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讲了两年多的故事,培养了一批爱阅读的大小朋友,可还是有不少妈妈问我:“我的孩子只喜欢听故事,就是不愿意讲,听别的孩子讲得这么好,我应该怎么引导自己的孩子讲故事呢?”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点我个人的经验。我的女儿小拍属于语言发育相对超前的孩子,她 1岁 3个月开始会说整个句子,我以前的诺基亚手机上还保留着她 1岁 3个月时奶声奶气地说“我是小拍,我现在 1岁 3个月了”的录音,每次听都非常开心。
1岁半开始我带着她上蒙氏早教,当时早教的老师让我介绍小拍语言发展比较快的经验,我总结了几点:
1.我是语言工作者,可能有一定遗传的因素;
2.从孩子出生起,我就坚持给她讲故事,从简单的儿歌到简短的故事,循序渐进;
3.我家的语言环境比较单一,基本上大家都讲普通话。
以上三点,在我看来第二点是最重要的,也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
要想让孩子开口讲故事,首先要有持续的阅读做基础。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培养良好的持续阅读习惯
有妈妈说:“我的孩子就是只喜欢听不喜欢讲,已经坚持给他讲了大半年故事,让他自己讲还是沉默,沉默,再沉默。”
其实,讲故事的前提是孩子要储存足够多的词汇。词汇量从哪里来?那只能是大人持续地输入,其中亲子阅读是最好的途径。
就像我们学英语,当掌握的词汇量不多时,肯定不敢开口,只有持续大量的阅读和听的累积,才会有说出来的勇气。
所以不建议让太小的孩子学习自己讲故事,因为孩子太小掌握的词汇量不够多,每天日常用语的使用都不够流畅,更别说讲故事了。
亲子阅读是一条漫长而没有捷径的道路,每个孩子都是花期各有不同的花骨朵。
我们能做的,除了用心和坚持,就是观察和感受孩子在吸收养分的过程中,是不是快到了要绽放的时机。
他频繁地从嘴里冒出故事里的词汇和句子,能主动翻阅绘本来满足好奇心,或者不时地跟你提到某某故事里的人物,这都是小花朵向你发出的绽放信号!
抓住这样的信号,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很重要。让他自己开口讲故事这件事,开始太早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太晚了孩子就不容易被“引
诱”,再大点孩子就会不屑于干这事啦!
选择适合的阅读素材
小拍开始自己讲故事大概是在两岁时,我买了《月亮的味道》,那段时间她特别爱听,每天都要讲这本。有一天她又想让我讲这个故事,正好我手头有事,就随口说了句:“妈妈在忙,你先自己看。”
结果过了一会儿,竟然传来了她自己念书的声音,我停下手中的动作,仔细听她读,发现她读的竟然和原书差不离。我大吃一惊,原来孩子的记忆力这么好,从那以后,遇到我讲过很多遍,又不是很难的书,我都会假借各种理由,让她讲给我听。
所以选择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是孩子喜欢且烂熟于心的。
很多小主播给我发来故事的时候也喜欢说:“这是我喜爱的故事,讲给小莉阿姨听。”我看到这样的邮件总是有满满的幸福感,孩子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故
事用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这也是他们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我们让孩子讲他自己喜欢的故事,同样也是教他表达喜欢、表达爱。每晚给孩子讲故事,在他的心灵杯子注满了你对他的爱,而他有一
天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时,你不会在意他讲得好坏,只会欢喜这是他发自内心愿意做的事情。
积极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
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即使孩子磕磕巴巴讲得很不顺溜,也要鼓励他,当他忠实的听众。不仅要当面表扬,还可以刻意地跟家人说起这件事,比如爸爸下班
的时候,妈妈可以高兴地跟爸爸说:“哇,今天宝贝会讲故事了,他讲
的××故事可好听了!”
