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亲子阅读:和孩子一起畅游书海1(1 / 1)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真的努力去贯彻亲子阅读时,很多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想做一件事你一定能找到办法,不想做,才总会有理由和借口。

重视孩子的阅读,别让他的人生输在起点

不会拼音、不会算数并不是所谓的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才是真正地输在了起跑线上。阅读虽不能解决孩子所有的问题,但不阅读却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现在重视孩子阅读的家长越来越多,但即便是重视,也还是有不少妈妈会来问我,工作太忙,坚持不了给孩子讲故事怎么办?还有的说,孩子根本坐不住,没办法静下来看一会儿书,只好不那么强求。

看来“重视”也分程度级别,会有这类问题的妈妈,说明重视程度还不够。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真的努力去贯彻亲子阅读时,很多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想做一件事你一定能找到办法,不想做,才总会有理由和借口。

阅读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在著名的《朗读手册》中,一个出生就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由于父母坚持给他阅读,4岁时孩子智商高达111。

我最推崇的尹建莉老师,也在她的书里把课外阅读比作一根魔杖,被这根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普遍更强。

她在文章里举了一个例子:她一直跟进四个孩子的成长,最后发现

有阅读习惯的孩子,在初中、高中之后学习潜力明显超过另外两个孩子。在她女儿的学校里,高考前 5名的孩子都是从小就有持续阅读的习惯。

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童年阅读能力越高的孩子,长大后社会经济状况越好,7岁时阅读水平每提高一个等级,42岁的时候年收入就提高5000英镑。

在我看来,收入这些都是次要的,阅读最重要的还是给孩子带来快乐、带来享受。有了这种感受之后,我们才可以谈其他。

阅读给孩子带来享受、带来快乐

有些家长持有这样的观点:孩子还小就应该开心、尽情地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看书等上学了再看也不迟。

的确,快乐的童年很重要。可是,快乐的来源可以有多种,疯玩疯跑是一种乐趣,当一个孩子陶醉于一本书的时候,他获得的乐趣也不少,甚至更多。

而且这种更深层次的快乐体验带来的乐趣,不但在当时,而且在他未来成长的道路上,也一直可以回味。

小拍小时候,我经常买一些绘本回来,家里的老人就说:“这么小的孩子,看这么多书太累!”

在老一辈包括一些家长都认为,看书、阅读似乎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为什么?因为我们小时候的学习、考试就是这样过来的,看书在我们当年就是一件苦差事。

后来他们慢慢发现,原来孩子很喜欢听我讲故事,看孩子听我讲得

大笑,他们也慢慢地愿意给孩子讲。所以孩子的阅读和我们通常认为的

阅读,或许不是一个概念。

有读者说,是我坚持得好,如果说一开始的坚持是我主动的,后来的坚持其实可以说是被动的了。

因为不讲不行。每天孩子都要求讲几个故事,当一个孩子陶醉于一本书里的情节,他恨不得一口气看完,根本就不想停下来。他对那本书的痴迷程度,不会比有些孩子对电视的痴迷来得少。

我小时候没什么书可看,偶尔家里有几本连环画,我就看得如醉如痴,天天翻,实在没什么看的,一张电器说明书也会看半天。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在他的书《幸福的种子》里提到:“图画书不是用来学习的,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而对孩子来说,他们不太可能只靠毅力、靠吃苦就去做一件事,只有他从这件事中能获得乐趣,他才愿意主动去做。

所以孩子小时候阅读的书,不用考虑他能学到什么,要首先问孩子是不是喜欢。

帮助孩子塑造自己的三观

一个孩子从书本上知道得越多,他就会越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让他主动去阅读更多的书,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而一个不爱阅读的孩子,他知道得很少,阅读起来就很吃力,越吃力对孩子来说就会越来越没有动力,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图书是一个很好的获取知识和丰富语言的渠道,孩子的三观也能在这个基础上建立。

我常常认为,决定人一辈子命运的其实就是人生几次关键的选择,

你选择考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的时候选择做什么样的工作,工作了之后

选择什么样的爱人,而左右这些选择的就是你自己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的形成除了老师、父母、朋友的影响之外,阅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只能经历一次人生,但是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读一本冒险小说,他就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场冒险的人生;读一本幻想小说,他也和主角一起进入了幻想的世界……如此,经历了多样人生的孩子,才会有我们所说的“见过更大的世面”。

