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被打破了
仔细想想,通常我们跟孩子发生冲突,或者孩子的身体出现问题,是不是都发生在打破日常韵律的时候呢?
我印象很深刻,小拍小的时候身体一直很好,唯一一次打吊针是因为我们开车去三亚自驾游。路上时间太长,吃饭很不规律,一路上吃各种零食、水果,没好好吃正餐。到了三亚小拍就开始呕吐得厉害,从晚上 7点到 12点吐了七八次。怕她脱水,我们半夜带她去了附近的医院输液。现在想想,这真是一次惨痛的教训。
还有上次,好友小汤 6岁的孩子突然频发状况,在学校上课神游、下课打架、回到家脾气暴躁,害得她连续被三个老师约谈。后来和孩子深入沟通才知道,原来之前一直是妈妈接她放学,都会在外面疯玩个把小时才回家。这周她因为工作忙,让邻居帮忙接送,孩子放学直接回家,活动时间大大减少,对于一个常年精力充沛的孩子来说,实在很难适应。
突然打破孩子的生活节奏,会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都陷入紊乱。当然,生活不可能一成不变,如果不得不打破,我们最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过年带宝宝回老家,可能饮食会有很大变化,那么我们就尽可能让他还在平常的时间上床、讲故事、睡觉,如果作息完全陷入混乱,孩子就很难一下子适应过来。
建立韵律
那到底要如何建立孩子的韵律?对于小宝宝来说,日常生活中最重
要的就是吃和睡,最理想的节奏是就是睡觉—睡醒后喝奶—玩耍时间—
玩累了就睡觉,然后又进入“睡—吃—玩”的下一个循环。这也是《实
用程序育儿法》里著名的 E.A.S.Y.模式。等到孩子大一点儿了,生活内容丰富起来,我们就要开始考虑各个方面的韵律了。
我从自身的经历总结出了孩子的三大韵律。
◆时间韵律
尽量做到每天要发生的事情都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比如起床、吃饭、刷牙、睡觉、游戏等。
带宁宁上亲子课的时候我就发现,每次自由活动的时间快结束,老师唱起晨圈歌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跟着老师把玩具收起来,每次收玩具也按照一定的顺序。首先把大件的玩具架放回原处,然后是推车、木板,再然后是一些要放回篮子里的和架子上的小玩具,比如娃娃、积木等。刚开始宁宁也做不到,但是每次她看到老师和同伴们都在做,渐渐地,她也跟随大家的节奏一起,会在固定的时间按照一定的顺序收拾玩具。
有妈妈可能会问,那规定了时间,可孩子不配合怎么办?比如想让孩子晚上 9点钟睡觉,可孩子就是不睡。那就去观察一下,孩子不配合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是大人安排的时间不合理,还是孩子有需求没有被满足;是经常发生的,还是偶尔发生的……再根据实际情况去解决问题。如果放任孩子的不配合,不积极想办法,随意打乱时间韵律,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问题百出。
◆空间韵律
让孩子习惯在固定的地方做固定的事情。
比如宁宁开始吃辅食以后,我就让她坐在餐椅上吃。等到她 1岁半左右,开始会有不想坐在餐椅上吃饭要下地玩的情况,但我依然坚持吃
饭只能坐在餐椅上的原则。
刚开始的确很麻烦,她执意要下去玩,不肯再吃饭。我就抱着她下
来,陪她玩一会儿。有时候,她真的玩得不想吃饭,那这顿饭就不吃了。有时候,玩了一会儿,我就会拿勺子试探性地放在她嘴边,她张嘴要吃,我就把她抱回餐椅,继续喂她。久而久之,她终于明白吃饭只能坐在餐椅上,她自己也就建立起了吃饭的空间韵律。
当然,从宏观一点的角度来讲,不经常搬家、不经常改变家庭的摆设,同样也是在建立孩子的空间韵律。
◆交际韵律
这里的“交际”,指的是孩子接触的人。无论是固定的抚养人,还是相对固定的玩伴,都更容易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尤其是有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不是特别好的话,固定的玩伴也能让他保持良好的状态。说到底,其实都需要我们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有研究表明,孩子刚出生的这几年,节奏稳定的生活环境,会让孩子内心安定,成年后也能更专注和坚持在某一件事情上。我们常常看到身边有一些人,大学毕业后每份工作都只干几个月,从来不能在一件事情上持续地投入热情,这很可能跟他在生命早期生活的节奏不稳有关。
现代生活瞬息万变,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特别是家里又多个孩子,要保持有韵律和节奏的生活并非易事。当然,我们也不用太过照本宣科,我们可以有计划、有节奏,但不必成为节奏的奴隶。毕竟例外并不会打破韵律,持续的变化才会打乱韵律。
当你知道韵律对孩子的重要性,你就会愿意去尝试做出一些改变。即使做不到完美,我们也可以从一件生活小事做起,在每天生活中带入一些小小的节奏,比如每天晚餐前,和孩子一起铺好桌布、摆好碗筷,
然后全家一起就餐,都会对孩子有帮助。
当然,最大的前提是,大人自己的生活也要相对有韵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有意识地把韵律带入孩子的生活,同时,自己也努力做好榜样,带着光思考,带着善说话,带着爱行动,带孩子这件事就会越来越从容!