这种夸奖对孩子来说更受用。当然孩子要是讲了一半就讲不下去了,也没关系,告诉他前一部分讲得很好,妈妈很爱听,希望下一次可以听到故事的结局呢。
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要让孩子自己边翻书边讲。因为书里面的图画会给孩子一些提示,有些孩子能认识一些字也会使他讲故事的难度降低,孩子讲成功了一次,才会愿意尝试第二次、第三次。
还可以尝试在孩子讲的时候用手机视频录下来,让他自己听,增添孩子讲的乐趣。
每天晚上和孩子上床之后,讲故事之余还可以聊聊天,让孩子说一说这一天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小朋友的相处,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也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
当然,还有的孩子天生就不爱讲,我觉得也不用勉强,就像我们成人很多时候爱听音乐,但并不一定就很爱唱一样。
扫下面的二维码,你可以听到小拍 5岁时讲过的故事《逃家小兔》,其实比起很多小主播,她讲得并不是特别好,但因为她一直受到我们的鼓励,所以一直都敢讲、爱讲,也因此获得了属于她自己的信心和快乐。
(扫描二维码听故事)
亲子阅读避免做这五件事
“念书给孩子听,就好像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个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不管讲得是不是专业、普通话是不是标准,找到你们最舒服、最惬意的状态,和孩子一起享受亲子阅读的过程就好。
不少父母反馈说:“我讲的故事不好听,孩子喜欢听小莉阿姨讲故事”“小莉阿姨是播音主持系毕业的,讲得专业”。
可给孩子讲故事这件事,其实无关乎专业性和表现能力,更多的应该是父母和孩子间的亲子相处,因为在孩子心里,爸爸妈妈的声音永远是最动听的。
如果你讲的故事孩子不爱听,也许并不是因为你讲得不好,而是踩到了下面的几个雷区。
不要硬拉孩子听故事
记得有一次带小拍去邻居家做客,几个孩子在看动画片,看了半个小时,邻居看时间差不多要去关电视,孩子们都非常不乐意。于是邻居跟我商量,能不能给孩子们讲个故事,把他们从电视里吸引出来。
尽管我拿出最大的热情喊:“小乖乖们,小莉阿姨来给你们讲故事吧。”但这群我的小粉丝全都没反应,连小拍也跟没听见一样坐在电视面前不肯动弹。
这个结果其实也是意料之中,听故事本来是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一旦成了打断孩子做别的喜欢事情的筹码,马上就会身价暴跌,甚至还有些令人扫兴和讨厌。
孩子和老人有一个相似的地方,生活需要规律和仪式感。
所以,给孩子讲故事最好安排在固定的时间,这样孩子到点就会条件反射,对听故事这件事情充满期待。
睡前是亲子阅读的最佳时间,亲密温馨的时光,会让孩子安静下来,带着美好的感觉进入梦乡。我从小拍 6个月左右开始,每天睡前都会给她讲故事,这个习惯已经坚持快 7年了。如果哪天实在有事或者出差,拍爸就会接班,其实上小学后,小拍很多时候已经可以自己睡前看书了。
不说小拍在这些故事里学到了什么,光是我们母女每晚一起得到的快乐回忆,就足以让我觉得弥足珍贵了。
不要给孩子总结“道理”
常听我讲故事的朋友可能注意到,我不经常讲国内的绘本,主要讲的都是国外的经典获奖绘本。
不是说国内的绘本不好,其中也有很多具有中国禅意和美感的优秀作品。但我发现有一些绘本都喜欢给孩子总结道理,明明孩子听故事听得正起劲,最后来一句:“孩子们,你们懂得了……的道理了吗?”
可能是习惯了这样的文化熏陶,所以就算读的绘本里没有道理总结,很多妈妈也喜欢在最后说:“这个故事告诉了宝宝……道理。”
国外不少经典绘本故事都是站在孩子的视角创作的,我们大人因为
受社会阅历的影响,其实理解得或许并不全面。孩子的心灵是单纯的、透明的,他们虽然表达不出来,但本能地会从故事里汲取养分。
我一直认为不要功利地把绘本当成治疗孩子某种毛病的“药”,而应该通过这些美好的故事,把世界的真善美深深地植入他们心中。给孩子打上抵御丑恶的疫苗,让真诚、善良、勇敢、勤劳在孩子幼小的心中发芽。
大人们刻意地讲道理,一方面会限制孩子自身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还会引起孩子反感。
毕竟,谁喜欢听个故事还被说教一番呢?
不要吝啬和孩子互动
我们常常认为亲子阅读的场景是妈妈温柔地讲着故事,孩子乖乖坐在一旁专注地听着。但现实里,大部分孩子可没法那么乖。
比如小拍三四岁的时候,刚刚有了比较基础的语言系统,整天就爱说个不停。我给她讲故事,她就在旁边问个不停,我边回答她边讲故事,有时候一个小时也讲不完一本书。
面对孩子的不停发问或者打岔,妈妈们不要以为这是失败的亲子阅读,我觉得这恰恰是很好的状态。
孩子全情投入,并且学会了主动思考,妈妈们只要多付出一些耐心,孩子一定能从这样的亲子阅读中收获满满。
但与孩子互动时,切记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大人不停地向孩子发问,讲到一个地方就问:“宝宝,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你看现在有几只小猪?”