而且优秀的作品,往往都充满真善美的人文关怀,从而引导孩子的价值观也一定是正面的。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会让孩子的思想更成熟,价值观也更完善。

有句流行的话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旅行对孩子的重要性,而每一次阅读都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也是一场和智者的对话。

面对学习和写作都不会太吃力

苏联著名的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这意味着,一个孩子小的时候还可以凭借“小聪明”取得高分,但越成长,这种“小聪明”就越帮不到他,如果孩子没有持续阅读的习惯,他就会在学习上越来越吃力。

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写作文也不会有问题。好文章建立在两个基础

上,一方面要有好的立意,就是思想性。

一篇文笔再优美的文章,如果立意有问题,它就不会是好文章,比

如一篇名为“高考作弊十大绝招”的文章,写得再好,也不会是好文章,因为立意或者说思想性就出了问题。

而如果没有太多的阅读经验,没有在书本里获取过别人的生活经验或思想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怎么深刻得起来呢?

另一方面是文笔文采。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他已经阅读了无数个流畅的优美的句子,你让他写病句都难。

学习和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其实就是熟练。打个比方,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不是不会,就是粗心。粗心虽然不是能力问题,但也说明孩子还不够熟练。

“1加 1等于 2”,我们为什么不会做错,因为我们已经无数次做过这道题。粗心看上去不是能力问题,但会让孩子的能力打折扣。

当然,阅读还有很多作用,比如提高孩子的专注能力、让孩子认识更多的字,等等。

小拍 5岁时,我没有统计过她认识多少字,但一些比较简单的绘本,她基本都可以自己读下来。我从来没有刻意教过她认字,这些字她怎么认识的、什么时候认识的,我完全不知道。

可是在当下,阅读好像越来越难了。现在的孩子,他们有各种好玩的玩具,iPhone、iPad,那上面有无数孩子喜欢的刺激游戏。

相比之下,一本静静躺在那里、不能发出任何声音的书本毫无竞争力,对孩子来说,也毫无吸引力。这种巨大的对比说明阅读形势有多严峻!

阅读不能解决孩子所有的问题,但不阅读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

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家长说:“我也不爱看书,你看我今天也混得不错!”

我想说,如果你有爱看书的习惯,你可能会比今天过得更好。

不会拼音、不会算数并不是所谓的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才是真正地输在了起跑线上。给孩子读书吧,就像《朗读手册》中说的那样,“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轻松阅读,灵活运用孩子的碎片时间

碎片时间里的阅读对孩子来说是件有趣的事情,而且除了有趣,我们不要灌输给孩子任何其他目的,先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即可。

有不少妈妈其实很重视孩子的阅读,但跟她们聊过后发现她们似乎越重视越焦虑。一方面是懂得阅读是点亮孩子人生的明灯,但另一方面又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耽误了孩子。拼命地囤书,又不知道怎么让孩子读。

特别是职场妈妈,工作已经很忙了,每天很难再抽出完整的时间陪孩子阅读、给孩子讲故事,这可怎么办呢?

我一直觉得,阅读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从来都不是一件苦大仇深的事情,更不需要每天花很长时间一本正经地读才能养成好习惯。

教育的成败全在细节里,阅读的成败同样也是这样,这个细节不在于花了多长时间,而在于用的是“巧力”而不是“蛮力”。

我总结了自己这七年来亲子阅读上用的“巧力”,大多是每个妈妈都会有的碎片时间,希望能给妈妈们一些借鉴和启示。

吹头发的时间背完了《唐诗三百首》

家有女宝的妈妈都给孩子吹过头发,吹头发这件事情对孩子来说既无趣又有些难受,以前我给小拍吹,她也是各种挣扎。

有一次小拍又在很不耐烦地问什么时候能吹完,那天刚好身边有一本《唐诗三百首》的小册子,我顺手拿给她说:“读完五首诗,我们就吹完了哦。”

比起无聊地等待,用读书的方法来计时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小拍真的认真读了起来。从那以后,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只要到了吹头发时间,她就会主动找来那本《唐诗三百首》读五首诗。

