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恶习:《税赋原理》(1 / 1)

《赋税原理》,全名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作者为大卫·李嘉图(1772一1823)。《赋税原理》是继《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

李嘉图出生于英国伦敦,家境非常殷实。李嘉图没有上过大学,他14岁就跟父亲经商。商场的打拼极为顺利,没多久他就成了富翁。他的一个得意之作是在滑铁卢战役前4天,成功地买进大量政府债券,结果英军打败拿破仑,他大赚了一笔。

27岁那年,李嘉图偶尔读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通过十年的读书与思考,37岁时发表他的第一篇经济学论文。随后就一发而不可收,在他14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文章、笔记、书信、演说。其中,以1817年出版的《赋税原理》最为著名。

可能和李嘉图从来没有接受正式的大学教育有关,他的作品总是言简意赅,寥寥几语看似平淡无奇,却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不少伟大的思想往往就在几段之内就予以概括了,如“比较优势”就用了不到一页的文字,而对“比较优势”的进一步探讨又包含了他的国际金融与资本循环思想。

《赋税原理》共分32章,结构比较松散,各章之间似乎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这使他这部书更类似一本论文集。马克思曾经指出:“李嘉图的理论完全包含在他这部著作的前六章中”,更进一步说是包含在它的头两章里。《原理》的第一章是《论价值》,第二章是《论地租》;实际上在第一章里已经阐述了价值、价格、工资和利润等理论,所以头两章已经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的经济范畴。其后各章不过是这两章谈到的基本原理的应用或补充。

《赋税原理》在经济理论上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李嘉图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批判斯密关于用购买到的劳动决定价值或者用三种收入构成价值的观点。他最先提出了必要劳动的概念,不过把必要劳动说成是最劣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耗费量。他还敏锐地看到,影响价值的不仅有直接投入生产的活劳动,还有投在必需的生产资料上的物化劳动。他还指出,从事复杂劳动的宝石匠一天的劳动,比普通劳动者一天劳动的价值更大,这实际上等于承认复杂劳动等于加倍的简单劳动。这些观点为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马克思称赞李嘉图“把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作了最透彻的表述和发挥”。

《赋税原理》在经济理论上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关系在分配领域的经济表现。李嘉图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确立支配社会产品分为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分配规律。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分配规律对利润量,从而对积累的规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李嘉图虽然也把工资称为“劳动价格”,但是已经阐明工资的高低决定于为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利润是商品价值超过工资的余额。地租则是商品价值超过工资加一般利润的余额,它是由于在同等面积或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和劳动所得产品数量不同而造成的。他指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一部分构成资本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工资和利润相对立,“利润的高低恰好和工资的高低成反比”。以这个观点为前提,李嘉图分析了利润和地租的对立,认为如果地租和工资低,利润就高,反之利润就低。

在对外贸易问题上,《赋税原理》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应当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输出这种商品所需成本绝对地小于其他国家,因此最有利。李嘉图则认为,每个国家不仅可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而且可以生产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即具有比较有利的条件、用相对说来比较少的成本就能生产的商品。他主张134

每个国家都应当生产和输出成本相对比较低的商品。

李嘉图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他倾向于利用严格的假设来支撑其论断,这种做法后来被熊彼特称作“李嘉图恶习”。李嘉图出现问题的地方在于把这种抽象直接应用于现实。马克思则批判地继承了李嘉图经济理论中的科学成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总的来说,李嘉图的《赋税原理》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斯密奠基的基础上正式建立起了古典经济学的大厦。尽管其劳动价值论在新古典主义兴起之后已经没有多大价值了,但其比较优势理论对于自由贸易的贡献却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