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摄影的人都知道,直接拍摄聚光灯下的演员会曝光,且完全看不清被拍摄的人物。要拍摄出清楚的照片,必须采用部分受光的技术,根据被摄物体的曝光程度来拍摄。
说服他人也是这个道理。说服前,要先探查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然后考虑以怎样的方式接近对方,并准备好要说的话,这样才不会慌乱。
有一位评论家曾愤慨地说:“在这之前,有家出版社专门出版我的书,可是他们从未看过我的书,他们常常这样要求我:‘拜托你!什么都可以,写些东西让我们交差就行。’这使我无法招架,却也容易下笔。但是他们认为‘原稿的内容无关紧要,什么都可以’的想法,实在是太失礼了。”
可以理解这位评论家的感叹。有事相求对方的时候就该仔细收集有关他的资料,这是一般常识,而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显然没有这么做。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或许效果会更好。比如:“读了先生的作品,我大受感动,特别是其中精彩的论点,虽然我也曾试着仔细思考,但一直存在与您相同的疑问。”如果这样说的话,对方会认为“这个人下功夫看过我的书”。虽然并不一定是如此,但是至少表示了对这本书的兴趣,这样一来,这位评论家也会有“再写下去”的心情。
找话题的时候,要考虑以下几点。
1.找出共通点
在收集对方资料的同时,也要找出和对方共通之处,一旦话题接不下去,可以拿这些共通之事来“说事”。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出共通点呢?
首先,我们要察言观色。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或多或少地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你可以多留心对方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习惯,注意聆听对方的话,还可以向对方周围的人打听对方的兴趣爱好。从精细的观察中,总会找到你们的共通之处。
其次,你还可以与对方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在这方面可能更容易找到共通之处。你还可以和对方一起参加一些活动,在接触中慢慢寻找与对方的共通点。另外,如果你觉得自己与对方确实找不出什么共通点,那不妨自己“制造”一个,比如,对方喜欢看球,那你不妨也多培养这方面的兴趣爱好。
当然,凡事都讲究自然,如果太刻意就不好了,会让对方觉得你在故意接近他、讨好他,这一点一定要牢记。
2.了解对方所处的立场
时间可分为“物理的时间”和“心理的时间”。所谓心理的时间,是指在当时心理状态下,对时间的感觉。比如,晚上加班到9点或10点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身体也容易疲惫,但如果换成娱乐,如打牌、饮酒等,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所以,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时间的感觉是不同的。同样的道理,面对同一件事情,所处的立场不同,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
有位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和儿子媳妇住在一块儿。一个星期天早上,从二楼下来的儿子,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帮孩子穿衣服。见此情形,老婆婆心想:“媳妇也太不像话了吧!自己躺在**,却要先生照顾小孩,真是过分。”
另一个星期天上午,女儿出外旅行,这时她瞧见女婿在厨房里忙着做饭给孩子吃。老妇人不由得感慨道:“女儿好幸福啊!”
迁就自己人,往往就会从对自己人有利的方面去解释一切。
说服他人时,不考虑对方的立场,或是找些莫名其妙的解释来搪塞,都会使事情更难处理。“你真是个随便的人!”“难道你就不是吗?”人们之间之所以经常发生口角,大多是因为双方只考虑自己的立场。当然,要站在对方立场说话,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我们真的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并帮着他说话,事情往往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说服反而变得简单了。
一个常在办公室抽烟的职员,曾经发誓戒烟,持续了一个月后,忍不住又去抽了。如果上司说:“不是说不抽了吗?怎么又开始抽呢?”容易引发职员的逆反心理。但如果他说:“戒烟可不容易啊,你能坚持一个多月,已经很不简单了!”职员听了一定会自生惭愧,暗下决心:坚决把烟戒掉。
人对于考虑自己立场的说服者,往往能给出积极的回应,也会做更多的换位思考。所以,说服不一定非要证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多么正确,也要考虑对方观点的合情合理之处。
如果要说服一个人,须事先搜集有关其兴趣、爱好、家族成员、出生地等资料;如果是说服公司领导的话,则需了解其经营状态、往来客户及其他的信息等。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灵活运用于沟通工作中,能有效地增强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