你可能不相信,这几年她就是在吹头发的时间里读完了整本诗集,而且读了好多遍,大部分的诗都能轻松背下来。

最近,唐诗已经不能满足她的胃口了,她开始在吹头发的时候读起了英文绘本。利用这一小段时间来阅读,说实话我也是没有预谋地歪打正着。

但想想看,在孩子最无趣的时候塞给他们一本书,读得认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当然,不一定都要在吹头发的时间读书,像男孩子的头发就几乎不用吹,每个孩子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只是我们可以找找类似的固定碎片时间,说不定它们就是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大功臣哦。

坐车时间讲完了经典绘本

尹建莉老师的书里面有一个场景,我印象很深刻:她每次和女儿圆圆出门坐公交车,都会带上一两本小书,和圆圆一起在车上读。

以前我自己坐公交车或者地铁的时候,也会揣上一本书,那种沉醉

在文字里,让心与嘈杂环境隔离开的感觉真的非常美妙。有了小拍以后,我们出行更多的时候是自己开车,当然,我也会在车里给孩子备上几本书。孩子在车里被绑在安全座椅上不能动弹,已经很难受了,再没有点感兴趣的事情做,常常会吵翻天。

考虑到坐车的时候看书可能会对眼睛有伤害,所以我尽量选一些文字比较少的经典绘本,和小拍一起看,给她讲故事,而不是直接把书扔给她。

最初我买了许多获过国际大奖的经典绘本,其中有不少就是小拍在车里听我讲完的。没有精力讲的时候,我也会在车里放一些光碟,比如英文的儿歌、绘本故事,用这些来替代流行歌曲和交通广播。孩子爱听不闹腾了,更重要的是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听读能力也会得到大大提升。

等上菜时用书替代手机

每次去外面吃饭,餐馆里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能听到:“妈妈/爸爸,手机给我!”所以低头族越来越小,一两岁的孩子就已经能把手机玩得很溜了。

这能怪谁呢?我们大人吃饭等上菜的时候个个都在低头刷手机。

在孩子的心里,“等菜时间=玩手机时间”,我们自己不纠正这个观念,孩子也永远改不了的。

跟小拍经历了几次抢手机拉锯战后,带她出门吃饭的时候,特别是

吃酒席等菜时间很长的时候,我都会在包里放上两本书,一本给她看,

一本给我自己看。不管我能不能看进去,都会和她一起把书拿出来,反

复翻看,一直到正式开始吃饭。经过快一年的“洗脑”,小拍的脑子里终于有了“等菜时间=看书时间”公式。

年初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小拍坐在酒席桌子边安静地阅读,人人都夸她真厉害,殊不知这可是我“陪读”一年的结果呀。

起床和睡前,花 10分钟讲故事

职场妈妈白天没时间陪孩子,但孩子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点通常是能赶得上的。

孩子起床的时候,妈妈们要帮他们洗脸、刷牙、穿衣服,孩子还可能带着“起床气”的小情绪不配合,这个时候放个小故事刚好叫醒他,也能在轻松的声音里缓解妈妈们一大早的焦躁情绪。

最近小拍的叫起神器已经改成长篇故事了,每天听 10分钟,差不多她能全部收拾完。不要小看这一点细碎的时间,算一算,她一年就多出了 3600分钟,60个小时来听优质的故事呢。

至于每晚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我也建议过很多次了,妈妈们每天再忙,睡前也最好抽出 10分钟左右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阅读。

这不仅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每天都在妈妈的爱中熟睡,内心变得无比富足。

借助外力,老人也可以帮孩子阅读

白天妈妈爸爸要上班,老人在家带孩子,这段时间是不是孩子的阅

读就彻底没戏了?

虽然大部分家庭的分工都是爸爸妈妈负责孩子的教育问题,老人主要管孩子的吃喝拉撒,但其实只要多做一点点,老人也可以成为帮助孩子阅读的好帮手。

把平时孩子读的中英文绘本音频下载到老人的手机或者 iPad,然后教老人怎么播放。这样就算爸妈不在家,老人也可以放故事给孩子听,孩子被音频吸引,很多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拿出相应的书来翻看。家人能否成为“神助攻”,我们多做一点点就会完全不同。

切莫矫枉过正,阅读不是紧逼来的

听我讲完上面这几点,大概会有妈妈们惊呼:“会不会太夸张,难道所有的细碎时间都要让孩子来阅读吗?”