“不讲道理”的孩子错在哪里
孩子比我们容易犯错误,但也比我们更勇敢地去承认错误。和成人的理性不同,孩子是彻头彻尾的情感动物,他们的每一个反馈都来自当下。
小拍的学校就在小区门口,二年级开始,她每天自己上下学,我们约好,每周五下午放学我去接她。上周五我刚走到学校门口,看到她和两个小女孩在学校食堂门口打闹。
看我来了,她贴过来仰头问我:“妈妈,我新买的过家家玩具到了,我邀请了蓝蓝和可欣放学后一起去家里玩,可以吗?”
“可以啊,只要她们的妈妈同意,我没问题啊。”
“她们都已经给妈妈打过电话啦!”得到我的首肯,三个女孩像被特赦一样,话还没说完就跑了。
我们一路说说笑笑走到家,小拍第一个冲进门。
见宁宁一个人坐在小凳子上,手里拿着一小片苹果在吃,而坐一旁的阿姨手里拿着半个苹果正往嘴里送,小拍见了连忙叫起来,语气里带着埋怨:“阿姨,你怎么就给宁宁这么点儿,你自己却在吃半个苹果?!”
阿姨抬起头连忙辩解:“我这半个是刚才给小 Lisa刮苹果泥剩下的,
宁宁这不是还有吗?”见我们好几个人一起进来,又被小拍误解,阿姨也急了,红着脸,话里带着点情绪。小拍本来就不高兴,被阿姨这样一激,也更有情绪了,开始口不择言:“哼,那你干吗整天都在我们家吃……”阿姨脸上挂不住了:“我在你们家工作,当然在你们家吃,你爸爸妈妈还没说我呢,家里这么多苹果,再不吃都坏了,真是的……”刚进家门的我一看形势不妙,赶紧对小拍和她两个同学说:“哎,你们不是说要玩那个过家家嘛,快去房间玩吧。”三个孩子又像风一样地跑进卧室,我把她们的书包拿进去,等我出来的时候,阿姨和小 Lisa也不在客厅了。
我敲敲门走进阿姨的房间,边把小 Lisa接过来喂奶边说:“小孩子说话不懂事,你别介意。”阿姨沉默着,显然她心里还没释怀。喂了奶回到房间,我心里盘算着,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站在小拍的角度,我理解她一回家看到眼前的场景,有点替妹妹抱不平的意思。可能会有人觉得,孩子这样说话太没教养了,但我不想这样给孩子贴标签,孩子情急之下口不择言是难免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处理以及避免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
晚上 7点多,门铃响了,蓝蓝的家人来接她回家,顺路把可欣也接回去了。
我回到小拍房间,可能是跟同学玩得挺开心,她心情还不错,看她也已经把玩具收得差不多了,我表扬她:“今天很棒哦,玩完了把房间收拾得这么整齐。”
她笑着靠过来,我拨弄着她的头发,漫不经心地说道:“对了,今
天放学回家,你跟阿姨那样说话,她好像有点不开心。”“嗯。”她点点头。“妈妈知道你不是有意那样说阿姨,不过阿姨一个人在我们家工作,
很辛苦的,她的家人、孩子都不在身边,如果是你一个人住在别人家,别人这样说你,你也会伤心,是吧?”我认真地看着小拍清澈的眼睛,努力捕捉她内心的活动。
她好像想起了什么,抿了抿嘴说:“是的,去年姑姑一个人住在我们家,我们也吵过架。那时我还给她写了一封道歉信。”说到这里,她忽然从我身上起来,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妈妈,我也给阿姨写封信道歉吧。”
我有点意外,但还是笑着说:“好啊,好啊。”她飞快地找来纸和笔,开始写起来。写完了递给我看,还没看完她又抢了过去,“我还要再加两个对不起。”
“为什么啊?”