当提问变成了讲故事的常态,孩子很可能会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问
题上,随时在想怎么回答问题,如此,听故事就不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而变成了一种负担。
所以我会建议,大人讲故事时也要带着童心,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一起享受探索故事内容的乐趣,孩子听得开心,我们也讲得幸福。
不要担忧讲重复的故事
孩子有多爱重复,相信每个当妈的都懂。一个动画片看几十遍上百遍,那是常有的事。听故事也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定要听得倒背如流才能放下。
在一篇谈孩子专注力的文章里提过,有一个妈妈给我留言说 3岁多的儿子听我讲的《寻找金萝卜》连续听了一个多月,跟走火入魔一样,问我怎么才能让孩子听听别的故事。
这样的情况应该不在少数。我还记得有段时间,小拍想听故事,自己到书架前选了书递给我,我的第一句话十有八九是“又是这本啊”。
爱重复是孩子的天性,因为他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一个故事要听很多遍才能充分明白其中的乐趣。通常年龄越小的孩子重复率越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增强,他们慢慢就会开始接受新的故事了。
给孩子讲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所以妈妈们不要排斥给孩子讲重复的故事,让孩子充分理解透一个故事,要比听许多个却都听得囫囵吞枣好得多呢。
不要忽略了封面和扉页信息
大部分妈妈给孩子讲故事都是从内页讲起。但有时候,很多故事是
从封面就开始了。比如有一本绘本名叫 Five Little Monkeys,封面上有一群猴子在**蹦蹦跳跳,大部分的猴子身上都有一个数字,但有两只猴子身上没有。
这个信息和书中的故事内容息息相关,如果忽略了封面上的小细节,可能会错过不少乐趣呢。
如果书的勒口或扉页上有作者介绍,我也会读出来给小拍听。比如我读《小鲁的池塘》时,会读扉页上作者伊夫·邦廷的介绍,小拍听过她创作的其他故事,知道她的故事大多都与别离有关,唯美中带着淡淡的忧伤。小拍很快就会进入状态,沉下心来,准备听故事。
孩子很多时候比我们想象得要聪明敏感,我们不经意地念一下作者名字,他们脑袋里可能就已经学会了风格归类,听多了,每个孩子都是绘本小专家。
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里有一段话:“念书给孩子听,就好像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个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
生活本身就充满了取舍,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管再忙,每天睡前给孩子读会儿故事吧。不管讲得是不是专业、普通话是不是标准,找到你们最舒服、最惬意的状态,和孩子一起享受亲子阅读的过程就好。这些美好的养分会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一生精神上的支持和引领。
如何在读绘本时让孩子轻松认字
指读为认字服务,认字为阅读服务,读得开心、品得有味才是最重要的。指读不是必须的,但阅读是必须的。指读是小技,而阅读是大技。
小拍 5岁左右的时候,我们有一次去深圳自驾游。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很无聊,一路上,小拍就念高速路上那些路牌和指示牌,“下一个出口还有 5千米,××服务区”。连平常很少碰到的一些地名,她都读得出来,全家人欣喜不已。
在此之前,一直是我读书给她听,完全没留意到她已经认识了这么多字。那一瞬间,有些意外,细想一下,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量变到质变的时候终于到了,我也不用纠结,上小学前到底要不要专门教她认字了。旅行回来后,我有意无意地让她也读给我听,从字少的绘本到桥梁书,慢慢地,到她 6岁 8个月上小学的时候,自己读书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当然,她想听我讲的时候,我也乐意继续读给她听。
边指边读
小拍从不到 1岁开始接受亲子阅读,到五六岁的时候突然爆发式地
