过调查,发现类似的禁烟文字往往效果不佳,很多人会故意跑到禁烟的地方吸烟,他们似乎对警示内容视而不见。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另一些公益性的告示牌上,“不要践踏草地,违者罚款五十元”或者“请不要折断树枝,一经发现,绝不姑息”。这一类提示和警示通常也会被忽视,拥有类似提示文字的地方往往会成为遭受破坏的重灾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对命令的抗拒。人们在见到这一类提示的文字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反抗欲望,他们会认为整个提示充满了攻击性,是对自己的一种挑衅,所以这种提示文字反而会激起他们内在的破坏欲,让他们产生激烈的对抗情绪,从而采取一系列更为严重的破坏手段。在语言体系中,“请求”和“命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的目的可能是一致的。命令往往带有一定的权力制约或者说带有一定的惩罚性恐吓,一旦人们意识到如果不答应某人的要求或请求就会遭受惩罚,那么就可能会将这种要求或者请求当成命令。
命令和请求之间的差异性往往会造成截然不同的交流效果。比如,在谈判中,有些人会强势地向对方施加压力:“如果聪明的话,我看您最好还是接受这份报价吧”“和我合作,这会是你唯一的选择”“在这件事情上,如果你没有接受我们的条件,那么相关的后果要自负”。类似的语言往往充满了命令和威胁的意味,让人听着非常不舒服,这很容易激发对方的抗拒心理。而请求相对来说更为谦卑,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要求他人不要做什么或者必须做什么,并且暗示对方可能会受到的惩罚,这样做往往会将他人的行为与自己的期望对立起来。对方会觉得你在轻视他,你在轻视他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必定会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即“你越是不喜欢这些行为,越是让我不要去做,我就越是要做这件事来刺激你”。相比而言,以请求的姿态要求别人做出某种转变,可以巧妙地将事情的性质进行转化,这会让对方感受到尊重。请求者会将自己置于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上,以确保不会让对方产生抵触的情绪。
请求的方式通常用于那些容易引发分歧的对话中。甲方的行事方法及立场影响到了乙方的利益,或者不符合社会价值观和规则,那么乙方不会以威胁的口吻来命令对方必须放弃这些行为。乙方会充分尊重甲方的需求,并且期待对方可以意识到这些需求不适合在当前的场景中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正高情商的表现。
居里夫人是一位个性低调,为人谦和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工作获得成功之后,她还是保持了这份低调随和的态度。无论对方是否有名气,无论对方的社会地位如何,她都会一视同仁。有个人曾有幸短暂担任过居里夫人的助理,帮她负责一些日常事务。在她眼中,居里夫人就像隔壁的阿姨一样亲切,她表现得温文尔雅,总是会说一个“请”字:“你能帮我把资料拿过来吗?谢谢。”“不知道你下午是否有时间帮我跑一趟?”“我不确定晚上是否有空,你能帮我回复查理先生吗?”“我想这件事还要劳你大驾。”……
在助理的印象中,居里夫人从来没有使用命令的口吻让自己做任何事。她总是用请求的、谦卑的姿态来面对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将助理当成一个地位低下,可以任意使唤的服务员和执行者。也正是因为如此,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让人印象深刻。
“请求”是高情商语言体系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的存在体现出了尊重、平等、谦卑、温和等基本的高情商元素。人们可以在沟通中重点强化这一点,在请求他人的时候,不要以惩罚措施来要挟他人必须服从自己。一些带有威胁字眼的话不要说,一些试图通过惩罚来约束他人行为的话最好也少说。不要去强调“你做不到就会怎样”“后果自负”“丑话说在前头”之类的话,这样会显得过于强势和不通情理,让人觉得这不是请求,而是一种侵犯意味十足的警告。
在请求别人做某事或者不要做某事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使用“必须”“一定”“应该”“只能”等词。这一类词往往充满了主观意识,显得非常强势,会让他人感觉你在给他们施加压力,在不断干扰他们的选择。类似的词通常都具有压迫性,不适合进行温和的沟通,容易引起他人的不快。
向别人发出请求时,要避免将对话变成一场**裸的交易,避免利用其他方面的事情来要挟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你不这样做,我也不会帮你”“你若是肯在这件事情上做出让步,那么我也会为你大开方便之门”“你想要做好那件事,就需要答应我的请求”这一类谈话方式让人很不舒服。人们更加喜欢针对某一件事情进行沟通,如果以交易的形式将其他事情作为筹码卷进来,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情绪也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总而言之,涉及利益绑架和胁迫的对话,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抗拒。对方会觉得提出请求的人根本无意经营这段关系,只是想着给自己谋取利益,这种粗鲁自私的举动无疑会让人们对这种人避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