“因为重要的事要说三遍啊!”我被她逗笑了。
“妈妈,我等一会儿把这张纸条从阿姨门缝下面塞进去。”
“好啊,阿姨会看到的。”
说完,她就回房间做作业了,我在客厅陪宁宁玩积木,没多久阿姨
从房间里出来了,看到她脸上的笑容,我知道,问题解决了。
晚上拍爸回来,我跟他讨论了这件事,这家伙平时总挤对我,这次也夸我解决得还不错。其实,仔细回想起来,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的做法没有任何高明的地方,只是机缘凑巧,让我避开了平时可能会犯的几个错误而已。
很多时候孩子说了过分的话,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急着去批评他,孩
子一被批评,情绪马上陷入对立,接下来就会演变成更激烈的争吵,双方都急着证明自己是对的,情况越来越糟。当小拍说出那句伤人的话时,我那句“不可以”也几乎到了嘴边。但眼看她的两个好朋友都在旁边,我意识到,这个时候出口批评她,会让她在同学面前丢面子。而小孩和大人一样,也很爱面子,我赶紧转移话题,提醒她们今天是来玩新玩具的。
把冲突的双方隔离开,我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考虑怎么办;有了冷静的时间,我自己也不会被卷入她们的情绪,而能保持相对客观的立场。
我希望孩子认识到,她说的话有点儿过分,让阿姨感觉很不舒服,但在此之前,我必须找到一个好的谈话时机。同学走后看她玩得尽兴,我表扬她收拾了房间,看她满脸的笑意,我知道时机到了。P.E.T.课程中提到,我只要说出事实和感受,而不要用对错来评判孩子。事实是“今天放学回家,你跟阿姨那样说话,她好像有点不开心”。
而后面我说,如果她自己一个人住在别人家,被这样说心里也会不舒服。孩子有很强的同理心,当我这样说时,她已经能感同身受。
其实,在和小拍谈这件事之前,我心里也没有把握她是否听得进去我的想法。我甚至也没有预设,她是否愿意跟阿姨道歉、用什么方式道歉,但是当我真诚地和孩子表达我的想法时,孩子自己就提出了解决方法,并且马上行动。不得不说,孩子解决起问题来,一点也不含糊。
孩子比我们容易犯错误,但也比我们更勇敢地去承认错误。和成人的理性不同,孩子是彻头彻尾的情感动物,他们的每一个反馈都来自当下。当你出言批评、责骂,孩子的反应会比你更激烈,而当你给予他理解、尊重和十分的爱,他也会回报给你百分的欣慰。这件事说小也小,
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影响我们家庭关系的一件大事。住家阿姨
就是我们家庭的一分子,如果心里有疙瘩,大家相处也不愉快。
李雪曾说:“最不讲道理”的孩子往往有一颗最讲道理的心。说得一点儿也没错。
孩子上课老开小差怎么办
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和注意力正常的孩子,在刺激驱动注意方面,水平相差不大,看电视、玩游戏都很容易专注,主要差别就在受控注意。孩子上课容易分心,其实就属于受控注意的范畴,它与大脑的抑制功能有关。
一个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老师发朋友圈说,孩子上课认不认真,看孩子的橡皮就知道。准确率有 99%!
老师还把橡皮图片一一附上,做了详细解读。
1.不开小差,认真听讲,好好写字。
橡皮形状规整,表面平滑,没有任何被掰断、抠挖、涂抹的痕迹,一看就是孩子在细心呵护使用。
2.偶尔无聊,开开小差。
外形看上去还算“漂亮”的橡皮,说明平时上课偶尔开小差搓橡皮玩,把边缘搓得圆圆润润以后,再心满意足地继续听课。
3.经常走神,容易分心。橡皮的主人很喜欢拿橡皮开小差,手里握着橡皮就忍不住开始“蹂
躏”,好好一块橡皮被掰成好几份,上课质量也大打折扣。
4.整节课都没有好好听
孩子整节课也没做别的事,光是在玩橡皮:先用笔把橡皮点成“麻子脸”,搓几下、抠几下,用力过度不小心掰断,全班最惨的橡皮就是它了……
5.???
