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经验之谈。这告诉我们,有了创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实施,如果不去努力实施,再好的想法也会离你而去。为了把孩子塑造为一个富有行动力的人,妈妈不妨给孩子讲一讲以下的故事。
美籍华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朱棣文是一个善于动手的典范。
小时候的朱棣文活泼好动,他的母亲回忆说:“他没有一刻闲着的时候,很淘气,家里的沙发,他爬上爬下,但他天资聪颖,酷爱读书,从小就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童年的朱棣文就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思考能力,他经常将软肥皂捏成各种动物形状,连大人看到也感到惊奇。稍大一点,他就能用小刀在木头上雕刻飞机、军舰等他感兴趣的玩意儿。小朱棣文还用他那双灵巧的小手制作了一架又一架的“飞机”和“军舰”,客厅里到处摆放着他的杰作。
此外,朱棣文还很喜欢玩积木,除了建房子模型外,他跟一般人不一样,会到库房找零件,将玩具改装成机器人。在改装的过程中,他的机械和物理常识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他养成了自己动手做的习惯,也让自己的双手更灵巧。
到了小学四年级,朱棣文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安装工了。他经常花费许多时间来建造一些毫无目的性的装置,把一大堆零件组装在一起,做成一个他也不知为何物的大东西。朱棣文自己回忆说:“小时候,我花了许多时间用来制作一些无明确用途的器具。”通情达理的母亲允许朱棣文进行他的“工程创作”,并且对他进行鼓励。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充溢着这个家庭,伴随着朱棣文的成长。
朱棣文长大后还十分喜欢下厨,可能是因为他喜欢动手做一些组合、操作之类事情的缘故吧。他说:“动手下厨像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专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冰箱里找剩菜,拿仅有的材料下厨,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这种经验、能力,对我解决日后所遇到的瓶颈,有很大的帮助。”
实践和创新往往是孪生兄妹,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实践的动力。正因为朱棣文善于动手实践与总结,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爱动手、喜欢创新的孩子,一般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遇到不明白的事物,他总会问“为什么”,如果得不到答案,他们可能会通过动手实践去解决问题。
第二,喜欢做小制作,比如堆积木、拼图等,并从这些活动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第三,只要老师教了某一个化学式或者提到某一个物理实验,他都会抱着怀疑的态度,回到家里自己动手做实验,以验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第四,不盲目听信家长或者老师的话,敢于质疑,有些行为显得有些不服从管教和叛逆。
第五,对于自己动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总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的某些特征,作为家长,你不但不要抑制,还应该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动手机会,让孩子在动手活动中学会“创造”。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不善于动手实践,不妨让孩子一起来听听这则故事。
将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非常遗憾,错了。发现这一错误的是一名非洲中学生一一姆佩坶巴。
1963年的一天,坦桑尼亚的马于马中学初三学生姆佩姆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惑不解,并立刻跑去请教老师。老师认为,肯定是姆佩姆巴搞错了。姆佩姆巴只好再做一次试验,结果与上次完全相同。
不久,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来到马于马中学。姆佩姆巴向奥斯玻恩博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后来奥斯玻恩博士把姆佩姆巴的发现列为大学二年级的物理课外研究课题。
随后,许多新闻媒体把这个非洲中学生发现的物理现象,称为“姆佩姆巴效应。”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人认为是正确的,并不一定就真正确,很多常规、常识,至多是大部分人总结出的经验。我们在这里讲突破常规,更重要的是要有求知精神并善于思考。
简单而言,家长应该这样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第一,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第二,指导孩子做手工。
第三,提供各种材料用具。
许多创新的想法必须通过操作和实践才能最终实施并变成现实。发明大王爱迪生还是一个卖报童的时候,就经常“泡”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动手做实验。他的全部发明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动手试出来的。由此可见,创造发明离不开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说,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提高孩子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家长必须从小加强孩子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其勤于动手、善于动手,在动手和实践中形成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