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比喻,更能说服对方(1 / 1)

中国人说话喜欢打比方,因为比方打得恰当,更容易让对方明白你说话的意图。让对方准确理解你的意图,是有效说服的前提,否则,你说话含糊不清,比方打得不恰当,极易让人产生误解。

《宋诗选注》是钱钟书的著作,在这部著作里,钱钟书没有选宋代著名诗人叶适的诗,而是选择了“四灵派”小诗人徐玑的诗。

叶适的诗在当时比徐玑的诗出名多了,可是钱钟书为什么不选他的诗呢?钱钟书是这样解释的:

叶适号称宋儒里对诗文最讲究的人,他的诗虽然竭力炼字琢句,可是语气不贯,意思不达,不及“四灵”派小诗人徐玑,还有那么一点点灵秀的意致。

所以,叶适尽管是位“大儒”,却并不能跟小诗人排列在一起。这仿佛麻雀虽然是个小鸟,飞得既不高又不远,终不失为飞禽,而那庞大昂然的鸵鸟,力气很大,也生了一对翅膀,可是绝不会腾空离地,只好让它跟善走的动物赛跑去吧。

这些话说得巧妙,令人不得不服。作者在讲了理论之后,又以麻雀和鸵鸟做比喻,让人们明白为什么用小诗人徐玑的诗而不选大儒叶适的诗。这一比喻使得道理更加明白易懂。

有一次,庄子穷得揭不开锅,于是,他只好硬着头皮去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借粮。

监河侯看见庄子上门求助,很爽快地答应借粮给他。他说:“可以,等我收到租税后,就立刻借给你300斤粮食。”

庄子听完很生气,他愤然对监河侯说:“我在来的路上,听到求救声。但是环顾四周却不见人影,仔细观察,原来是一条鲫鱼躺在干涸的车辙里。”

庄子叹了口气,又说:“鲫鱼见到我,以为见到了救星,立即向我求助。它说它来自东海,不幸掉进了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就要干渴而死,于是请求我给它点水,救救它。”

听到这里,监河侯问庄子是否救了鲫鱼。庄子叹息说:“我答应救它,但是我说,要等我到南方去,说服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到车辙里,然后把它接回东海去。”

监河侯对庄子的做法很不解,甚至觉得很荒唐:“那怎么行呢?”

庄子说:“是啊,鲫鱼听完我的话,很生气地说:‘我现在离开了水,没有地方可以安身,需要几桶水解决目前的困境,你却说要引西江的水来这里,全是空话,你还没到达南方,我已经成了鱼干了。’”

监河侯这才明白庄子是在说自己,于是连忙道歉,并且立即为庄子装了一袋粮食。

庄子巧用鲫鱼自比,把自己愤怒的心情通过鲫鱼的口表达出来,并由此改变了监河侯的态度,从而达到了说服监河侯借给自己粮食的目的。试想一下,如果庄子在听到监河侯的话后,愤怒地指责他,或者随便骂他一通,庄子还会借到粮食吗?

所以在说话的时候,适时地打个比方,会使复杂和抽象的东西变得简单、具体。这样一来,别人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意思。这较之言之无据地讲胡话,自然会更精彩,也更有说服力。

当我们试着说服人们改变想法,而又不便把话说得太直接,这时可以借助打比方的方法,委婉、准确地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让其领悟我们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