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已经有了牙蕾,这是以后乳牙发育的基础。约有两千分之一的宝宝在出生时就已经长牙,称为“诞生牙”;而绝大多数的宝宝会在4~7个月时长出第一颗牙齿,2岁左右开始长最后一颗牙。宝宝从只有秃秃的牙床到长齐整副20颗乳牙大约需要3年的时间,这时的宝宝就可以开始学习自己刷牙了。
通常,宝宝最先萌出的乳牙是下排的一对中切牙,然后萌出上排的一对中切牙,随后按照从中间到两边的顺序萌出,同时下颌牙要比上颌同名牙早萌出。但是,有些宝宝的出牙顺序会略有不同,但只要牙质正常发育就不要过于担心。发育快的宝宝,可能在3个月时就会冒出第一颗中切牙的白色牙尖;而发育慢的宝宝,可能到一岁多才会长出第一颗牙。而到了3岁时,宝宝的乳牙应该全部长齐了。
有些宝宝一出生就长有乳牙或者在出生后不久就有牙齿萌出,属于乳牙早盟,医学上又称为“诞生牙”。这种“诞生牙”是因为乳牙牙胚在牙槽骨的表层,与牙床粘膜靠得太近而过早长出。早盟的牙齿多数是下门牙,它的形态像正常的乳牙,但由于多数牙根发育不全或无牙根,乳牙呈是松动状,有脱落后被吸入气管的危险。有些“诞生牙”虽然不松动,但在宝宝吃奶时会磨擦舌系带而导致溃疡,或者在吮吸时使妈妈**受损,这时要改用汤匙喂养。所以,对于“诞生牙”一定要请医生诊治,及早处理。
有些宝宝长牙比较晚,甚至1周岁多了还不长第一颗乳牙,总是让爸爸妈妈着急紧张。我们通常认为宝宝出牙晚是缺钙的原因,所以不少父母看到宝宝长牙比别的孩子晚时,就拼命给宝宝补钙,这种做法对宝宝的健康其实是有害无益的。诚然,缺钙是一方面原因,但过度补钙会导致“物极必反”,产生一系列副作用,所以在补钙的同时要注意适量原则和钙的吸收问题。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经常带宝宝到室外晒太阳,让宝宝的脸蛋、手、胳膊等部位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如果宝宝超过1周岁还未长牙,要考虑有无全身疾病的影响,如佝偻病、呆小病、极度营养缺乏等。有极少的宝宝患有先天性无牙畸形,需要到医院照X光片以查明。我们要明确的是,大部分宝宝都是健康的,出牙晚与遗传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有些宝宝在1周岁半~2周岁左右才出第一颗乳牙,仍可以认为属于正常生理范围。
有些宝宝在长牙期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如口水增多、牙龈肿胀、爱咬东西、拒绝进食、心情烦躁等;而有的宝宝并不会出现很明显不适迹象,很轻松就度过了长牙期。宝宝在开始出牙时,会由于牙齿的萌出而感到牙床发痒,同时唾液分泌量显着增加,严重者在牙齿萌出时会刺激牙龈充血、肿胀。
因此,出牙期的宝宝由于牙床发痒,总是想通过吮吸手指、咬**或其它物品来缓解,这时可以给宝宝咬牙胶、磨牙棒或者消过毒的棉毛巾、自制的磨牙食物(如胡萝卜、香菇、水果片等)来帮宝宝解除发痒的不适感。妈妈还可以将手洗净后给宝宝按摩牙床,用手指轻而稳地摩擦宝宝的牙床。
同时,宝宝流口水较多时要注意防止皮疹的发生,及时将口水擦干,保持宝宝唇角皮肤干燥、清洁。这种流口水的症状会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和牙齿的萌出而逐渐消失,大部分宝宝在2岁之前都能够有效地控制吞咽动作,从而停止流口水,如果过了3岁还是口水不断就需要到医院检查原因。
出现牙龈肿胀是由于在乳牙萌出过程中,牙齿穿破牙囊,使得牙龈下聚积血液,其外表似一小血肿,称为萌牙血肿。通常这种萌牙血肿无自觉症状,不需要特殊治疗,可以自行吸收。如果局部肿胀明显或出现溃疡、发炎症状时,可以请儿科医生开些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
虽然出牙会导致各种不适症状,但并不能把这时所有的不正常症状都归结为出牙惹的祸。如果宝宝出现全身性症状,如腹泻、呕吐、鼻塞、耳痛、身体皮疹、食欲不振或发热等,应该向医生咨询造成这些症状的原因,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宝宝开始长牙后,家长就要开始给宝宝清洁牙齿了。每天至少两次用纱布或湿毛巾擦洗宝宝的口腔及牙齿,宝宝每次吃完奶或辅食后,再喂他一点白开水,大一点的宝宝可以学习漱口。如果宝宝吃了糖,一定要为他擦洗口腔和牙齿,当然应该尽量少给宝宝吃糖。为了防止龋齿,还要避免宝宝含着奶瓶、**睡觉,一岁以上的宝宝学着用杯子喝东西,以减少糖分与牙齿接触的时间。虽然乳牙在宝宝6岁以后会换成恒牙,但它的健康会对恒牙产生很大影响;此外,龋齿会给宝宝带来痛苦、影响宝宝食欲,所以在婴幼儿时期重视牙齿的保健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