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要因人而异,把握分寸(1 / 1)

赞美,抓住最被重视、最能引为自豪的东西加以赞美,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托尔斯泰说的好:“就是在最好的、最友善的、最单纯的人际关系中,称赞和赞许也是必要的,正如油滑对轮子是必要的,可以使轮子转得快。”要想利用心理上的相悦性,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不失时机地赞美别人。当然,赞美必须发自内心,同时应注意赞美他的具体的行为和变化,而不要笼统地夸这个人好。

比恩是美国一位图书推销高手,他曾经说:“我能让任何人买我的图书。”他推销图书的秘诀只有一条:赞美顾客。

某次,他出去推销书籍,遇到了一位非常有气质的女士。当那位女士听到崔西是推销员时,脸一下子阴了下来:“我知道你们这些推销员很会奉承人,不过,我不会听你的鬼话的。你还是节省点时间吧。”

比恩·崔西微笑着说:“是的,您说得很对,推销员是专挑那些好听的词来讲,说得别人昏头昏脑的。像您这样的顾客我还是很少遇到,特别有自己的主见,从来不会受到别人的支配。”

这时,细心的崔西发现,女士的脸已由阴转晴了。她问了崔西很多问题,崔西都一一作了回答。最后,崔西开始高声赞美道:“您的形象给了您很高贵的个性,您的语言反映了您有敏锐的头脑,而您的冷静又衬出了您的气质。”

女士听后开心得笑出声来,很爽快地买了他一套书。而且,后来她又在崔西那里购买了上百套书。

在赞美中,应当注意交际对象的年龄、文化、职业、性格、爱好、特征,因人而异,把握分寸,切不可随意恭维、奉承对方。俗话说: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恭维也要“因人而异”,对于商业人员,如果你说他学问高,品德好,博闻强识,他不一定高兴,你应该说他才能出众,手腕灵活,现在满面红光,发财在即。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有识之士喜欢“直言不讳”,你越指出他的不足,他越喜欢你,而你越恭维他他越讨厌你。同这类人交往时,恭维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另外,每个人跟你谈到他自己引以为荣的事情时,都希望能得到听众的肯定和欣赏,希望得到热烈的回应。因此,当别人谈到自己得意的事情时,我们不妨给予适当的赞美。

小杨大学毕业以后想进入某公司,但他没有盲目地去应聘,而是花费了很多精力,广泛收集该公司经理的有关信息,详细了解这位经理的奋斗史。那天见面之后,小杨这样开口:

“我很愿意到贵公司工作,我觉得能在您手下做事,是最大的光荣。因为您是一位依靠个人奋斗取得事业成功的人。我知道您28年前创办公司时,只有一张桌子、一位职员和一部电话机,经过您的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大业。您的这种精神令我钦佩。我正是奔着这种精神才前来接受您的挑选。”

所有事业有成的人,差不多都乐于回忆当年奋斗的经历,这位经理也不例外。小杨一下子就抓住了经理的心理,一番话引起了经理的共鸣。因此,经理乘兴谈论起他自己的成功经历。小杨始终认真聆听,不时以点头表示钦佩。最后,经理向小杨很简单地问了一些情况,终于拍板:“你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人。”

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大家往往都很容易发现并赞美这一点,时间长了,被赞美的人听腻味了,这方面的赞美也就不起作用了。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有特点的赞美比一般化的赞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老年人总希望别人不忘记他“想当年”的业绩与雄风,同其交谈时,可多称赞他引为自豪的过去;对年轻人不妨稍为夸张地赞扬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对有地位的干部,可称赞他为国为民,廉洁清正;对知识分子,可称赞他知识渊博、宁静淡泊……当然这一切要依据事实,不可虚夸。

总之,要赞美,就必须找到可赞美之处。而要找出别人的可赞之处,就要去发现、去掺掘。只要用心,这些我们都能够在最短时间里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