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佛教有些什么创意
为了佛教,我好像什么都要去做。
我要为佛教“但开风气不为师”;
我要为了佛教
“色身付给常住,性命付予龙天”;
我要为佛教“发心走出去”,
努力带动佛教走向人间、走向社会。
我好像忽然看到万千的群众在向我招手,
我必须要弘法利生,我要为佛教开创新局,
虽然不敢说自己有什么条件,只是我有心。
我越是有心为了佛教,
自性海中的力量就不断涌出,
一些创意也就源源不绝地从心涌现。
我从小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甚至连学校也没有看过,十二岁出家以前,曾断断续续到私塾上过二三次课,但总加起来时间不会超过二个月。因为那个时候到私塾念书,每天要缴四个铜板,四个铜板就可以买二个烧饼,常常为了省钱,就不去上学。
我出家以后,近十年的时间都在保守的寺院里生活,偶尔也有老师来为我们上课,但次数不多,大部分都在劳动服务中度过。不过我有幸出生在这个新时代,知道自己需要有新思维、新观念,要重新估定世间的价值。
基本上我的这些思想、理念,没有人要求我,也没有人勉强我,是自然地想到,要生存就必须要适应这个新的时代。只是在古老的丛林里,根本没有创新的机会,回想我所经历十年刻板的寺院生活,每天只有排班、礼拜、长跪、砍柴、挑水等。监学老师不准我们看报纸,不准我们用钢笔写字,不准看佛学以外的书籍;对于佛经、佛书又看不懂,就这么悠悠十年,青少年的岁月就这样过去了。
直到十七八岁的时候,我进入栖霞律学院就读,很幸运的,老师派我到图书馆,负责照顾图书。图书馆收藏了栖霞乡村师范学院图书馆的书,因为在抗战初期,师范学校解散,学校的图书没有人要,我们就把书搬回寺中。但没有人管理,也没有人借阅,我利用管理图书的这个机缘阅读了不少书籍,这时候我忽然感觉自己好像如梦初醒一般,发现人间竟还有这样的宝藏。
后来,我知道有一位太虚大师,同学们说他是“新佛教”的领袖,我想,我也要以太虚大师做我“新佛教”的领袖。至于什么叫“新佛教”,我并不懂,不过我知道,这个时代需要改革、需要创新,佛教不能像过去只是契理,重要的是契机。
大约是十九、二十岁的时候,我在焦山佛学院就读,见到从大后方胜利回京的太虚大师,当时就好像见到佛陀一样,我情不自禁地趋前向他合掌顶礼。他含笑回应了几句:“好!好!好!”就走了过去。虽然时间很短,感动之余,我当下发愿要一辈子“好”下去。而太虚大师的弟子,如芝峰法师、尘空法师、大醒法师,及薛剑园、虞愚教授等,都做过我的老师,并听过他们短期的讲课,渐渐地,我懂得“新佛教”的方向和“新佛教”的目标。
此时,我在焦山佛学院学习的生活起了变化,毅然放弃学业,向师父要求回到祖庭大觉寺礼祖。很不可思议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因缘福气,家师的一位友人,知道我从南京回来,并且读过佛学院,就叫我担任当地一间国民小学的校长。其间《大公报》、《申报》成为我开拓新思想和扩大眼界的读物;而学校虽是小学,也有一些购书的预算,我买很多新书来阅读。如,胡适之的《胡适文存》、梁启超的《饮冰室全集》,以及鲁迅、茅盾、老舍、巴金的著作等,让我徜徉在书海里,思想在云端里飞翔,我忘记物质上的困顿,感觉到精神食粮的饱满更为可贵。
二十二岁那一年,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国民党节节失利,我在南京、宜兴已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生命受到了威胁,所以,翌年的春节,就经由上海到了台湾,那是一九四九年的初春。刚到台湾时,我什么都没有,除了身上的一套衣服以外,仅有的就是一张身份证和师父给我的十几个袁大头,就此展开了我在台湾的生活。
最初在中坜和新竹二年的时间,也读了不少文史哲的书籍,当然在佛学上也稍有心得。这期间,我写过一些短篇文章,也发表过几篇新诗,如《伟大的佛陀》、《无声息的歌唱》、《星云》等,凭着读过几本书的经历,我开始了教书和编杂志的生涯。
一九五三年的农历正月,我到了宜兰,“为了佛教”我想要做一些不一样的弘法工作。过去在大陆就曾想过,将来为佛教,我要写街头壁报宣传,要散发佛教传单,要做街头讲演,要让佛教走向群众。
但在宜兰,地方很小,也很简陋,自己的经济条件更是零。不过,新思想的火花,正在那里催促着我要点亮佛教的新火种。于是我成立了佛教歌咏队,组织了青年团、学生会、儿童班,也创设文艺补习班、弘法队。
为了佛教,我好像什么都要去做。我要为佛教“但开风气不为师”;我要为了佛教“色身交给常住,性命付予龙天”;我要为佛教“发心走出去”,努力带动佛教走向人间、走向社会。我好像忽然看到万千的群众在向我招手,我必须要弘法利生,我要为佛教开创新局,虽然不敢说自己有什么条件,只是我有心。我愈是有心为了佛教,自性海中的力量就不断涌出,一些创意也就源源不绝地从心涌现。
虽然这许多的创新,在当时饱受保守的佛教界批评,甚至视我为洪水猛兽,但我无暇想他,只一心想着,为了佛教,我要尽自己的一点心力,要让佛教适应于当代,因此就逐步作了一番改革创新。时至今日,如佛教歌咏队、录制唱片、光碟、电视弘法、家庭普照、素斋谈禅,不就在各寺院道场弘扬开来了吗?今举几项记录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