橡皮直接玩得不知道丢哪儿了……
所有看到过这条消息的家长,大概都会心急火燎地想要找孩子的橡皮来看看。我也很好奇小拍的橡皮是什么样子的,难为我这个不陪做作业的老母亲,从来没注意过她的橡皮。下午等她放学回来,我看了看她的橡皮,嗯,就是一块朴实无华的橡皮嘛,没有戳洞洞,没有分尸,当然也算不上精心呵护。
从一块橡皮来看孩子是不是专心听课,我想这应该只是参考指标之一,不是绝对的。毕竟上课分心,不玩橡皮还可以玩别的呀。再看看笔头有没有咬坏,课本有没有涂鸦,铅笔盒有没有到处乱画,拿来一起参考,准确率才会更高。可要是真发现孩子上课老是开小差又能怎么办呢?除了让老师多关照一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恰好最近我和一个教育学科班出身的好友小云认认真真地探讨了一下这个问题,感觉收获很大。
有一天小云跟我说,她儿子刚上一年级,老师就说她儿子专注力不太好,上课会走神,有一次竟然好端端地突然站起来了,老师叫了他一声,
他才反应过来,赶紧脸红地坐下。
小云边说还边笑,这孩子咋这么可爱。
我调侃她,你果然不是一般家长啊,一般家长听见老师说孩子专注力不好,可得急死了。
小云回答我说,你懂的,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老师说得那么简单,我心里还是有数的。
她跟我说,其实人的注意力分刺激驱动注意和受控注意。刺激驱动注意主要指的是新鲜事物的不断刺激,像看电视、玩游戏这类;受控注意,是自己调控想要把注意力放在哪里。
有实验证明,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和注意力正常的孩子,在刺激驱动注意方面,水平相差不大,看电视、玩游戏都很容易专注,主要差别就在受控注意。孩子上课容易分心,其实就属于受控注意的范畴,它与大脑的抑制功能有关。这个功能要求大脑排除不相关的干扰,自如地调控注意力,让人在合适的场合做合适的事情。但是抑制功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前额叶持续发育,变得越来越强的。
大脑前额叶要二十几岁才能成熟,要求刚上小学的孩子上课从来不分心,几乎不可能。
真不愧是科班出身啊,短短几句话,和我看过的《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洋洋洒洒几十页内容,基本都是一致的。
我也是来来回回看过几遍以后,才对专注力有一点粗浅的认识,了解到以前我们对专注力有许多片面的认识,以为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的时间越久,就是专注力好的表现。
和小云的这番交流,让我的新理解得到了确认。实际上,0—6岁
的孩子,肯定比 6岁以上的孩子更容易分心,而六七岁的孩子,肯定比
十二三岁的孩子更容易分心。
这些都是大脑前额叶发育的必经过程,不能因为分心,就轻易判定孩子专注力的好与坏。
在同龄孩子里相比,抑制功能的发展,的确也存在个体差异,和先天因素、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等都有关系。
小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确定自己儿子的专注力,当然是没什么太大问题。但是上课分心影响上课质量,这怎么解决呢?
