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苛求生活尽善尽美(1 / 1)

快乐不在于完美,而在于严格区分缺憾与惩罚:既不因自己的缺憾而惩罚别人,也不因别人的缺憾而惩罚自己,更不用自己的缺憾来惩罚自己。

无法承受的奢侈

有一次,约翰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请邻居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钉钉子,邻居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

约翰遵循他的意见,让他帮着去找木块。

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的时候,邻居突然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儿。”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有锯两下,“不行,这锯子太钝了,”他说,“得磨一磨。”

邻居家有一把锉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又去学校园边的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他又发现那把生满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他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

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一个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

最后,至于那幅画,约翰还是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

下午再见到邻居的时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交化商店里往外抬一台笨重的电锯。

一篇杂志介绍某位外国球星说,他家里的一切都必须整洁干净,一尘不染。只要哪个地方有一粒灰尘,他就会坐立不安。他的衬衫必须严格按照标上色标的直线来分门别类地放置。他甚至完美到只允许冰箱里的可乐成双成对,多出的那一罐必然遭受抛弃之厄运。

文章说,这位万人瞩目的球星正是通过将生活中完美习惯推及球场,因而才踢出了“出神入化、美妙绝伦的任意球”。

这话也许没错,但是对普通人来说,这段文章只能说明完美是凡人享受不起的奢侈,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完美是一句极具**力的口号,却也其实很可能是一个漂亮的陷阱,将我们陷进里面的泥塘,我们却以为是席梦思软床。我们就是这样跌进完美自身所造成的误区里,只不过这种误区常常是以漂亮的面貌现身,以美好的未来开始作为引导,然后逞强、虚荣接踵而来,心理上渐渐地磨出了老茧,而自己浑然不知。

完美不同于完美欲。

完美欲是人类自身在渐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特点或者说一种天性。应该说,这没有什么不好。

如果没有这种天性,那么人现在也许还在树枝上爬。但是完美欲作为人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天性,必须与生活找到结合点,把它把握安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才能防止原本美好的完美欲,不至于变成人生无法承受的奢侈,不至于变成一种幻境。

我们必须明白,真、善、美是人世永恒的话题。但是正因其永恒,也显得如此朦胧。如果说真诚和善良还有着近似的标准的话,那么美完全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甚至说一个人有一个标准也不为过。

即使是那些大家都公认为美的东西,也有一个认识角度的问题。

人生中楚楚动人是一种美,就像水仙花一样,但是以“用”的眼光来看,它无论怎样妖冶妩媚,却是结不出果实的虚幻。

美玉做的船和桨,美则美矣,划船的时候完全用不上;金玉做成的弓,美则美矣,作战的时候完全用不上。品德纯洁完美的人,往往不是不是拨乱匡时的人才,也无法成就圆满的人生。而向日葵既能开花又能结实,象征着人生所不可缺少的存在形式。把完美用到艺术的追求上,而清醒地活在现实中,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很多年轻人在没结婚时,挑了又挑,个头儿、长相、学历、家庭、财产……尽善尽美,总幻想着有个最美好的罗密欧或朱丽叶在等着自己,偏偏可能是在挑选和等待的时间里害了自己。

结了婚,完美的恋人的形象打了折扣或彻底破灭,又开始新的一轮完美追求。生了孩子,幻想着孩子不是天才,起码要出人头地,不能再像自己一样委屈了自己。于是,让孩子从小学钢琴、学绘画、学外语……要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名牌的大学,将来还要出国留学。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积攒下为孩子所用的一切钱……自己年轻时未竟的宏伟蓝图,尽情勾画在孩子的身上和心上。

但这一切可能都完美无缺地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吗?

失去的就一定能够补回来吗?丢了初一,一定会在十五找补回来吗?将弦绷紧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呢?万一不是理想的结局,心理能承受得住吗?

