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傍晚,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里面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当沂蒙山腹地的费县方城镇仅有八户人家的西红峪村家家都亮起了电灯时,它标明山东在全国已率先实现了户户通电,山东人民从此与煤油灯彻底告别!
这样一条消息,竟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并为此连干三杯:这是一个好消息,家乡今年的春节肯定错不了。一晚上,脑子里即始终想象着此时的家乡父老乡亲们该是何等的喜悦:老人们是早早地就坐在电视机旁了,孩子们则肯定会将那个灯绳拽一下,再拽一下……这毕竟是第一个不用点煤油灯的春节啊!
任何事物,凡是第一的或最后的,都具有特殊的意义。第一个在全国实现户户通电,了不起;最后一盏煤油汀在这里熄灭,值得纪念。小小一个灯泡,听上去好像没什么了不起,可越寻思越觉得意义重大。电是人类制造的第二个太阳,是客太阳。据有关史料记载,山东第一缕客太阳的光芒是一八九八年在青岛亮起的,德国人朴尔斯曼在青岛制造了一个神话。我们现在知道,那是两台五十马力的燃油发电机,它使一些类似玻璃制品的东西骤然发出吹不死、浇不灭的神奇的光亮,引起了青岛人巨大的惊讶与恐慌。那便是山东地面上的第一盏灯泡了。而让山东的老百姓全都用上电灯,却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本世纪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回忆与记载,比方一战、二战,比方新文化运动,比方中国共产党诞生、新中国成立,比方改革开放……一九九六年春节前夕山东人民的户户通电,肯定值得大书一笔。
激动之余,又不禁心存疑虑:户户通电的意义在于“户户”,户户即是每一家,不管你什么情况统统通。而山东是个有着八千二百万农民的大省,其居住情况是何等的复杂!山高路远,十里同村、隔山为邻者有之;蛰居湖心小岛,独门独户者有之;散落于黄河滩涂,随着河床的变更,需不断搬家者有之……而越是最后通电的,就越偏远,越贫穷,或既偏远又贫穷,都用上了?带着这样的疑惑,遂于近期跑了以上列举的些特殊的地方:山区、湖区、滩区。这样的跑,当然就有着抽查、验收甚至吹毛求疵的意味。跑的结果是:没有死角、不漏一户。沂蒙大山皱折里的那三户人家通了,微山湖心里那个住在“筑庄台”上的八十多岁的孤老太太家通了,黄河对岸属河南地面的三个小自然村的山东人家通了,住在山东地面的河南人家通了,五莲县有几户实在不能架线本人又不愿搬家的人家,还给他们安上了风力发电机……没有丝毫的夸张与吹牛,山东户户通电是经得起检查的。
这些年,电力部门在一般人心中的印象似乎是:大楼挺高,权力不小,人五人六,穿得挺好。而一了解,哎,系统管理,难处不少,克己奉公,劳苦功高。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将现代文明与党的温暖送到穷苦百姓家里的人。看看沂蒙山区刚通上电的农民家的对联吧:“光照千家万户,情系贫困人家。”“十里银线送深情,千家万户谢党恩。”“年年想月月盼今日终于用上电,感谢省感谢县为俺扶贫送温暖。”横批差不多都是“社会主义好”、“感谢共产党”……
而在菏泽,刚用上电的农民于春节前自动涌上街头,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载歌载舞。如今还能把群众激动到大街上去的事情不多了,一些老同志即掉了眼泪:“多年不见这样自发的喜庆场面了,跟刚解放的时候差不多呀!”
我即感慨:人们,特别是农民,对顺民心得民意的事情永远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