认识了很多字,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呢?不少妈妈说,我也给孩子读
了几年书了,但他还是不认字,这其中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我使用了“指读”。
所谓指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用手指随着阅读文字移动,边指边读。
关于指读,其实大家的争议比较大。有些人认为,在轻松愉快的亲子阅读氛围中加入指读是件大煞风景的事,而有些人认为在不影响阅读兴趣的前提下,指读非常有效,用得好还会增加阅读中的乐趣,是件一举两得的事。
据我自己的经验,结合跟几位妈妈聊的结果,指读到底好不好,关键在于你怎么用。
七八年前,无意之中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尹建莉老师提到,她用指读的方法给女儿圆圆阅读,孩子不仅喜欢阅读,也轻松认识了很多字。于是我也照猫画虎,开始用指读的方法带着小拍一起阅读。我边读边指着书上的字,“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小小的小拍有时只是坐在怀里听我读,有时她也会指着书上的动物或人物给我看,或者跟着说狐狸、鸭子什么的。
小拍的语言发展得很快,大概 1岁半时,基本的日常用语和我们对话,就已经没问题了。
这样读了有近一年的时间,也就是小拍 2岁左右,有一天,我在厨房切水果,忽然听到客厅爬行垫上的小家伙好像在读书。我从厨房探出脑袋,只见小拍拿着她那本最喜欢的《月亮的味道》,一只手像我一样,边读边指书上的字,“它咬下来一小块月亮,觉得味道很香。”
更让我诧异的是,她几乎一字不落地把那本书读了下来,语气也和
我的一模一样,那个样子实在太可爱了。听她读完,我从厨房拿出水果
和她分享,并大大地夸奖了她。
后来有妈妈带小朋友来我家,看她读书的样子都很惊讶,以为她这么小小年纪就认字了,其实她大字不识一个,完全就是在鹦鹉学舌,模仿我的语言和动作而已。
让孩子对“字”产生好感
其实一开始指读的时候,我也不是完全一字一顿地按照字来指。一方面是太死板了,另一方面读书的语速偏快,如果一字一顿来指,语速自然就要放慢,读起来就不流畅。
如果是短句子还好,要是碰到一页里有好几行字的,这样指读下来,别说孩子受不了,我自己也觉得很无趣。我们读的时候就是自然地按照意群,或者一句话指过。
也许有人问,指读的时候,发音和字如果没对上,对认字没帮助啊。其实在孩子最早期的指读经历里,指读和认字之间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指读,是让孩子认识到,妈妈嘴里讲出的这些好听的故事,就是由这些字得来的,字是有意思的,让孩子对“字”产生好感。
每个陪孩子看绘本的妈妈都会发现,孩子天生对图更敏感,也更有兴趣,一些图片上我们没留意到的细节,却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很多孩子在看《玛德琳》这本书时,都发现其中有个地方写的是 12个小女孩,画家只画了 11个。而对文字,如果我们不刻意指的话,孩子并不会主动
去看。
那为什么有些孩子很反感指读呢?一些已经三四岁的孩子,前期没
有指读,突然某一天,妈妈开始指读,他会很不习惯,觉得妈妈的手指来指去,干扰了他看书,尤其当指的时候挡住了他看图,孩子就更不乐意了。
我和小拍阅读的时候,也不是每本书、每一页都会指读。有些字和图排版在一起,如果指字会影响看图,那就不指。指读并不是一件像数学题一样很严谨的事,做得自然、轻松就好,如果成了阅读中的压力,不做也罢。
对孩子来说,生动有趣的图画、幽默搞笑的人物、隐藏在画面中的细节,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而经典绘本中的图,很多都出自大家之手,读绘本也是孩子和大师进行艺术对话的机会,绘本的美,都在图画里。如果因为指读让孩子忽略了画面,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归根结底,指读为认字服务,认字为阅读服务,读得开心、品得有味才是最重要的。
指读要循序渐进
有研究说,孩子在 4岁左右才对认字这件事有意识,所以 4岁之前不需要指读。
但如果从 2岁开始阅读的时候没有指读,4岁的时候突然加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愿意接受,我认为从亲子阅读一开始就加入,指读本身就像翻页一样,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有些妈妈说,我都指读两三年了,孩子也没认识几个字。我从小拍 1
岁左右开始指读,直到 5岁多突然认识很多字,这中间经历了 4年多。