多少人就是这样没有迂回也没有变通地追求完美,而不知道及时而适时地调解自己的心态,这样可能会让心理在一瞬间脆弱地垮掉,一辈子就这样在完美的误导下非常不完美地结束了。

承认不完美是做人的代价,这是上帝告诉我们的。《圣经》中记载,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互相残杀掠夺,世间充满强暴、仇恨和嫉妒。

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十分愤怒。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只给留下有限的生灵。上帝告诉诺亚说:“去用歌斐木打造一艘方舟吧,因为人类犯下的错误,我将惩罚毁灭他们。”

诺亚十分伤心,他问:“如果知道他们会因犯下错误而被毁灭,当初您为什么不直接派天使下来人间?"

上帝回答说:“不,天使太完美了,太完美就没有了进步的可能,不完美是做人的代价,也是做人的本质。”

上帝能够创造世界,也许全凭了他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倘求完美,他就该让人类永生,让美丽与和谐永恒,让善良与正义万岁,让丑恶从来不曾出世。他就不该创造花开花落、死死生生。他就该让空间无边无际,让时间无始无终,让生机无穷无尽,让发展无限可能。

但上帝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是破坏他的根本逻辑的。

因此,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才都被画上了一道缺口,因此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有人才貌双全,可是感情路上却是风雨泥泞;有人富可敌国,可是儿女不孝;有人家庭和美,又为钱财而伤头脑。

如果我们一定要追求十全十美,那只能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奢望。

成功不需要完美

一般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那些成功的事或人都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许多成功与快乐不仅不十全十美,甚至连这方面的想法都在美国,《独立宣言》是十分重要的一份历史文献,其地位也许仅仅次于联邦宪法。其原件珍藏于华盛顿国家档案馆。可就是这样一份神圣的国宝级文件,其中竟有两处人为留下的缺憾。

原来,当年这份文件成稿以后,大家发现其中遗漏了两个字母。但是当时人们并没有重新抄写一遍,只是在行间打上脱字符号,把这两个字母加了上去。

《独立宣言》文字简约,篇幅也不长,重新抄写一遍并不难做到。但是56名务实而又不拘小节的人,并没有因此认为这样做有辱这份赋予国家自由的文件的圣洁,他们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就迅速地为了内容而奋斗去了。

在他们眼里,这种细枝末节的不完美不会影响问题的实质,也不值得为此浪费宝贵的精力。

世界上在细节上完美的文件不计其数,可是成为国宝的又有几份呢?

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是199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

他在有些人眼里简直是“怪人”:远离社会活动和政治舞台,从不喜欢抛头露面,而是整天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就在诺贝尔奖桂冠加顶的当天,他还如常在实验室里忙碌。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不要说工作在这样一个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领域,就是用一个生活在美国的普通知识分子的标准来衡量,崔琦也不能说是完美的,因为他居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脑盲”。

他研究中的仪器设计、图表制作,全靠他一笔一画完成。一旦要发电子邮件,他都请秘书代劳。崔琦的理论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了,我没有时间赶上!

让我们再来看一些世界级成功者成功之前的表现吧,会发现比他们更有理由快乐,也更有理由成功。

有一个人出生于一个殖民地国家,成长在一个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家庭。他自幼腼腆、羞怯、循规蹈矩。13岁的时候,依父母之命与一个不识字的女孩子结了婚。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第一个孩子不满一岁就夭折了。

从小学到到中学,他一直平庸无奇。少年时代曾经尝试打破素食习惯改善健康状况,但终于半途而废。19岁的时候,他到伦敦求学,但宗教准则的约束使他在新的环境里无所适从。

他在学校里取得了律师资格以后,回国开始从事律师业务,但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为临阵怯场而砸了锅。半年后,他回到家乡,在父兄的资助下维持,但仍然毫无起色。

他就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

我们可以说,成功者都曾经有不完美的一面,哪怕是在他们后来取得重大成就的领域里,也是如此。他们的成功不过是将完美化作了追求的过程。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在大学时表现并不突出,化学成绩曾经在22人的班

