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医院、云水书车(1 / 1)

早在青少年的时候,我就想到佛教要在当代弘扬,需要办一所大学、一份报纸,尤其是医疗,甚至于养老育幼等善事都应该做,当时大陆也有一些寺庙已经在做施诊的善事;一九六一年初,到新加坡访问,他们的施诊医疗就做得相当成功,当时,基督教在台湾也很兴盛,他们办学校、设医院,赚了大家的钱,大家还说他们很好,可见医疗是人所需要。那么,为什么佛教不做一些社会所需要的事业呢?因此几十年后,当慈济功德会想要办一所医院,在举行安基典礼时,我也欢喜地应邀前往主持了。

佛光山施诊医疗队于一九八九年扩大为“云水医院”,创立“服务偏乡”医疗网

尤其我在离开宜兰之后,到高雄来开创佛光山,虽然忙于建寺弘法,我想也应该为社会做一些医疗的服务。因此开山之初,就设立了一间小小的诊所,免费提供本山徒众及山下居民看诊;但位于本山邻近的旗山、六龟、甲仙、三民、桃源等乡镇都是山区,其中民众以原住民朋友居多,他们生病时,不仅没有办法获得良好的医疗,也不能工作赚钱,还要花钱来为有病的身体疗治。尤其,那山路遥远,交通不便,即使是没有病的人,经过沿路的颠簸也会不适,何况是生病的民众?真是雪上加霜!

为此,我起了这样一个想法:送医疗到山区!让有钱的人出一点净财,帮助病苦的人医疗。

于是,我们买了好多部“载卡多”的小车,定名为“云水医院”。感谢高雄医学院、长庚、荣总等等许多医院的医生及一些护理人员,都愿意前来做义工。每天早上,云水医疗车载着医生、护理人员、法师从佛光诊所出发,到各个偏远地区为民众诊疗。医疗车为人看诊的速度,比人到医院看诊还快速,一部车子从甲地到乙地,一个村落一个村落跑,每天每一部车子,就能为百余人服务。

五十部云水书车,每辆车配备一万本书,每次出发携带二千本,巡回全省(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日)

但是好事不容易做,那时候,山区有许多基督教堂,牧师在山区传教多年,有相当的基础,原住民也大部分都信仰基督教,牧师为了稳住自己的信徒,就招呼原住民朋友不可以接受佛教云水医院的诊疗。有一次,我也随车到甲仙乡,车子才刚停好,居民就纷纷集中而来;我竟然看到一位牧师喊叫着:“不可以接受佛教的诊疗!”不过,纯真可爱的原住民朋友,他们在身体保养的需求下,依然前来,并说佛教医疗车的药物比较好,服用以后,疾病较快复原。牧师也无可奈何。

除了宗教信仰间的这些摩擦,在社会上也遭遇一些困难。例如,山区虽然路途遥远,还是设有少数的卫生所替民众看病。然而,卫生所平时就很难担负起民间医疗的全部责任,再加上云水医疗车一来,几乎都要关门了。他们就向政府举告,说我们违法医疗。但是我们云水车里的医师,都是各大医院的名医;我们的药物,都是有名药厂的合法药品,由于我们完全行善不收费,政府也难以取缔。

后来,我听到有些信徒感到过意不去,这让我想到,原来做善事也要顾念别人,不要有“托拉斯”(Trust)的观念;想来我应该是侵犯了这许多卫生所的权利,虽然我做的是善事,但造成他们不能生存,这也是不圆满。之后,我对云水医疗的推动就有所顾忌,只有把它设立在山下的一栋房子内,取名“佛光诊所”,为本山和来山的大众以及大树区民众服务。除了有专业的医师、护理人员外,并且交由曾在基督教医院担任过护理长的妙僧负责。

不过,“云水医院”的构想不成,我就把它转换成“云水书车”,并且取名为“云水书坊”。想到偏远地区的小朋友、民众不容易阅读课外读物,我就提出“我买书,你读书”(送书到偏远地区)的想法。每天由车子载着满满的书籍,轮流开到几个村庄、学校,让大家前来借书。甚至,还有随车的义工讲说故事,或是懂音乐的义工为大家拉一首二胡、吹一曲口琴。现在也有五十部云水书车,在各地广结善缘了。