◆小提醒
小云说,她和孩子一起准备了几张小贴纸,上面有一个老师拿着喇叭在喊话。
她让孩子上课的时候,贴在手背上、文具盒上、课桌上,一切可以随时注意到的地方,一旦脑海里开始坐飞机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醒自己,把注意力重新调整回老师身上。
这让我想起以前小拍的老师,提醒我们买款式简单朴素的文具,能尽量减少孩子分心的概率;要求孩子,除了课本和笔,把所有杂物都放进抽屉,没有太多的文具做小动作;和孩子一起约定,一旦她看见有孩子走神了,她就会拍一下手掌说“好,下面听我说”,只要听见这一句,走神的孩子都会回神,也不用老师特别去点名了。
这样的小技巧,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都是雪中送炭式的贴心支持啊。
◆穿插运动
小云还叮嘱儿子,课间休息一定要去好好放松一下,和同学去走廊
跳几下都是极好的,运动一下对下一堂课的集中注意力非常有帮助。
到做作业的时候,儿子书桌上不摆其他杂物,她也不看电视、玩手机,
尽量减少对孩子的**;还把时间分段,让孩子每隔半小时起来活动活动,不必一坐下就从头坐到尾。
◆设计游戏
她还特别和我分享,平常在家可以和孩子玩一些专门锻炼抑制功能的游戏。
比如“我说你做”。事先约定好,双手有三个动作,直起在头顶叫“上”,伸直在两侧叫“中”,垂下放在大腿两边叫“下”。
妈妈喊“上”,孩子要做出“中”或者“下”的动作,避免“上”的干扰;妈妈喊“中”,孩子要做出“上”和“下”的动作,避免“中”的干扰……以此类推。
熟练以后,说的速度和做的动作都要越来越快,孩子也会觉得越来越有意思。
这是大脑在抑制听觉信息的干扰,做出自己要做的动作。我们也可以设计抑制视觉信息干扰的游戏,看见黑色,要说白色,等等。
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设计一些假装游戏,我们小时候玩的“老狼老狼几点了”“木头人”,都是带有锻炼抑制功能的游戏。
◆你听我说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可以和他一起养成互相倾听的好习惯。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接着说。
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和他平视,说出简短的指令,都对他集中注意力有帮助。
在家里还可以玩“话筒游戏”,一个人拿着一个“话筒”说完,另
一个人想说必须得听完,拿到“话筒”才能说。
通过这些小训练,培养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上学时的分心就会大幅降低。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发现,注意力的培养、抑制功能的锻炼,不是临时抱佛脚、集中突击训练出来的。它是伴随着孩子的生活点滴,穿插着自然的亲子陪伴,日积月累而来的。集中训练的强度再高,也跨不过大脑前额叶发育的必经过程,所以需要我们家长在一年又一年的陪伴中,看见他每一年的进步与成长。
有时真要感叹,做父母是一项专业度要求很高的职业,如果什么也不懂,只用朴素的、原始的认识去看待孩子的发展,那不小心掉进坑里,还浑然不觉呢。
写字慢、写字丑,逼他练字有用吗
吃饭没法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写字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心里有数,拆分成各种小目标,每天看得见孩子的一些小进步,孩子就会越来越自信,字可能就越写越好。
有天很晚了,突然看到微信群里有个妈妈生气了:
“怎么过生日我都给气忘了!这会儿两页作业搞了快两个小时,写一个字跟要命一样!小莉,你是过来人,我看小拍的字一直都写得很好看,她一年级的时候写个字也这么难吗?”
接着又一个闺密说:“握手握手!我家孩子都二年级了,一样写个字又慢又丑,这个事是不是只能静待花开?但就是怕还没开我就把他打残了!小莉,你也传授点经验啊。”
其实几年前的事我还真记不清了,我翻出当时的备忘录和小随笔,发现小拍在写字这件事上虽然让我操心不算多,但我也是确实下过一点功夫的。于是决定写一篇“干货”记录一下,但这也只是我自己粗浅的认识和体验,如果写得不对,也欢迎大家来讨论。
为什么写字比登天还难?
孩子写字难就像发烧一样,只是个表征,想治好不能光吃退烧药,要先找到症结到底在哪里。
小拍上小学前我专门读过几本怎么适应小学的书,几乎每一本都专门讲了写字问题,其中印象很深的一句大概是:“刚入学的孩子写字难,不一定就是不配合、不认真,很可能是个技术问题,是能力还达不到。”
抓稳细细的铅笔,照着画出笔画,写进规定的小格子里。写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下笔轻了不对,重了也不对。这一系列要求对刚接触写字的孩子来说,真比登天还难。
要做到这些,需要的是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
手部的小肌肉能不能抓稳笔控制力度,视觉辨识能力能不能看清楚格子的边界,有适当的空间感和距离感。
如果是能力本身没发育好,只是天天逼着练字,可能衣架敲折怎么打都没啥效果。
小拍上小学前的暑假特意报了个硬笔书法班。有意思的是,老师不单单让孩子描字帖,还特别强调一些写字的“周边练习”。
比如让娃拿剪刀沿着边线剪纸、用筷子夹黄豆,还有用彩笔涂比较复杂的填色本,等等。老师解释说,这些“周边练习”其实是在针对性地训练写字的能力。
握笔不稳、写字轻重掌握不了的孩子,多多剪纸和夹豆子就可以锻炼手部肌肉的精细动作。字写不到一块儿去,或者老是超出框框的,指定边界的涂色是培养视觉辨识能力的好办法。
长期地做这些周边练习,提高手眼协调能力,锻炼精细动作,字写
得又快又好才有可能。我听完后觉得这些方法都好棒,之前紧盯着“写字”本身使的可能都是蛮劲,原来还有巧劲可以用呢。
是写字姿势不对?
