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一个热烘烘的夏天,大自然的脚步迈进了清爽惬意的金秋。在这夏秋之交,温度和气候都在悄悄地改变着,而对宝宝疾病的预防和生活护理的重点也要慢慢转移。秋风起,天气燥,感冒、哮喘、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和以腹泻为主的胃肠道疾病进入高峰期。
秋季疾病积极预防
从夏季进入秋季,季节转换较快,一天中早、中、晚温差大,宝宝的呼吸道粘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患病几率大幅上升。此外,秋季湿度下降,空气逐渐变得干燥,而宝宝出汗又减少,就不注意饮水了,导致在咽部长存的细菌繁殖,造成咽炎、气管炎等的发生。北方地区咽炎的发病率更高,而慢性咽炎也是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如果发现宝宝出现易疲倦症状、体温发热过高、持续性咳嗽、喘憋现象明显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对于小宝宝最好不要擅自用药,以免用药不当导致病情加重或引发并发症。
为了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平时要督促宝宝多喝白开水,而不是用饮料代替;调解室内湿度,保持室内环境安静、空气清新;并注意减少孩子们之间相互感染的机会。此外,要让宝宝进行适当的锻炼以提高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经常进行户外散步、踢球、摇木马、骑小自行车等都是不错的锻炼项目。秋季不要怕宝宝冻着而早早就给宝宝穿上厚衣、盖上厚被,这样使宝宝得不到耐寒锻炼,到了冬季宝宝会比其他孩子怕冷,只能不断地加衣服。
秋季腹泻在两岁以内的宝宝中,是流行较广的传染病,在幼儿园等集体机构中传播非常迅速。它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胃肠道感染,好发于秋冬季节。秋季腹泻一般是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患有秋季腹泻的宝宝可从大便中排出大量的轮状病毒,从感染后1~3天开始排出,最长可排6天。所以,做好肠道隔离和呼吸道隔离是很重要的。腹泻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控制不好造成患儿脱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在疾病初期,要少量多次给宝宝服用口服补液盐,再配合药物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但要注意,对于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季腹泻是不能用抗菌素消炎的。家长应在宝宝腹泻初期做好日常饮食喂养和口服补液的工作,给宝宝煮稀粥、菜汤、面片等易消化的食物。
在天气不再炎热后,家长要注意宝宝腹部的保暖,晚上不要开空调,以免宝宝肚子受凉。家长在处理完宝宝大便后,要彻底清洗手部和被粪污染过的物品,以免造成粪口传播。在腹泻流行的季节,不要让宝宝接触患儿。当宝宝出现口唇干燥、面色发灰、尿量减少及皮肤失去弹性等现象时,应立即送医院诊治。如果宝宝对口服补液抗拒或腹泻程度加重,也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秋季宝宝的膳食起居
秋季早晚温差大,而且每天温度难以预料,热的时候比夏天还热,冷的时候又非常冷,就连成人也常常适应不了,更何况幼嫩的宝宝。所以,家长要根据气温及时给宝宝增减衣物,天热时宝宝比大人少穿一件,天冷时宝宝比大人多穿一件,保证宝宝手脚温暖即可。
夏季的炎热天气,使宝宝的饮食和睡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往往也减缓了其生长发育速度。所以,在秋天天气转凉后,干扰宝宝睡眠和饮食的因素不存在了,就需要强化营养供给,为宝宝的生长加加“油”。这时肉、蛋、奶、豆制品等食物都不可缺少,增加蔬菜水果,同时做到主食和副食、荤菜和素菜、粗食和细粮合理搭配。当农历节气进入立秋后,空气逐渐干燥,饮食方面要做出调整,“增酸减辛”,让宝宝进食一些能够润燥生津,清热解毒以及助消化的食物。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如姜、葱、蒜、辣椒等辛辣之物;多食用一些具有酸味和润肺润燥的水果和蔬菜,如甘蔗、香蕉、柿子、柚子等各类水果以及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等蔬菜。秋季要注意不宜再多食用冷饮,谨防“秋瓜坏肚”,西瓜或香瓜等瓜类要少吃,以免引起腹泻。
同时,秋季也是驱除蛔虫的最好季节。宝宝在子埃及里感染蛔虫的机会最多,通过吮吸手指等可能将虫卵吃进肚子,到了秋天变为成虫定居小肠。所以,在秋天服用打虫药是将蛔虫“一网打净”的最好时机。
秋季可以让宝宝进行耐寒锻炼,如经常用冷水洗漱,包括冷水洗手、洗脸、擦身等。用冷水擦洗要注意循序渐进,起初可以先用和体温接近的温水(35度),然后逐渐降温(至26度左右),洗完后用干毛巾擦干。但要注意,冷水擦洗的锻炼对宝宝来说因年龄而异,对小婴儿不能用太冷的水。
秋季为了防止疾病的传染和扩散,要避免带宝宝去人员密集、通风不畅的地方,保持室内环境和空气的清洁。培养宝宝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宝宝鼻腔、口腔以及全身皮肤的清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游戏、排便和睡眠等活动,保证宝宝生活规律和睡眠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