有些孩子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其实在亲子阅读过程中,认字只是一个附属品。能通过阅读轻松识字,而不是刻板地用字卡之类,当然再好不过,没有很快地认字也不要紧,不是有句话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到小拍 6岁左右,她已经慢慢会自己看书,之后我就渐渐不再指读了。这个过程也做得很随意,我也不记得究竟是读哪本书的时候不再指读,孩子也没提这回事,就像我没留意她到底哪天开始会自己默默看书一样,指读就这样退出了我们的阅读生活。
还有些妈妈觉得,早认字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或者觉得认字早晚都不要紧,反正到了小学三年级,大家都认得差不多了。
关于早认字究竟好不好,众说纷纭。我看到的认字较早、五六岁就开始自己读书的孩子都是相对早慧的,因为有阅读量的支撑,这些孩子的思维和理解能力都比同龄孩子强。
但说“反正到小学后大家认字都差不多”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
认识同样多的字,不等于他们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在一个水平线上。就像我们成人和身边的同事相比,大家认字也差不多吧,但同样读一本书,理解和吸收的东西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对我们的孩子,这些电子产品的“原住民”来说,尽快进入自主阅读尤为重要。
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但拿同样两个五六岁的孩子相比——对于一个早期就有大量的阅读,已经发现阅读乐趣的孩子来说,即使喜欢玩游戏,起码在生命早期,书也曾是他忠实的伙伴。
一时被游戏迷倒,回过头来他仍然会抽空翻翻书,因为对书的兴趣
已经刻进他的生命里。
而一个五六岁还没有进入阅读的孩子,一下子被电子产品中那些光怪陆离的声音和画面所吸引,如何指望他会突然爱上阅读呢?因为书是静态的,不投入进去、不静下心来,是很难建立兴趣的。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我也无法确认指读对所有的孩子有效。
愿意试一试的,可以参考;认为有其他更好经验的,也请大胆保留。指读不是必须的,但阅读是必须的。指读是小技,而阅读是大技。琅琅书声,就是孩子的朗朗乾坤。牵着孩子的手,一起去故事王国
旅行吧。
学好这四招,给孩子编故事很简单
最后编出来的故事跟我原来设想的不一样,甚至有可能南辕北辙或者变得无厘头,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给孩子讲故事、编故事,不就是让她开心快乐吗?
无论是唱歌还是讲故事,都是妈妈和孩子间的亲密时光,只要能给彼此带来快乐,哪一种方式都是可以的。
不过,真正引起我兴趣的不是睡前唱歌,而是想给孩子讲故事却又编不出。说起编故事难这事,很多父母应该都有共鸣。
从小拍 6个月左右开始,我每天晚上都会给她讲睡前故事,到后来有时候讲完了,正想关灯睡觉,可是,她一脸意犹未尽地看着我:“妈妈,你再给我讲一个吧。”
看着她渴望的眼神,我总不忍心拒绝,可是又担心重新开灯讲故事会延长她的入睡时间。左右为难的时候,这小妞竟然来了一句:“妈妈,你给我编一个吧。”
说实话,一开始听到她这个请求,我还蛮有压力的。即兴编故事的难度系数比照书念,难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啊。
所以,刚开始给她编故事,我都是磕磕巴巴的,讲讲停停,甚至有时候刚讲完就忘了,所幸,小拍也没嫌弃我编得不好,还会时不时鼓励我:“妈妈,你编的故事真好听。”
有了她的无条件信任和鼓励,我从一开始的胡编乱造,慢慢地找到了一些小技巧,渐入佳境。
多看多读,先输入再输出
有一次,给小拍编《小动物捉迷藏》的故事,编着编着竟然就词穷了,不知道怎么往下接,脑海里突然闪过《逃家小兔》里小兔变成一朵花藏在花园里的情节,我灵机一动,稍微改编了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话讲了出来,想不到小拍竟然听得很入迷。
受此启发,后来我一有空,就会有意识地去熟记一些故事的素材,像童话故事、童谣、儿歌、神话故事、古诗词……肚子里的“墨水”一多,编起故事来就得心应手多了。
其实,编故事就像写作文一样,要有输出,就要先有输入。多看、多读、多记现成的故事,积累多了,也就会讲了。熟悉了别人的故事,慢慢地,就可以自己尝试改编或者创编更多的故事了。
