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牒(1 / 1)

受戒给牒,本是佛教中良好的考试制度,没有资格受戒的就得不到我,就不能算为出家人。出家人有我,正如今日国民需要身份证一样。

唐三藏玄奘法师,在他幼年的时候,因为哥哥陈长捷在东都的净土寺出了家,有一天,他到净土寺去探望哥哥,见到梵宇僧楼,不觉生起了清净庄严的感觉;见到相好慈尊,不觉生起了无比的仰慕和崇敬。他从此在心中埋下一颗出家、学佛、弘法、度生的种子。

后来皇帝下诏,在洛阳的一个寺中度僧,玄奘兴奋地进去寺中应试,哪知是失望地出来,因为他的年龄不足二十岁,所以没有领到官家的“度牒”。那个时候的度牒,就是我现在戒牒的前身。

玄奘没有得到度牒,心中懊恼非常!他徘徊在洛阳寺的门前,依依地不肯离去。大理卿郑善果见到了,问他:

“你老在这儿做什么呢?”

“我要度牒出家。”玄奘毫不犹豫地回答。

“为什么一定要出家呢?”郑善果又问。

“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玄奘伟大而恳切的志愿,深深地感动了大理卿,因此破例地得到了我这个度牒。玄奘得度牒为僧以后,替中国的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业;替中国的佛教,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玄奘出家是隋末唐初的时候,照理度牒在隋唐的时候就有了。但《唐会要》上说:“天宝六年五月,制僧尼令祠部给牒。”照这样一算,我度牒出生好像又迟了百十年。

由度牒转而称为戒牒,是始于唐朝宣景年间,《释氏稽古略》上说:“唐宣宗大中十年丙子,敕法师辩章为三教首座,初令僧尼受戒给牒。”我的名称,到这时算是真正诞生了。中国虽在三国时代,就开始传授戒法,但那时候并未听说发我戒牒证明。

受戒给牒,本是佛教中良好的考试制度,没有资格受戒的就得不到我,就不能算为出家人。直到清朝的初年,出家的限制也还非常严格,如《大清律例》中就有这样的规定:

若僧尼不给度牒,私自薙度者,杖八十;若由家长,家长当罪;寺院住持,及受业师和私度者,与同罪,并令还俗。

这个规定虽然严格,但到雍正的时候,就无形中渐渐地废弛。以后,一些穷乏不能自存的人,就遁入佛门寄生,一些犯罪的亡命之徒,也私自以钱买了我,藏匿佛门。尤以后来国家政治不明,经济崩溃,政府以卖戒牒度僧来增加库收,往昔本是以僧格才能求得的戒牒,以后我就好似商品似的由国家出卖。这样一来,我的问题虽小,可惜僧徒的流品从此复杂,古人所说的“出家乃大丈夫之事”,到这里已完全失去本意了。

说起由国家卖度牒度僧,并不一定始于清朝,而在唐朝就已开始。《唐书·食货志》上说:“安禄山反,杨国忠遣侍御史崔众至太原纳钱度僧尼道士,旬日得百万缗。”这才是官家鬻度牒的开始。佛教到今天,所以这么不兴,就是由于僧徒的品类不齐,求戒和得到戒牒太容易了,这虽说是佛教滥收徒众的制度造成,但与国家的政治也不无关系。

佛光山剃度典礼 佛光山寺 提供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我的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那么,我就得自我介绍地来告诉他:我是用一张大的宣纸印成的,比之今日大学生的毕业文凭,更大方、更美观,而且也更有价值。因为社会上一般人有了毕业文凭,不过是有了升官发财的资格;而僧尼有了我,就能入道,就能被人尊为僧宝。不过有的人为了求知而读书,但也有的人为了毕业文凭而读书;正如同有的僧尼为进道而受戒,但也有的为了戒牒而受戒。这些比较起来,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假若现在有人再问我:我究竟是怎样的重要?那么,我得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出家人有我,正如今日国民需要身份证一样。在今日身份证是大家的护身符,正如僧尼把我当为随身的法宝一样;现在的人,没有身份证不能出门;而过去的僧尼,没有我就不能挂单。中国佛教的僧尼需要戒牒,正如国民需要身份证。

又有人说:我好似饭票一样,僧尼有了我,才能去过那云水似的生活,不然的话,即使你头上烧了十二个戒疤,你若参访寺院的时候,知客师父首先向你要我来看,如果你拿不出我来,他一定不会收留你。

星云大师于雷音寺为出家弟子举行剃度典礼(1963年)

佛光山第一次剃度典礼于怀恩堂举行(1968年)

出家的僧尼,既然少不了我,当然必须要经过求戒的阶段,才能够领到我。想起他们为了获得我,需要过一段隆重、艰苦的戒期生活。每个拥有我的出家人,我相信他们每个人都不会忘记这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一章。

大凡受戒得到我的人,一般的情形总要花上一两个月的时间。其实,我的意见:受戒的日期倒不一定要这样长久,而学戒的时间倒需要认真讲究。佛制是“五年学戒以后,方可听教参禅”。在过去很多大丛林都有学戒堂、律学院的设立。如今末法时流,一切都是今非昔比了。很多的地方都是不讲究学戒,只是匆匆数日,就算传戒,新戒菩萨只要领得戒牒一张就欢天喜地,受戒前既不懂戒的意义,受戒后亦不明戒的价值,这样难道就算得戒了么?

我忠言逆耳,不妨告诉诸位:求戒不是得了我就算了的,而是应该要求得戒的体,不单是求得戒的体,而且要保持戒的体和戒的精神。光是名义上受过戒了,而并没有照着戒的指示去做,这不单有辱了我,而且也污辱了你们的僧格。

戒是表现僧格的精神与行为,没有戒就等于没有僧格。而今没有受戒,没有戒牒、没有僧相的人,也掺杂在僧团之中,私收弟子,自称法师,这都是清净高尚的僧团中不景气的现象。

我戒牒更要在这里提出:出家人是不讲年龄的大小,唯有讲戒腊的先后。希望大家以爱我之心而来尊敬戒。佛陀涅槃前还叮嘱“以戒为师”,大家都该记好佛陀最后的遗言。

我虔诚地盼祷:师父们有了我以后,都是人天的师范,都是撑持佛教的栋梁。我愿在诸位师父身上得一点光荣;我更希望今后的佛教,不要滥传戒法,滥发戒牒。则我幸甚!佛教幸甚!

戒牒

戒牒是僧尼出家受戒后所发之受戒证件。唐宣宗大中十年(856),曾敕任法师辩章为三教首座,命僧尼受戒给牒,此为我国僧尼正式受戒给牒之始。

唐、宋时代僧尼出家时即须领取度牒(出家僧籍证明书),受戒后再领取戒牒,皆由官方颁发,且受戒时须呈验度牒,方准受戒。明代三度敕许僧俗受戒者抄白牒文随身携带,以为执照,凡遇关津把隘之处,验实放行。戒牒之作用遂成为僧尼旅行护照。清雍正废止度牒,僧尼出家漫无限制,各地亦传戒频繁,戒牒则改由传戒寺院发给。至民国以后,已无度牒之颁予,而仅存戒牒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