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在美国有个作者就经济学教材涉嫌剽窃和侵权行为向另一个作者提起诉讼。法官看完原告提交的证据之后非常愤怒,之后坚决地拒绝受理。其理由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双方的版本都是从萨缪尔森那里克隆而来的。”
保罗·萨缪尔森(1915—2009)是凯恩斯主义的继承人与发扬人。他出版的《经济学》,影响了几代人。从1948年初版至今,一共出版了19版,以40多种语言在全球畅销数百万册。1970年,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他获得诺贝尔奖的评语为:“在提升经济学家理论的科学分析水平上,他的贡献要超过当代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他事实上以简单语言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相当部分,他就是保罗·萨缪尔森。”
在《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创见。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一扫传统经济学著作的古板,不但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还经常穿插一些幽默的故事与语言。
在中世纪末期,英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G.乔叟。一天,他看见三个人正在忙碌,遂上前发问:“诸位在忙些什么?”第一个人随口答道:“我在挣钱,这活儿挣得多。”第二个人慢条斯理地说:“我在把这些宝石和玻璃镜片雕拼成神圣的图案。”第三个人振振有词:“我在建一座伟大的教堂。”而我始终同时扮演着这三个人的角色。
这段话是萨缪尔森在1998年重印《经济学》第一版的50周年纪念版时,专门在自序的开头所讲的一段故事。在完成第一版的写作时,萨缪尔森处于经济拮据之中,他一方面在为改善经济情况而写作,一方面又为自己的写作而自豪,同时他还怀有建筑伟大的“经济学”教堂的梦想。他用这个故事来说明自己的创作缘由,可谓精彩绝伦。
萨缪尔森的导师原来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提倡“自由放任”,后来转而成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传播人,把凯恩斯主义移植到了美国。萨缪尔森纵观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感到确有可研究之处,于是师生协作,不断宣传凯恩斯主义,并对它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而萨缪尔森对研究凯恩斯主义所做的贡献,远比他的导师大得多。
第一,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之所以畅销不衰,首先在于该书突破传统框架,对内容与结构进行开创性的革新。萨缪尔森是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首先以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财政政策为重点,配合以传统的价值与分配理论,而取得成功的第一人。这种编写结构,即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的结构,曾被称为“新古典综合",现在被称之为主流经济学,已成为各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模式。
第二,在于该书的阐述深浅适度。萨缪尔森在该书第一版序言开头的一句话指出,该书主要是为那些把经济学作为综合教育一部分的读者写的。萨缪尔森虽然是一位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但为了使未接触过经济学的读者易于吸收理解这本教科书的内容,该书不使用数学模型,而采取了图表等更为直观的表达方式。因此,这本书十分适合大学有关系科本科学生及其他初学者学习之用。
第三,不断更新是《经济学》永葆青春的秘诀。在全部的19个版本中,萨缪尔森都会进行增删修正。在最后一版里,90多岁的他大动干戈地将第18版的140
内容删去了10%以上,并与时俱进地更新了30%以上的数据和内容,还亲自操笔写就了那篇空前绝后的“一个中庸老者的肺腑之言”。这篇自序对战后经济科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对功过得失进行了彻底的梳理。
2009年,94岁的萨缪尔森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的是一座伟大的经济学“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