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与爱(1 / 1)

·1

问:内心的恐惧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答:恐惧在你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因为在那个时候你没有能力掌控什么,只能被动接受,当你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你的行为遭到否定,就会产生不安或恐惧的心理。你不想体验这种负面情绪,就逃避它,于是就派生出了生气、愤怒、悲伤等情绪。通过生气等负面情绪去逃避恐惧,无异于用盐水解渴,只会变得更加情绪化,直到今天这仍然控制着你。

问:原来是这样,看来小时候的经历对成长至关重要。

答:是的。

·2

问: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用负面情绪去逃避恐惧不安呢?

答:因为这是在恐惧状态下做出的选择。恐惧派生出来的大都是负面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那个时候我们很小,还没有有意识选择的能力,只能被动地被环境影响。

问:所以,家庭、父母是怎样的对孩子很关键。

答:是的。

·3

问:可是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呢?

答: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就是在证明:缺少爱。我知道很多父母不能认同,关键不是你有多爱,会爱才是硬道理。

·4

问:怎样才算是会爱呢?

答:因为父母没有学会爱自己,爱孩子就成了一句空话。真正的教育,不是去教孩子该怎么样,而是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意思。大部分父母是以自己为出发点要求孩子该接受什么样的爱,而不懂孩子的真正需求。这不是爱,这是一种强迫。父母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爱和行为呢?是源于恐惧、担心。

问:父母担心什么?

答:担心吃不饱,逼迫孩子吃。担心出去学坏了,关在家里。担心学不好让人笑话,逼迫孩子学习。担心交错朋友,刨根问底……要举例出来那就太多了。

问:难道这不是爱吗?不是为了孩子好吗?

答:源于恐惧、担心派生出来的都是负面情感或行为。这不是爱,你只要问一下父母们,他们都会告诉你:很辛苦,头疼,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心力交瘁等。父母们的这种缺乏爱的恐惧状态感染了孩子,孩子也必定是父母的翻版。当然,这也不能怨父母,因为父母的父母也是这样教的。所以,孩子的过激行为都是因为内在的不安和害怕派生出来的逃避策略。孩子的不安和恐惧是因为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爱,因为父母没有给他们。

问:为什么没有给他们呢?

答:因为父母也没有,父母的父母也没有……

问:你这么说可能要得罪很多人。

答:我只是说出实情,真相总是会遭到世俗的质疑,但是总有一天会成为常识。

·5

问:怎样才能拥有爱呢?

答:已经说过了,爱一切存在。

问: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不是把孩子惯坏了吗?溺爱孩子吗?

答:满足孩子的需求,不是满足孩子的欲望。

问:如何区分是需求还是欲望?

答:孩子的需求是爱(所有人的需求都是爱),欲望是不安的代替品,求爱不得,于是不安,转而寻找替代品。哭闹、打滚,要这要那,都属缺乏爱的表现。

问:看来,父母有很大的责任。

答:如果一味地去满足孩子的欲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欲望只会变得越来越大。这种满足孩子欲望的方式就是溺爱,而且也永远满足不了,所谓欲壑难填是也。孩子直到成年,仍然保持着这种状态。看看你的身边,有几人不是呢?所以这就是缺乏爱留下的后遗症。

问:那如何满足孩子爱的需求呢?

答:首先,父母自己得有爱,才能给孩子,你怎么能给自己没有的东西呢?

问:那怎么办呢?父母还没学会爱自己呢。教育下一代看样子成了一句空话。

答:所以现在的教育大部分是欲望的教育,欲望是求爱不得的不安,不安转而寻找替代品,索取、执着各种物质,竞争、忌妒、愤怒、压力、掠夺等各种派生物应运而生。总之,一句话:爱失落了。

问:你的意思是没救了,是吗?

答:当然不是,教育要从教育自己开始,爱人要从爱自己开始。父母、学校老师、社会等,都要从自身做起。若如此,改变就会得以发生。但人们都想从改变下一代开始。

·6

问:为什么从自身做起这么难呢?

答:因为人都想改变别人,不想改变自己。因为说是很轻松的,改变自己很麻烦。真正的教育是以爱心去影响他人,真正有爱的家庭、学校、社会是没有应接不暇的问题的。这个社会的教育大部分都在培养竞争者,竞争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问:如果没有竞争意识,如何让孩子将来立足这个社会呢?很可能找不到工作,或被社会淘汰。

答:竞争是恐惧引起的,恐惧是缺乏爱引起的,爱是幸福的保证,如果看不到这一事实,必会在人生之路上艰难跋涉。要始终清醒地意识到:我这一生所追求的是什么。要经常提醒自己,因为人是很健忘的,不要等到最终的那一天才发现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后悔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