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视力发展(1 / 1)

在妈妈肚子里的宝宝,最先长出的器官是脑和眼睛,此后宝宝的眼睛的发育一刻也不曾停止。到宝宝刚出生时,视力范围只有25~30厘米,到1岁时视力只发展到0.2的水平,2岁时约为0.4,3岁时接近0.6,一直到6岁后才会发展到1.0或以上的水平,到12岁左右视力会完全稳定,达到最佳状态。由此可见,宝宝的视力如何,除了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外,在后天的可塑性也很强。

新生宝宝的视力范围很小,会对光线有反应,能追着眼前的物体看,但视野只有45度左右,喜欢注视较复杂的形状和曲线,以及鲜明的对比色。在宝宝出生后,要注意观察双眼的大小、外形、位置、活动、颜色等,尽早发现先天异常。

1个月的宝宝视力范围可达40厘米,到一个半月时两眼可以随绒球移动90度范围,能够分辨明暗、黑白,并感受到远处有物体靠近,注视能力只能维持五秒左右。

3个月时宝宝的视力会迅速扩张,视力范围可达250~300厘米,且可以看清物体,眼睛可灵活地追随物体做180度移动,喜欢看妈妈的脸和自己的手,能够辨识人及物体的轮廓。

到了5个月后,宝宝的视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能够辨别妈妈与陌生人的脸,喜欢看别人说话的表情及各种颜色的小玩具,喜欢伸手抓眼睛看到的东西。如果听到声音,会以视线寻找声音来源。

7个月的宝宝能认出不同的人,喜欢对着镜子微笑,能够分辨距离的远近、深浅,能够转动身体、调整姿势以便看清想要看的东西。

9个月的宝宝能注视画面上的单一线条,特别喜欢用视线来追踪眼前的物体,对于眼前突然消失的东西,会出现寻物的反应。眼、手协调能力较好,可以用拇指和其它手指捡起葡萄干大小的物品。

12个月的宝宝能注视近物,可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能分辨平面与立体的差别。多数宝宝会抚弄玩具,可按妈妈的指令指出鼻子、眼睛或头发,面对妈妈的微笑或无声的逗引也会微笑。1岁内的宝宝,眼球还未发育成熟,当看近物时两只眼睛不能在同一个轴的位置,会出现我们常说的“斗鸡眼”,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1岁后,宝宝喜欢藉由眼睛来引导手部活动,随着学会走路能够看到更多的事物,眼手协调能力也在快速成长。如果这个时期宝宝学走路晚或学会走路后很容易跌倒、撞伤,需要怀疑是否由视力问题导致。

平时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检测宝宝的视力,家长掌握这些方法,对及早发现宝宝视力障碍是很有帮助的。

1.用红色的绒线球测试新生儿的视力。将一个红色绒线球(直径10厘米以上),放在距离宝宝眼睛15~25厘米的范围内,视力正常的新生宝宝可以注视红球;而1个半月的宝宝,眼球能随着红绒线球自右向左或自左向右跟随至中线处;4个月的宝宝,两眼球则能随着红绒线球移动180度。

2.也可检测新生儿双眼有无瞳孔对光反应。家长要先遮住宝宝一侧眼睛,然后用手电筒光照射另一侧眼睛。如果眼睛被光照射后瞳孔立即缩小,属于正常视觉反应,如果瞳孔不能随光照缩小则为异常。同法检测另一侧眼睛。

3.检测2个月宝宝的固视反应和瞬目反应。具体方法是:将奶瓶或玩具放在宝宝面前,正常情况下,宝宝在看到眼前事物的一瞬间会出现眨眼动作,即为瞬目反应;随后宝宝会盯着眼前的奶瓶或玩具几秒钟,此为固视反应。3~4个月的宝宝,眼睛还会随着所看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4.用手捂住宝宝的一只眼睛,如果宝宝高兴地大笑或挣扎反抗,而捂住另一只眼时却没有这种反应,说明这只眼的视力有问题。

经过上述检查,如果发现宝宝眼睛存在异常现象,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为了促进宝宝的视力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部的营养和保健。

在饮食上,除了注意营养均衡外,还要重视叶黄素的补充。叶黄素是人体自身无法合成的一种抗氧化剂,它能够有效地保护视网膜免受氧化损害。由于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叶黄素,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般不会缺乏。在宝宝开始添加辅食后,要让宝宝摄入一些深绿色的蔬菜,如菠菜、甘蓝等,并让宝宝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避免偏食。此外,蛋类、奶酪、黄油、鲭鱼、大马哈鱼及贝类等食物中富含维生素A和DHA等,也是宝宝眼睛健康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

在生活上,要注意宝宝眼睛的保护。避免宝宝的眼睛长时间盯着电视或电脑屏幕,每次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并要将屏幕亮度调至柔和,同时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在宝宝的房间内不要安置过于明亮的电灯,且不要让宝宝在灯光下睡觉,对保护眼睛也是很重要的。带宝宝到户外晒太阳时,可以选择早晨或下午阳光不强烈的时候,或者给宝宝戴上遮阳帽,避免阳光直射宝宝的眼睛。现在爸爸妈妈都喜欢用相机记录下宝宝成长的点点滴滴,但在留住欢乐时光的同时,镁光灯也会对宝宝的视网膜造成伤害,所以还是尽量减少给宝宝拍照的次数吧。

从宝宝出生开始,家长就要多与宝宝做眼神交流,让宝宝看他喜欢的颜色鲜明的图片和玩具,帮助宝宝发展视力。家庭条件允许的话,还可让宝宝定期接受专业的视力检查,确保宝宝的视力发展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