当然不是,如果矫枉过正,把孩子逼得太过紧绷,反而会扼杀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这样做才是得不偿失。

同样是在餐馆吃饭等上菜,有别的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这个时候当然是放手让孩子们去玩,而不是逼着他阅读。

我举例的这些细碎时间,都是孩子在无聊和无趣的前提下,这些时候阅读对孩子来说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而且除了有趣,我们不要灌输给孩子任何其他目的。

我一直认为,孩子天生都喜欢阅读,凡是那些表现出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

这些与孩子相处中产生的碎片时间,看上去每个碎片都很短、很平常,但养育孩子本来就是细小平凡事情的累积,需要在点点滴滴中渗透。

我大致算过,这些时间加起来一年多读 50本书很轻松,以一本绘本

大约 2000字来算,这一年下来读十万字毫无压力。忙碌而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的妈妈们,不妨在这些细碎的时间里多花一些心思,把好的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人生中。

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

读书,就要享受这件事本身,而不要附加很多别的目的。孩子小时候的阅读,学到什么知识是其次,重要的是让他爱上阅读这件事,爱上书这样东西。

我给一个朋友的孩子送过《少年时》的一年订阅,结果上次去她家,发现好几本被扔在茶几的下面,还是崭新的。我好奇地问:“你家孩子不爱看吗?”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孩子学业重了,根本没时间看。”她家孩子 11岁,正读五年级,的确是小升初的关键时期。但仔细想想,五年级就已经全然没有看课外书的时间了吗?正在愣神,孩子从书房出来,嚷嚷着“我作业做完了啊”便开始拿起手机玩起来。朋友的脸一阵煞白,拉我到房间诉苦:“这孩子根本不爱看书,就爱玩手机、看电视,叫他看书就像是要他的命,我真是没办法了!”我心里泛起无奈的涟漪,想当年,她比我更早进入亲子阅读。

孩子小的时候,她也给他讲过睡前故事,可是随着孩子学业的加重,阅读兴趣没有稳固地建立起来,习惯没有坚持下去,就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僵局中。

在这个网络时代,亲子阅读的确是一条漫长而需要坚持的道路,容不得一丝松懈。

作为家长,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在刺激、好玩的电子产品面前,怎样让孩子更愿意选择看书呢?

亲子阅读的开始永远是越早越好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引导,小的时候你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就变成了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我们自己也发现,很多习惯都是在小时候养成的,比如我爱吃米饭、拍爸爱吃面,一辈子难改。

因此,如果你在孩子小时候,不让他去接触图书、不感受阅读,他就会被电视、iPhone、iPad所占领。现在孩子的选择太多了,他们的注意力轻易就会被充斥的电子产品所吸引,不像我们小时候随便捡张纸片或者说明书都能看半天,那时候实在没东西可玩啊。

再加上随着孩子学业的加重,假如阅读习惯还没建立起来,就会像我朋友的孩子那样,一有放松的时间,他的首选就是玩手机。

家长自己要做榜样

言传身教,身教比言传更重要。我们家长不能自己看电视、玩手机,却跟孩子说“快看书去”。这样不仅没有说服力,而且老催的话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本来没有讨厌做一件事,但如果身边的人总

催我,我就会越来越烦这件事。

千万不要自己在看电视,看见孩子没看书就催着孩子看书去,即使你心里这样想也一定不要催。

有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让一个人永远拖沓、永远讨厌一个事物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不断督促他做这件事。

我跟拍爸很早就约定过,每天回家从晚上 7点到 9点不可以看手机、看电视,要看也要等孩子睡了以后只看一会儿。

让家里随处可以看到书

家里要营造出读书的环境。书是家庭最好的装饰,最好是把书放在孩子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茶几、餐桌、沙发,让孩子随时随地都可以拿起一本书就翻。

在我们家,卧室、客厅的书柜不说,过道、洗手间、阳台、枕头边、沙发、餐桌上都是书,车上有书和光盘,外出时一定在包里塞几本书,或带上音频播放器。

如果把书都放到书架上,孩子很少会去拿,不是他不想看,是孩子根本想不起来。

另外,我也建议大家可以多带孩子去图书馆和书店,我们经常带小拍去广州图书馆的亲子阅读馆。一个不爱阅读的孩子,当他在一个大家都在开心阅读的环境里,会慢慢被感染并投入进来。

我想不出一个在图书环绕着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什么理由不爱看书呢?