能力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大坑特别容易掉进去,就是姿势问题。小拍写作业、练字什么的,我态度算是很佛系的,唯独对写字姿势上看得比较严格。“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的八字口诀是上学第一天老师就千叮
万嘱的,我还特意打印出来贴在书桌面前。这个视频也反复和小拍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小拍起初几分钟觉得新鲜还能摆对姿势,但过不了一会儿,头就开
始越来越低,直到彻底写趴下。趴下后不仅仅是字彻底写不动了,更触到了我一定不能把眼睛搞坏的底线。当时自己大概像训练小燕子规矩的容嬷嬷附身:“头!头又歪了!背挺起来!脚要放好!”
在固定的学习桌上写字
除了口头提醒,在选择工具上,我也掏空了脑细胞。一套调节到最符合孩子身形的学习桌椅、一盏高品质的护眼灯,我货比 N家后一一置办上了。
现在回想起来,很庆幸没有把老师的叮嘱放一边,多花工夫在纠正写字姿势上还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虽然不能时时做到,但先将“对的姿势”牢牢刻印在脑子里,
随着孩子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慢慢变强,他们保持对的可能性才会越大。
另外握笔姿势也对写字非常重要,要握对,难度还不小。
有一个小工具小拍用过,就是只要几块钱的握笔器,当时老师也推荐过,对刚学习拿笔的孩子来说特别实用。
其实就是一个小笔套,套上后孩子握笔会轻松不少,也能渐渐领悟到正确的握笔姿势。等写字熟练了、有信心了,可以再慢慢摘掉。
牢记循序渐进
如果以上技术都没什么问题,可孩子就是不好好写字,纯粹是态度问题怎么办?
孩子的态度出了问题,那家长的态度就更重要了。我一直不建议陪孩子写作业,除了小拍刚上一年级那会儿,之后,我几乎没陪她写过作业。
在那段短暂的陪写作业经历里,让我明白辅导作业这件事尤其需要家长带着同理心与孩子共情。比盯着孩子写什么更重要的是,仔细观察孩子在书写过程中的反应。
全程认真高效完成作业几乎不太可能,写着写着开始打哈欠、东张西望的时候,轻声一句“是不是手写酸了,有点累了?那我们先换成读文章的作业吧?”可能会比暴躁地怒吼“坐好!集中注意力!赶紧写!”要有效很多。
一开始对质量要求不要太高,“循序渐进”四个大字可以先烙进心头。
记得小拍最开始的作业是每天描十分钟字帖,量不要求,能写几个
是几个。
当时小拍的语文老师特意交代家长,最开始写字不要过度纠正,最
忌反复让孩子擦写,那样一来坏了孩子自信,二来以后写字太较真,考试根本写不完。
当然不较真也不是完全不管,可以帮孩子拆分目标。比如这一周,先重点把字的结构写对,结构差不多后,再花一周关注怎么把字都写进框框里,然后再慢慢追求字的美观均衡。吃饭都没法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写字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心里有数拆分好目标,每天看得见孩子的些微进步,心态也就会越来越好。啰唆下来,我的经验大概就这么多了,可能在不少妈妈看来只是些粗浅的体验,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欢迎来我的公众号告诉我哦。
陪写作业陪到初中还放不了手
可以运用两个教育原则:“从小开始”和“先紧后松”。家长陪写作业陪不了一辈子,在一开始就把好的习惯和方法教给孩子,等孩子将这些内化成自己的习惯,家长省心,孩子也获得了求学生涯中最好的礼物。
小拍开学已经一个多礼拜了,宁宁又有亲子课要上,我终于又可以有一点儿个人独处的时间了。
记得开学第一天,老师和家长开会,让我们分享孩子的暑假是怎么过的,有几个家长忍不住吐槽,暑假作业都没做完啊。
