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上的破窗理论认为:假如一个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被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经济学家大谈“破窗理论”: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有专家说坏事中也有好事,灾后重建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2008年年汶川大地震,有学者曾经撰文分析,依照破窗理论我国的经济将会因此而加快增长;而在美国的“9·11”事件后,也有教授用破窗理论来论证了一番。
早在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就对此进行了批评。而破窗理论本身,只是巴斯夏为了批评而设的靶子。在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中,有如下文字:
你是否见过这位善良的店主一一詹姆斯·B.萨姆纳先生生气的样子?当时,他那粗心的儿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户玻璃。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场合,你恐怕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个看客,看到这种局面的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如此这般地安慰这位不幸的店主:“不论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天下总有人会得到好处。人人都得过日子呀,如果玻璃老是不破,要玻璃工干什么呀。”
这种千篇一律的安慰已经形成为一种理论,我们将用这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很不幸,就是这样的理论在指导着我们绝大多数的经济制度。
假定这块玻璃值6法郎,你就会说,这个事故给玻璃工带来了6法郎的生意——它提供了6个法郎的生意——这我承认,我绝不会说这不对。你的话很有道理。这位玻璃工赶来,履行自己的职责,然后拿到6个法郎,在手里掂量掂量,而心里则感激那个莽撞的孩子。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
但是,另一方面,假如你得出结论——人们确实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打破玻璃是件好事,说这能使资金周转,说由此可以促进整个工业的发展,那就容我大喝一声:“住嘴!你的理论只看到了能看到的一面,而没有考虑看不到的一面。”
什么是你看不到的那一面呢?巴斯夏指出:由于这位店主在这件事上花了6个法郎,他就不能用这6个法郎办别的事了。因此,你看到的是他因修理一块玻璃而“推动经济”,你没有看到的是,如果他不用修补这善窗户,或许就可以换掉自己的旧鞋,或者给自己的书架上再添一本新书。简而言之,整个经济是一个整体,如果窗户没有破,鞋匠(或别的什么人)就会增加6个法郎的营业额,这是我们看不见的。
最后,巴斯夏推导出结论:“有些东西被毫无意义地毁灭,社会损失了某些价值。”他认为:“破坏、损坏和浪费,并不能增加国民劳动力,或者简单地说,‘破坏并不是利润’。”
窗户被打破了,财富是被消灭了。如果破窗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那么只需要不断搞破坏就行了。战争、海啸、地震之类的天灾人祸,难道都能促进经济了?破窗理论错得这么离谱,因此巴斯夏将破窗理论定义为“破窗谬论”。那么为什么仍有不少人捧着巴斯夏为了树靶子而提出的“破窗理论”津津乐道,这恐怕与GDP崇拜有关。这种惟GDP为上的人,就如同我们在上一节里说到的“狗屎经济学”一样可笑、可悲。
值得指出的是,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破窗效应”。该效应由詹姆士·威尔逊及乔治·凯林提出,以《被打破的窗户》为题,刊登在1982年的《大西洋月刊》上。该效应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就像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有时候,“破窗效应”也被翻译成“破窗理论”。因此,当我们听到“破窗理论”时,指的可能是经济学上的“破窗谬论”,也可能是指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这时只要联系一下上下文,就不难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