坚持是王道

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我的建议是不要老问他,这本书讲了什么。如果孩子主动问可以跟他解释,孩子没问,而你经常去问他,这样做会大大破坏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读书,就要享受这件事本身,而不要附加很多别的目的。孩子小时候的阅读,学到什么知识是其次,重要的是让他爱上阅读这件事,爱上书这样东西。

这世上的事,怕就怕“坚持”两个字。

阅读这件事,如果说刚开始是我在坚持,到后来已经不需要我坚持了,你不讲故事孩子会缠着你,讲一个不行,讲三个五个才肯睡觉,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会。不过要注意,比如有时候妈妈出差了、假期孩子回老家,或者家里有了小宝宝,妈妈实在没空,孩子也就不看书了,这时候爸爸一定要给力,接上这个工作。

阅读最好养成习惯,每天固定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这样孩子到点了就会条件反射,该讲故事了。这也是一种仪式,比如每天睡前讲故事,孩子也会对这段时间充满期待,如果太随机了,孩子在玩游戏时被打断,反而对讲故事没什么热情了。

家长讲故事的技巧是其次的

有些家长说:“我普通话不好,读的也没感情,孩子肯定不喜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我观察身边的很多孩子,他们对家长讲故事的要求真的不高。在图

书馆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在给孩子读书,我站在旁边听,从播音专业角度看,那些妈妈大部分讲得都非常一般,但孩子仍然很投入、很享受、很带劲。

所以家长不要有这方面的顾虑,重要的是马上行动起来。在孩子眼里,妈妈的声音永远是最好听的。如果你很想学习怎样可以讲得绘声绘色,可以多听一听专业人士讲的,多模仿,然后再讲给孩子听。

细心观察孩子喜欢哪一类书

在我的公众号里,我写过好几篇根据孩子年龄和主题划分的书单,很多妈妈说照着买孩子都很喜欢(可以在公众号回复“书单”就能获取)。

但书单不是万能的,每个孩子兴趣不同,家长需要注意观察孩子喜欢哪一类书籍,不要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孩子。

而如何给孩子挑书也有标准可以参考,对于不是特别专业的家长,如果从网上挑书,可以试着用这几个维度:

①看出版社。要有出版少儿书的传统和实力;一些著名的童书品牌,比如爱心树童书、启发精选绘本、信谊精选世界经典图画书、海豚绘本、蒲蒲兰绘本,这些我觉得是有起码的保证。

②看作家和翻译者。只有优秀的作家才会创造出好作品,如果是图画书还建议参考翻译者,如彭懿、任溶溶、梅子涵。

③看得奖。也不是所有的奖都靠谱,图画书可以参考纽约公共图书馆和日本百本必读,绘本方面最著名的奖项有美国的凯迪克大奖、英国的格林纳威奖,儿童文学方面有安徒生奖、纽伯瑞儿童文学奖。

④儿童阅读推广人的推荐。微博上有几个阅读推广人的推荐我觉得比较靠谱,比如王林儿童阅读、杨政、彭懿、红泥巴阿甲,微信上当然

就看小莉推荐的啦(害羞脸)。

还有一些书也可以参考,比如汪培珽的《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阿甲的《让孩子着迷的 101本书》,儿童文学方面可以参考彭懿的《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梅子涵的《童年书》,等等。

11岁的孩子,已经在手机里找到无限乐趣,再让他重新爱上阅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手机,包括电视、iPad,都是以图像、声音来吸引人,这种刺激信号不需要经过任何大脑转换,孩子只要像个木头人一样坐着看就行了,他只要被动接受,不需要主动吸收。

人从根本上来说是懒惰的,当他习惯了这种被动的接受之后,就不再喜欢主动去思考。

但阅读的过程不同,文字是一种相对抽象的语言符号,需要孩子的大脑进行转换,这个过程相对“费脑”,所以玩手机几乎不要引导,但看书却需要大人的引导和刻意培养。

书是多么有趣的东西,如果没有引导好,孩子们就无法领略读书的美好,愿我们做好榜样的力量,让孩子在开始读书之前,就先彻底爱上读书。

让孩子享受阅读才会爱上阅读

亲子共读最美的,是在暖暖的灯光下,我读着,你听着,我在和你一起创造共同的故事记忆,我在和你一起分享故事的情感,我也和你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我享受这一刻,孩子也是。

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美国的书真贵。

给大小妞带的书,她们很快就看完了,只好去书店转转,结果发现一本只有几页纸的原版书要 8美元,相当于 50多元人民币。如果在国内,只有几页纸的绘本卖 50多元钱,再多金的家长也会肉疼吧?顿时觉得活在祖国的幸福指数,“噌噌噌”在往上涨。

