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发炎引发上的呼吸道感染(1 / 1)

2022年5月6日,临下班,同事小谢说智齿发炎,自己吃了几天药,不仅没变好,反而越来越严重,而且还总觉得累,现在总感觉烦热,全身就像冒火一样,咯黄痰。

我问他,哪里热?

他说,整个胸腔都觉得热,晚上好像还有点低烧。这期间一直在服用甲硝唑(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篇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头孢、阿莫西林、布洛芬。

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掌握他出现这些症状的前因后果,但目前他所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实是实热之证,他的病因定位在阳明,因为他是智齿所引发——牙龈问题找阳明。

咽是食管的上口,食管与大肠同属于广肠,即手阳明经。

喉是气管的上口,属肺系,归手太阴肺经。

咽与喉紧密相连,有问题会相互传导。

牙龈和咽都与阳明相关,阳明的热,可以由牙龈传到咽再转到喉入肺系,出现黄痰,气管发热。

我分析到这里,大体的对策就出来了。

胸腔的烦热是手太阴肺的痰热作怪,于是我选前胸正中线上任脉的璇玑穴透刺华盖穴、玉堂穴透刺膻中穴,这属于局部取穴,可透胸腔闷热。

肺有热,我常选鱼际穴。鱼际穴为荥穴,荥主身热,可透肺热。

源头在牙龈,我得治阳明,无论手阳明还是足阳明都要扎,本来我想扎手阳明二间穴,但是二间穴不好做温针,所以改选曲池穴。

至于足阳明经穴,我选内庭穴,内庭穴为荥穴,一样主身热,透阳明之热。

这几个穴位的统一思路,都是透热。

后来,我问他针灸完以后的感觉。

他说,扎针前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热。胸部闷热、胸口都是堵的,喉咙到气管都是干痒,不断地想咳嗽,鼻子冒热气、鼻塞,眼睛发胀发热,视线有点模糊,太阳穴感觉鼓鼓的,脑袋昏沉。扎针时的第一感觉就是看东西开始变清楚,不发矇。随后头脑的昏沉感开始减轻。烧完两轮艾条后,明显感觉到胸口发闷的症状好转,晚上胃口大开,到晚上胸口的火热感没有往外冒,胸口不堵,人轻松了很多。

为什么这么明显的热证,我却用温针呢?

很多人只想到艾有温的作用,却是忘了它还有通的作用。通就能散,达到火郁发之的目的,所以我在热证中也常用温针之法。

温针不是单纯的艾灸,还有针的作用,温针比纯艾条悬灸更具通性。

事后,我问他这牙是怎么回事?

他补述:

2022年5月1日,他觉得智齿周边有点肿,没有管它,以为是有点上火,当晚就喝了点酒和吃了些生冷辛辣食物,吃了焙的脆花生。(这就是吃出来的湿热之火,吃的不入阳明入哪里?)

2日,他起床时觉得右边扁桃体肿痛,能看出右边脸肿胀,张不开嘴,吞咽东西都很痛。当天开始吃消炎药。(这是湿热向咽移动)

3日到5日,去牙科清洗上药2次。期间智齿持续发炎,脸部疼痛点位置慢慢向相邻牙根扩散。夜间会伴低烧、牙齿抽痛,并出现感冒鼻塞咳痰症状,多是浓鼻涕、黄痰。很难咳出。(这是明显的由咽向喉再入气管传导,病位有转移并发)

6日下午扎完针后,他又去了牙科清洗上药。清脓上药后,肿痛加剧。(我再针合谷穴温针而减轻)

7日早上起床,他打喷嚏,鼻流清涕,但胸口不闷热,没有昨天那种火热气往外冒的感觉。(这时,热已退,由于连续数日服消炎药,由热转寒)

到了9日,他精神十分疲惫,头也晕,仍有咳嗽。

我告诉他这该补补了,消炎药吃多了,人自然会累。

我给患者开方如下:

铁包金10克,龙利叶10克。(清肺痰火)

槟榔10克,厚朴10克,草果10克,知母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炙甘草6克。(除大肠湿热)

葛根30克。(透阳明热)

骨碎补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止牙痛)

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补气阴)

共开了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患者吃中药后就不再吃消炎药了,发炎智齿的牙龈肉漱口或者不小心咀嚼到东西会有一点痛。上边太阳穴按压也有点酸痛。牙也已经消肿了。

三剂中药吃完,患者整体感觉好了有七八成,头晕好了很多,感觉体力恢复。有白痰和浓白鼻涕,比较黏,但都比较容易排出。

嘱原方再服三剂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