级中排第15名;牛顿在小学的成绩一团糟,数学更曾经不及格;《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大学时因文学课成绩太差而被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意愿: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华盛顿大学选读英文时,写了一个剧本参加各个班之间的比赛,结果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畅销书《出埃及记》的作者尤里斯,高中毕业时英文曾经补考3次才算通过。

写过超过100本西方小说,发行逾200万本的美国作家刘易斯·阿莫,

在第一本书写出来之后,被出版商拒绝了350次。后来他成为第一位被国会颁发特别奖章的美国说家,确认了他杰出作家的身份。

柴可夫斯基悲剧性的婚姻几乎使他濒临自杀的边缘,他写出那首不朽的《悲怆交响曲》。

如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生活不是那样的充满折磨,他们写不出不朽的小说。

迈克尔福布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业发行刊物之《福布斯》杂志的总编辑,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却被校报的编辑部拒之门外。

亚伯拉罕·林肯加入南北战争时是上尉,战争结束时,却被降级为普通士兵,因为上司认为他指挥不了一个排。

完美是生命的暗伤

完美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追求完美是人的一种天性。我们都在心中塑造一个完美形象作为外界事物的参照,虽然每个人对完美的定义不同。但那是一种探索,是一种梦想,而美梦成真不是总能实现的。

但是生活中却有不少人要求自己只能第一不能第二,只能金榜题名不能名落孙山,只能自己出类拔萃不能甘拜下风。

这就是完美主义的苛求,它看上去像一朵花,但却是不结果实的花朵,而且十分耗费生命的资源。

完美主义为什么总有其表演的舞台和市场呢?其存在的客观根据是:对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如果他们想上蓝天却又怯于飞翔,想采硕果却又惰于耕作,世上还有什么东西能像完美主义那样使他们既无须行动,又能**于精神上的虚假繁荣呢?

然而,画在墙上的画可能会很漂亮。作为艺术品,当然可以画在墙上,我们也可以欣赏。但不要以为我们生活和人生会真的像画一样,甚至我们自己也真的能走进画中,做一个画中人。

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中所说的: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万人仰慕的完美女性进行虚拟**。但是再逼真的虚拟**,也不能代替真的**所能带来的震颤。

再甜美的瓜果,它的瓜蒂也是苦的。完美不应是对现实和自我的苛求,而应是一个过程。

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度,越过这个度就会发生质变。就像水越过100℃就会变成汽,到了0℃会变成冰一样,对完美的追求超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成为一个不完美的脆弱蛋壳。不论从其外形看上去有多么诱人,都经不起生活中的轻轻一击。

如果想得到更多的空余时间、更多的自由,或仅仅为了得到更多的帮助,那就要承认,这个世界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完美的。

因为它并不是按照哪一个的意志在运转,一些事情并不一定非照某人喜欢的方式去办不可。

有这样一位冰雪一样美丽聪明的女孩儿,从少女时代起,就拒男孩以千里之外。虽然追求者如过江之鲫,但她一律冷眼相对。因为她始终觉得世上好男人绝无仅有,对于凡夫俗子是没有任何兴趣的,她只希望冥冥中有那么一个十全十美的优秀男人在等着她。

一年两年过去了,追求的男孩儿纷纷知难而退。这是个现实的世界,有什么东西值得用几年的时间去守呢?

随着韶华渐逝,年过三十仍待字闺中的她在为男人的不能长情而叹息的同时,经常对别人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世界上好男人是死绝了。

《淮南子》说:“等有腰袅、飞兔这样的骏马才驾车,那世上就没车可乘:等有西施、洛神这样的美女才纳妃,那终身别想成家。”只有不苛求事物的完美,才能脚踏实地地生活。

有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写到关键处就卡壳儿,写别的更高难论文却易如反掌,甚至帮助好几位师弟有效地解决了各自博士论文的难点。

心理分析才发现,所谓论文写到关键之处就卡壳儿,乃是因为这位博士生的心底深处隐藏着超过导师,甚至超越全国范围内这一领域权威的潜意识。当理性的光辉照亮其潜意识阴影时,他不再现苛求论文完美,论文反而卓越完成。