在美国的书店里,我们还碰到店员在绘声绘色地讲绘本故事,声音很磁性,表情也很丰富,宁宁这个小不点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即便她完全不认识这个店员,也完全听不懂英文。

现场还有不少孩子和大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宁宁甚至也想坐下来好好听他讲的绘本故事。我观察这个长得并不帅气的店员,感觉他讲得特别温柔,也很有感染力,一会儿低头看看书,一会儿抬头看看孩子们,眼神里透着认真和专注。

我突然想起,很多妈妈曾经问我:“为什么我讲故事的时候,孩子要么在撕书,要么在玩别的,根本不好好听呢,是不是我的孩子不爱阅读?”

我常常回答:“小宝宝会有这样的现象很正常,大一点就会好了。”但我忘了再加上一句,“我们亲子阅读时,要关注的不是孩子的状态,而是自己的状态。”

讲故事的人要自己乐在其中

我以前给小拍讲故事,大部分时候她都很专心,但有时她也会突然从我怀里钻出去拿个玩具、喝口水什么的。我有次停下来等她,她却说:“妈妈,你继续讲呀,我在听着呢。”我笑了,在此之后,只要她不说话,我都会把故事讲完。我渐渐知道,孩子看起来在忙其他的,但耳朵是在输入的。我们越是把自己沉浸在故事里,孩子就越会因为我们的投入而投入。

现在小拍经常给妹妹宁宁讲故事,她摇头晃脑的样子,特别有趣。

她也早就学会了我的那些“套路”,常常模仿故事里不同的角色,变换不同的音调,还会随着故事的情节,突然一下子讲得特别快,一下子讲得特别慢,宁宁有时听得“咯咯”笑,有时也会哭起来。

宁宁时不时还会拿着书,翻到其中的某一页,要姐姐小拍从那一页开始讲,或者反反复复听小拍讲的那一两句,乐不可支。小拍并不执着于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她很少拒绝,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就从那一页开始讲,迅速进入状态。

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小拍是真心喜欢阅读、看书和讲故事的,与其说她是在给妹妹讲故事,还不如说是她在给自己讲故事,她在享受这件事。

宁宁快一岁半了,书是她的玩具、伙伴,是小拍为她搭建好了对书

产生感情的桥梁,有小拍这样的引路人,我一点都不担心宁宁会不爱

看书。

让自己也爱上阅读

现在很多父母都接受了阅读很重要的理念,亲子阅读的时间也开启得越来越早,但有的父母,却把亲子阅读做成了一件功利的、想要立竿见影的事情,总是关心孩子是否投入、是否能从书本里学到精华、是否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讲完一个故事,忍不住要发问:“你数数这里有几条毛毛虫?”“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喜欢这种方式还好,不喜欢的,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听故事之后的问话成了一种折磨,阅读的兴趣也就大打折扣了。

我们亲子阅读的目的,是让孩子爱上阅读,但如果把它当作一件任务去完成,每天都有 KPI考核,那我只能说:“亲爱的家长,看来你自己就不爱阅读,还是放过孩子吧。”

想让孩子爱上阅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自己也爱上阅读。

如果我们自己也爱阅读,就不会关心今天能看多少页、能学到什么,而只会埋头在其中。带着这样的心态去阅读,坚持看书就会成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和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这一刻

和孩子一起共读时,我们感受故事里的人物,感受情境,感受其中

的悲欢离合,带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讲出来,故事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

心里。

如果自己并不享受,只是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那即便学再多讲故事的技巧,没有真情实感,孩子也不见得会领情。

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格状态,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永远在强调,别去纠结普通话和方言,别去纠结自己讲得不好,别去郁闷孩子好像根本没有在听,重要的是,我们的状态。

亲子共读最美的,是在暖暖的灯光下,我读着,你听着,我在和你一起创造共同的故事记忆,我在和你一起分享故事的情感,我也和你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

在那一刻,我的心里只有你,而你的心里,只有我。

我享受这一刻,孩子也是。

读了那么多绘本,孩子为什么依然不愿意讲故事

亲子阅读是一条漫长而没有捷径的道路,每个孩子都是花期各有不同的花骨朵。我们能做的,除了用心和坚持,就是陪伴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