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 / 1)

“学问是最高的文凭,学识是读书人的通行证。”

“大学的讲台,唯一的规则就是读书人的学识。”

1916年 12月 20日,蔡元培还没到北京大学赴任,就一个人跑到北京西河沿中西旅社,拜访一位来自安徽的年轻人。那位年轻人看上去很不靠谱,每天除了睡懒觉,就是到处玩。

这个年轻人就是陈独秀,蔡元培知道他有晚睡迟起的习惯,就搬了个凳子坐在门口等。可陈独秀根本就不想去北大教书,只想回上海继续办《新青年》。

蔡元培就说:“你可以把《新青年》杂志办到北大校园啊。”还对陈独秀说,“你可以来当文科学长。”

1917年,梁漱溟 24岁,发表过几篇论文。听说蔡先生在北大当校长,就把论文寄给蔡先生,希望自己能够到北大读书。蔡元培约他到校长室:“你的才华可以到北大当老师。”

梁漱溟说:“蔡先生,可是我只有初中学历。”

“你可以来的,就当学术探讨交流好了。”就这样,梁漱溟到了北大任教,成为一代大师。

梁先生到了晚年,还感谢蔡先生:“没有蔡先生,就没有我梁漱溟。”

有一位怪学问家叫张竞生,搞了一本奇书,叫《性史》,把**当成一门正式的学问做研究,被当时人们大骂伤风败俗,有辱斯文。到了蔡元培这里,就一句话:“张先生的研究蛮好的,他可以来北大教哲学。”

这就是蔡元培办教育的魄力。在蔡元培眼里,学历不重要,背景不重要。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是有学问的读书人,有修为,讲道德,有治学决心,我就敢破格任用。

在他眼里,才华是读书人的通行证,真才实学才是读书人的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