完美主义的背后定有某种深刻的生活背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会把雄鹰变成笨鸡,会把巨龙变成蚯蚓。如果真想有出息,我们必须放弃完美主义的苛求,选择一件值得的事踏踏实实做,像农民耕田,也像蜜蜂酿蜜一样做下去。

我们崇尚这样的谚语:困难像弹簧,你软它就强。但是如果把所有找上门来的东西都用完美的标准去咬着牙完成,那么这些东西会变成越来越沉重的负担。也许我们开始会以为这样的负担是对我们的锻炼有益,以为它是一颗美人痣,到了后来它就成为我们脚下的泡,磨得我们生疼。便成了古语所说的那样:过犹不及,我们的心理即使是一根坚硬的钢条,也会渐渐承受不了。

打一个比喻,就像奥林匹克运动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这口号没有错,但是有的运动员为了快了更快、高了更高、强上加强,追求一种超越一切的完美,最后不惜服用违禁药品,就和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结果只能是毁了当初完美这个美好的愿望,也毁了自己。

更高更快更强!没错,但那只能是一句口号,什么事情都会有极限的。挑战极限,就是和客观规律过不去,也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服用违禁药品而毁灭自己的运动员,其实和我们由于过度追求完美而造成的心理疾病是一个道理,这使他们走得更远。

倘若完美主义又来**我们,不妨作为一种幻想式的休闲,梦想一下未来。但一旦走在路上,就要目不斜视。倘若用完美来苛求能于事有补,我现在就发誓加入完美主义空想俱乐部。

如果说愚蠢者的快乐在近乎完美的远方,智者的快乐就在脚底下的泥土中。

当A弦断了以后

生活中的成功者,往往并非是拥有别人所不及的天赋。他们与普通人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善于把不完美的一切尽可能地利用起来,尽可能地实现圆满。

有一次,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欧利布尔在巴黎举行一次音乐会。在饱含深情的演奏过程中,小提琴上的A弦突然崩断了。

一般来说,演奏者在这种情况下会停下来,换一把提琴再演奏。如果不巧找不到另外一把适用的小提琴的话,这支曲子也就只好到此为止了。但是,欧利布尔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天才:他用剩下的另外三根弦演奏完了那支曲子。

这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课,教我们如何直面生命中的不足与缺憾:如果小提琴的A弦断了,就在其他三根弦上把曲子演奏完。

任何人都有自己缺点和弱点,任何人也都是无知无能的,只不过表现在不同的事情上而已。但是区别在于,能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不足,拿出勇气去突破自己,利用剩下的三根琴弦。

在我国北方,农民为了提高枣树的坐果率,每年七月十五就会用刀把枣树的树皮环切割掉一圈,截断其营养向下运输通道。这种方法的学名叫“开甲”,北方方言叫片树。《齐民要求神枣篇》中说:不斧则华而不实,即为所指。

有人为了观察枣树作品的愈合过程,作了一个试验:把一棵枣树切了半圈,另一棵环切一整圈,然后剪了两条布将伤口包扎起来。

半个月后,观察者解开纱布观察刀口,发现在半圈的刀口上,从两端的下面向中间伸出了窄窄的两条皮下组织。而环切的伤口上,新皮已经覆盖了整个创面,挤得疙疙瘩瘩结结实实。

从枣树的自我愈合情况中,我们难道不能发现大自然对于缺陷的态度吗?

有一位外科医生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了一连串奇怪现象:患心瓣堵塞症的患者,心脏奇迹般地增大,好像是努力应付心脏带来的缺陷;肾病患者若摘去了左肾,那么他右肾的生命力往往十分强盛。另外,在眼睛、肺等手术中,都是如此。

于是,医生对此深入研究,并从病理学范围扩展到心理学方面。他对一所美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7/10视力不好,他又调查了100位拥有财富1000万以上的人士,结果表明他们70%以上的出身贫寒。