我的想法是,有钱的人,可以出钱,给没有钱的人看病;有钱的人,可以捐书、出资,给没有书读的人读书。这样的理念,可以拉近一点社会上贫富不均的差距。

就好比,佛光山虽设有净业林念佛堂,提供大众念佛共修,但南部许多信徒生活较困难,或多为生活忙碌,要他每个月打佛七,或每天来念佛比较不容易。我就发动北部的信徒到佛光山念佛,他们却说,路途遥远,车费很贵,于是我又发起“我找人出车子,你载他来念佛”。也就是说,有的人忙赚钱,没有时间念佛,他出了钱,有人代替他念佛;或者,想要念佛的人没有钱来,你替他出车资,护持他来念佛,这样彼此都有功德。

云水书车让偏远乡下的儿童,能够借由阅读改变生活,与都市小孩的知识零差距

又例如,我办《人间福报》主要是鼓励大家要读报、劝大家要订报。但有的人说他有钱,但工作忙碌没有时间看报,我就发起“我订报,你看报”,这样的方法,也引起许多人响应,至今有一二万份就是这样的读者。

其实,早在三十多年前,台北普门寺就推动“普门大开”的运动了。那个时候,素食者要吃一顿素斋都不是很方便,因此普门寺发起“我买米煮饭,你吃饭”,免费请大家来吃饭,也推动得轰轰烈烈。后来,位于松山火车站旁的佛光山台北道场,人来客往很多,我就发起“以粥代茶”,每天免费供应腊八粥,现在定名为“平安粥”。你来了,我送上一碗粥,代表一杯茶。有人解渴,有人解饥,对素食者而言,是一个很方便的善举。

所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我之所以设立“滴水坊”,就是要实践佛法所讲的“四恩总报”思想。其中,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师长恩,都容易懂,但是,“报众生恩”是什么?如何报芸芸众生恩呢?

“以粥代茶”,每天免费供应腊八粥,现在定名为“平安粥”

芸芸众生中有士农工商各行各业,因为有他们,我才可以生存在这个世间。士农工商之中,他们偶尔有一点需要,我也才可以跟他结缘。但是,我的这个理念不容易实施,因为到处无论一粥一饭,都要付费购买;一茶一水,也少不了钱财的支付,所以各地的滴水坊为了人事、物料的成本,都还是斟酌收费。

虽说如此,我并没有气馁,现在佛光山佛陀纪念馆里,我设立了“樟树林滴水坊”以及佛光山“檀信楼”,只要你肯来,就供应你一碗平安粥,或者是你要吃一碗面、一碗饭,我不计较你给不给钱。你有钱,可以放一点在功德箱;你不方便,吃过了可以扬长而去,不用挂碍。

佛光山的朝山会馆也是一样。朝山客来了,你吃过饭后,不计较费用多少;甚至,云居楼的斋堂里,每天几百人、几千人同时用餐,不论你是长居或过客,板声一响,就坐下来吃饭。吃过了,你离开,我也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我们不谈金钱,如果你有心,想要跟别人结缘,“滴水之恩”,你想要报答,山上的许多殿堂,你都可以随喜添一点油香。

“结缘、布施、报恩”是我设立滴水坊的宗旨。因为我“有”,才能报恩;我“穷”,只想接受别人给予,哪里有办法来报恩呢?其实,不一定是富人才能报恩,我们说一句话,给人一点服务、一个敬礼、一个笑容、一个合掌,都是报恩。想到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来自于社会大众的支持,滴水之恩,能够涌泉以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富人一些酒,穷人一年粮”,有钱的人挥霍、浪费;贫穷的人一粥一饭,难以温饱。我想到童年生活的家乡苏北,大家过的苦日子都是一饭难求,现在我们“饱汉要知饿汉饥”,我能拥有这许多,也是来自于十方的成就。所以,过去丛林的语言里常常有“十方物”、“十方众生”、“十方大众物”,表示对来自十方成就的感念与感谢。

因此,我们也应该要有供养心,我为佛教施衣、施茶、施灯、施粥、施书、施报、施医,布施是细水长流,是活水源头,从甘泉活水里点滴给人,将社会的贫富拉平,施者、受者都能欢喜,彼此两利。

另外,为了让美好的佛法教义与日常生活结合,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为大众撰写祈愿文,供民众在家居生活中可以随时祈愿祝祷;在春节期间,除了让民众来到佛光山可以礼佛外,我也设计平安灯供大家赏灯,让大家点灯祈福;在美术馆里,我透过艺术品的展出,让大家能够陶冶性情,提升对美的欣赏等,这些种种,无不都是希望大众心灵获得净化升华。以下先从“平安灯”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