刚开始编故事,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故事也不要太长,几分钟就可以了,但要尽可能完整一点,涵盖开头、过程和结尾。
有一点要注意,如果是睡前编故事,尽量不要讲那些刺激、兴奋的故事,讲一些温馨、安静又美好的故事,而且语气、语调也应该比较舒缓,这样有助于孩子身心放松地入睡。
当然,编故事不一定要在睡前,只要有空,孩子又愿意听的话,随
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哦。
根据孩子的兴趣编故事
无论是讲故事还是编故事,好不好听,都是听故事的人——孩子说了算。有些妈妈说:“我编的故事,孩子都不喜欢听。”那不妨试着根据孩子的兴趣来编,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小拍两三岁的时候,有段时间对动物特别痴迷,经常会要求我给她编关于动物的故事。因为是她自己出的题目,我在编故事时,发现她很容易代入故事的角色和情节,听得很入迷。
当然根据孩子的兴趣来编,我们还得花些小心思,才能让故事更吸引人。比如,我给小拍编动物的故事,会模仿不同的动物说话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甚至会增加一些有趣的象声词,像“咩咩咩”“啊呜啊呜”“吱吱吱”“嘎嘎嘎”“叽里咕噜”,等等。
这些生动有趣的词语,常常能带给孩子意外的惊喜,我至今还记得,给小拍改编《小老鼠上灯台》故事时,她每次听到“叽里咕噜滚下台”那一句,都会“咯咯”笑个不停。
将生活经历编成故事
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对于爸爸妈妈小时候发生过的事,似乎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或许这也是基于爱的一种好奇吧。
我和拍爸偶尔会提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每当这时,小拍立马就化身为好奇宝宝,打破砂锅问到底。后来,我和拍爸就索性将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些趣事,主动讲给她听。看着她依偎在我们身旁,安静听讲的样子,感觉我们的距离更加近了,隐约中嗅到了一种温馨和幸福
的味道。
其实,除了喜欢听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孩子还喜欢听自己小时
候发生的趣事。记得有一次,我给小拍讲《出生的故事》,提到她在我肚子里喜欢“跳舞”,一会儿翻个跟头,一会儿伸伸胳膊腿,一会儿又吐个泡泡……发现这小妞竟然边听边捂着嘴偷笑。
这些有爱又有趣的故事,能让她更了解自己,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力量,从而汇集成滋养她心灵的养分。
鼓励孩子一起编
一开始给小拍编故事,大多是我讲她听,等她对故事有了一定的熟悉度或者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之后,我开始试着让她一起来参与编故事。
比如说,可以让她决定故事里有哪些角色、分别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喜欢吃什么、做什么……甚至可以让她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喜欢的角色,孩子会很有代入感哦。有时候,我刚编完一句,她就抢着接下一句,或者我先把故事开头编好,让她接着编结尾。这种你来我往的互动方式,让她对编故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听得也更加专注了。
虽然,最后编出来的故事跟我原来设想的不一样,甚至有可能南辕北辙或者变得无厘头,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给孩子讲故事、编故事,不就是让她开心快乐,记住彼此相处的亲密时光吗?
等到孩子再大一点,可以和孩子一起,先画画,然后看图编故事,画得多了,还可以装订成册,变成一本 DIY的故事书。
孩子的童年离不开故事,不妨试着发挥想象力,给孩子编更多美好的故事吧!
痴迷阅读,别忘了保护孩子的视力
以前总爱强调孩子的阅读是多么重要,如今我痛心疾首地感叹,孩子的用眼习惯同样重要啊。保护好他们的视力,才能让他们远离在“云山雾罩”中过一生。
晚饭后,有个女孩慵懒地瘫在灯光下,垂着头,修长的手指轻轻捻着书,眼睫毛一颤一颤的,眼神如柔美的月光一样快乐,周围的世界再喧嚣,绕在她身上都凝住了。