这种现象曾让医生困惑不解。但在研究贝多芬的过程中,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微妙。贝多芬的听觉从小就存在问题,20岁开始影响正常生活,28岁已聋得十分厉害了。但他从小就喜欢上音乐,创作力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他听觉慢慢丧失的时候。听觉全部丧失的时候,他接连写出了《英雄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第五交响曲》同样的道理,约翰密尔顿在44岁时失明了,可是16年后,他写出了不朽的经典巨著《失乐园》。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既是盲人又耳朵聋,却能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感动全世界的文字,让所有的人都为其生命力和才华而感叹。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39岁时下肢瘫痪,然而他却成为美国最受爱戴以及最具影响力的领袖,并且史无前例地当选了4次美国总统。

这位医生经研究认为,一个人一旦躯体上有缺陷,必然会产生一种弥补的机能与心理。

如果一个人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只要没有被弱点彻底击溃,那么这些弱点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达到别人无法达到的高度。有时候,缺陷对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十分倒霉的事,它可能是造就我们的一个东西。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得不到渴望得到的一些东西是幸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过去总给人美好的回忆,未来也留给人许多斑斓的遐想。可有时现实的不完美总是那么令人难堪。我们不安于现状,却又不知该怎样改变现状。

平均算下来,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大概只有90%的部分还不错,只有10%不太好。如果我们要快乐,就要多想想90%的好,而不去理会10%的不好。

我们常常会面临自己无法控制的缺陷。对于这种情形,最极为乐观的解决办法是:承认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可以逃避得掉。人没有任何短处,也必然没有长处。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有深谷才有险峰,越优越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

谁也不可能十项全能,与人类现有的博大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汇集总和相比,任何伟大的人物都难说完美,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呢?

接受不可避免的现实,学着去应付缺陷带来的问题,并且不必为此而烦恼。我们要意识到,烦恼比缺陷本身对我们更有害。如果我们能把用来烦恼的一半时间和精力,改为用来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不会再有烦恼。我们会发现,原来以前的生活中,我们只学会了为问题而烦恼,而没有真正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来改变心情,有时也需要改变心情来适应生活。山顶山脚,城内城外,没有完美的情境,只有力求自我的完善,让我们对自己的缺陷一笑置之,在不完美中发光。

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个人的小提琴拉的都是不完整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奏出生命的弦歌。

在平凡中追求完美

在人生中也是这样,在面对不完美的时候,有刻意追求完美的人,也有自暴自弃的人。刻意追求完美让人疲急,可能是一种奢侈。

但是因为本身的不完美而不再努力、放弃完善自己,却可能会像上文中所说的破车和脏街区一样,把人生变得混乱而且无法收拾。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不完美,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拒绝完善自己努力的绊脚石。只有当我们把不完美作为条件和前提来追求完美时,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完美。也许这是上帝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规律。

人类正是有了在不完美的平凡人生中追求完美的天性,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而使得自身脱去了赖以树叶遮羞的衣服,变得越来越漂亮。有了追求完美的动力,人才能不满足于刀耕火种,才有风起云涌、浪浪相推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才能在血与火的征战中逐步进化,并成为万物之灵。

诗人白桦说:永恒就是花开花落,永恒就是死死生生。这是在平凡中寻找完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也不能说上帝不完美,他是在透过瞬间的残缺勾勒永恒的完美。

有人说,站在帕提侬神庙巨大的立柱之下仰望时,无论从哪种角度、哪个位置看,所有人都会惊叹帕提侬都是完美无缺的!可当仔细观察和测量它的每一根立柱和横梁时,又会发现它们都被刻意地弯曲和变形过,为的就是造成人的错觉,达到视觉上最完美的形象。

也许,这就是在平凡中反映和追求完美的真实写照。

所以,放弃费力不讨好的追求吧!人生就像一盘棋局,而对于人生,所谓完美的局,是一盘下不完的棋局。局布得好,就会四通八达,总是有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同时又总是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等待我们去发现!可是谁能真正布好一个人生的局呢?

当我们追求事事完美时,就忽略了一个完美的结果是由许多并不完美的努力达成的,如果一味地让过程或细节完美,结果就会变得遥远,帕提侬神庙就永远不能完成。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很少会为自己做过什么而感到惋惜,使人烦恼的往往是他自己所没有做过的事。

有兄弟两个住在南海边。有一天夜里,兄弟两个同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从水里冒出一个人,浑身湿淋淋说:“你想发财吗?有成千上万的珍珠正等着你呢!想发财,你就得去昆仑山,你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珠宝。”兄弟两个都醒了,互相把梦里的情形一说。

哥哥说:“昆仑山多远啊,我到底去不去呢?去,我必须穿越沙漠、湖泊、森林,我很可能死在半路,我才不去呢。而且我听爷爷和父亲说,他们也做过这种梦,却从来没有相信。”

弟弟却说:“我知道有危险,但是不去的话,我们这辈子大概就发不了财了。要去!"

经过几天内心的挣扎,弟弟想,去了不见得能发财,但是不去,则一定会后悔。他决定冒险,只身前往昆仑。

千山万水我独行,弟弟千里跋涉,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昆仑山。

天哪!昆仑山不但穷困,而且正闹土匪,弟弟随身带的一点儿值钱的东西都被土匪抢走了。一位老人发现奄奄一息的弟弟,喂他吃东西、喝水,把他救活了。

老人说:“看样子、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

弟弟回答说:“我从南海来。”

“什么?南海?你从那么远、那么富有的地方,却跑到我们这鸟不生蛋的昆仑山来干什么?”

弟弟坦白地说:“因为我梦见神对我启示,到这里来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珍珠。”

老人大笑了起来:“笑死我了,我们这儿每个人都常做一个梦,梦见在南海有座房子,房子后面有七棵无花果树和一个日晷,日晷旁边有个水池,池底藏着好多珍珠!不过是梦罢了,快回你的南海吧!"

弟弟默默地听从了老人的话,回到了南海。哥哥听说他回来了,跑来看他,笑着说:“我早知道会是这样的了。”

但是,回家没几天,弟弟成为南海最有钱的人。因为昆仑山的人梦见的七棵无花果树和水池,就在他家的后院。他在水池底下,挖出成千上万的珍珠。

弟弟没有白去昆仑山这一遭,虽然珍珠就在他自己家里,但是他不去,就不会知道。

完美主义者顾及得太多,对结果充满理想化。他们不会放弃,而且永不满足地深入细节。这样他们的胆子小了下来,速度慢了下来,效率越来越低。他们希望得到尽善尽美,可工作的计划书越拖越长,仍然没有行动,甚至于拖垮他们的一生。所以,完美主义者,永远无法行动到完成一件事。

也有很多有思想的完美主义者,他们的想法十分完美,足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但他们却仅仅限于说说而已,把想法扼杀在了过程中。

有位老人曾经说过:“老了你就明白了。那时你后悔的不是自己表现得有多傻,而是白白浪费了很多表现的机会。"

在他二十出头时,曾有一个甜蜜的女人简直令他痴狂。由于害怕遭到拒绝,他始终也没有开口约她出去。好多年过去了,后来他们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偶然相遇。

这时他才了解到,当时她对他也很有点儿意思。当他告诉她自己的那片痴情后,她问他:“为什么你一点儿表示也没有,或者直接告诉我?”

还用说吗?他每天都在问自己同样的问题。

可惜为时已晚,他们再次相见时,她已经是别人的女人了。实际上,如果当时他把头脑中完美的想法拿出1%来付诸行动,两个人的命运也许将会从此改变。而不是像后来那样:她只是勉强地与另一个人过下去,而他则终身未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多想法虽然完美,但都只是臆断。我们对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我们对形势的判断,往往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其价值。如果我们不去印证,不去进行,就很可能会错过事业、感情、友谊等方面的诸多机遇,从而与成功和快乐擦肩而过。

从这种意义上说,不完美的行动要远比完美的想法有价值,也更加生动。我们虽然不是有钱人的后代,但是只要我们具有从不完美的平凡中创造完美的能力,那么也许很快就能成为有钱人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