这就是我女儿小拍看书的样子,专注得像藏起翅膀的天使,驻足在人间,没人敢去冒昧惊扰。妹妹的“呵呵”傻笑都被她挡在心门外。
然而,今昔不同往日。理智在狂敲我的大脑——“老母亲你快醒醒,你女儿又在虐待自己的眼睛啦!”我不得不喊了一句扫兴的话:“小拍,去你房间书桌那儿看吧,这里光线不够亮哦。”
小拍看了我一眼,嘟着嘴,不情不愿地起身,走进自己房间。
我是一个近视妈妈
苍天啊,让我给小拍大煞风景念紧箍咒的,不是老母亲的一颗玻璃心,而是她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的右眼视力 4.9的重磅炸弹啊。看到这个
数据时,我脑袋“嗡”的一下,感觉五雷轰顶,脚底发软,差点瘫倒在
地上。
要知道她以前两只眼睛的视力,都可以达到 5.2,这样断崖式下跌,着实像一把刀子直直插在我的心口。
记得张爱玲曾说:“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对于大名鼎鼎的作家来说,这句话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怀,但对一个 10岁的小屁孩来说,视力关系着一辈子的生活质量,我是怎么也浪漫不起来。
我从初中就开始戴镜框眼镜了,工作以后因为要面对镜头,就戴起了隐形眼镜。但眼睛也需要呼吸,不能戴着过夜,每天都得取出来。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每次从眼珠上把它抠出来的感觉,酸爽。
后来我得了轻度沙眼,隐形眼镜也戴不了,实在没办法,2013年去做了激光手术。那天我怀着恐惧,瑟瑟发抖,对手术灯虔诚地发誓——我,坚决不能让女儿走上跟我一样的道路,她的视力,我来守护。于是我尽可能晚一点儿地让她接触电子产品,还控制她看屏幕的时间。
对比各种学习桌和阅读灯,功课做了一大堆,掏空所有的脑细胞,就为给她创造一个科学的学习环境。偶尔我还会幻想,如果有一种药丸吃了就能预防近视,无论多少钱我都要买!前几年听说日本有一种防近视的药丸,我到处托人带。后来亲戚又从中国台湾代购了一种蓝莓叶黄素片,我果断买来让小拍吃。
有次听一个好友说,她因为小时候生吃过蛇胆,所以没近视,丧心病狂的我就差托人去买了。我承认,对小拍视力下降这件事,我真的很焦虑。
增加户外活动
回想这一两年,小拍视力的下降,应该和她阅读时的用眼习惯有关系。虽然她爱看书的习惯是我一手帮她养成的,但她看书时的姿势和对环境的随意,却是我疏忽了。
如今她的阅读口味,就像一台大型杂食机,什么书都看,什么环境都可以看。《丁丁历险记》的漫画书,她来来回回看了不下十遍,书里的字又小又密,还是斜的,我担心时间长了,她会看成斗鸡眼。纯文字的书,她也开始看了,每次都是在哪里翻页,就在哪里坐下来开始看。
我观察她身边的同学,好几个竟也是一模一样的习惯,都已经戴上了眼镜,窝在角落里,昏暗的灯光下,盯着密密麻麻的字,一动不动。看见这样的场景,我已然从当年的欣慰,180°直转到心痛。
有个妈妈跟我说,她的女儿从小学四年级戴上眼镜以后,每年都会增加度数,这样推算下去,熬到高考,眼睛怕是要瞎……听完之后一大团恐惧奔袭而来,我暗自思忖,无论小拍有多爱阅读,都要限制她的阅读时间了。
有科学证明,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以预防近视。那就出去疯玩吧,我们的孩子明明是大自然的孩子,却被工业文明锁进了钢筋混凝土之间。
每到周末,我都会拉着小拍和宁宁出门,一天户外活动两次,一次至少一小时。骑自行车也好,游泳也罢,打羽毛球也行,高尔夫也不错,甚至散步都行,总之就是要在外放放风。
约定看书必须在书桌前看
每当小拍在家刚拿起一本书时,我就会特别留意她身体的动向,是
不是又一屁股坐下来,忘了我们的约定——要坐在书桌前看书。
因为只有在书桌前,才能保证一拳一尺一寸:写字时胸口离书桌一拳,眼睛离课本一尺(33厘米),握笔手指离笔尖约一寸(3.33厘米)。不写字的时候,我叮嘱小拍把书稍稍抬高与桌面呈 45°角,据说这是预防近视最标准的阅读姿势。
我还时时刻刻记得提醒她,为自己的阅读时间上闹钟,每隔 45分钟就要去阳台远眺 10分钟。直接下了禁止令的是我再也不让小拍坐在车上看书了。在快速移动的时候近距离用眼,无疑是自残双目。
我也渐渐体会到,想要守护孩子的视力,执行这套360°立体环绕守护工程,要时刻警惕的依然是父母。毕竟坏的习惯已经养成,想改真没那么容易。
以前总强调孩子的阅读是多么重要,如今我痛心疾首地感叹,孩子的用眼习惯同样重要啊。在网上偶然看见几个熊孩子做眼保健操,认真劲里透着喜感,让我差点笑出声来。
但有了血泪教训,我才终于明白,保护视力这项持久又浩大的工程,就应该在这个年纪,内化在孩子们小小的心灵里。从小做起,他们才最有可能远离在“云山雾罩”中过一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