小拍的学校,以“佛系”著称,也会有做不完的暑假作业吗?有的,几乎都是爬山周记没写完。
周记嘛,数起来也就八九篇的样子,比那些跑到肯德基组团赶作业的孩子负担小太多了。可写周记也有周记的苦,因为实在是没法结伴一起抄。
网上看到有视频拍孩子,边写作业边哭喊:“怎么办,怎么办啊,太多了……”有个妈妈竟然在一旁魔性地笑个不停。
我有点哭笑不得,心里默默寻思着,暑假作业可以靠最后几天来几场不要命的冲刺,但平常的作业如果也这样,每次都到临睡前才上演最后的疯狂,那哪个家长都得崩溃。
学会安排做作业的先后顺序
以前我对孩子的作业挺佛系的,因为小拍一直不太用我操心,但是和身边的家长交流得越多,我越察觉,作业问题没我当初想得那么简单。表姐的儿子,去年上初一,家里整整一年都鸡飞狗跳。因为作业忽然一下比小学起码多了好几倍,好像写到天荒地老都写不完。表姐一边抱怨学校布置的作业太多,一边指责儿子磨磨蹭蹭、注意力不集中,一点儿都不省心。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陪写作业,已经陪了七年,上星期开学又开始了第八个年头,丝毫没看到可以撤离的曙光。
想起以前看台湾作者梁旅珠写的《我把女儿教进世界名校》这本书,里面曾经特别提到,小学一、二年级,一定要把学习习惯养好,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意识。
那时看完没什么感觉,但现在突然醒悟,“时间管理”在孩子小的时候,作用可能还不明显,但上了高年级之后,作用就越发凸显出来了。高年级学习任务陡增,作业超多,压力加大,不会时间管理,就像一头狮子困在了森林里,累得跑不动了都还找不到出口。梁旅珠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从第一次有作业开始,每天都在晚饭后,和孩子一起到房间把功课拿出来,引导他们决定做作业的先后顺序。她和孩子一起约定,在精神比较好的时候,先完成最难的作业,一些轻松愉快的就放在后面。刚上一年级的孩子,通常没有那么多的作业,无非就是写几个生字、
做几道算术题、读一页课文,好像都挺容易的。
但对于孩子来讲,他一定有自己的难易标准,所以作业再少,也要
灌输一种时间安排的概念,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从小养成了这种时间安排的习惯,才不会到了高年级面对书山题海的作业写得头疼。
让时间管理看得见
除了懂得安排时间,孩子也需要一些辅助工具。
曾有个妈妈提到“列清单”的方法:把晚上要写的各项作业和要做的事情,按先后顺序列在上面。
最妙的是,她会在每件事旁边画一个进度条,孩子如果完成了一部分,比如三分之一,他就可以把进度条的三分之一部分涂上颜色。
孩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很有成就感,也能看到还有多少没有完成的任务,心里就没有那么焦虑。
刚上小学的孩子专注力不是那么好,我以前总是抱着比较宽容的态度,认为只要孩子能写完作业就可以了。但我发现有些孩子,一旦养成边写边玩的习惯,就是给自己的写作业生涯挖了一个巨大的坑,等到时间不够用时,家长往往只能靠吼才能起到比蚂蚁还小的作用。
梁旅珠就选择了坐在孩子身旁,陪他们念书、写作业,还尽量帮忙约束他们集中精力。
不过她只在一、二年级比较严格,也是为了以后高年级放手做准备,
“从小开始”“先紧后松”是她的两大教育原则。
我也慢慢发觉,如今上四年级的小拍也有了更强的独立意志,再想
要纠正她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要她连吃十碗饭还难。“先松后紧”
是一条不归路啊。
学会分类整理作业
这个方法是我在朋友家里偷师来的,一直印象深刻,可惜小拍有自己的整理习惯了,我还没有用武之地。那时我去一个朋友家,看见她孩子的书桌上整齐划一地摆着一溜儿的文件筐,每个文件筐上贴着科目的名字。我当时惊呆了,调侃朋友:“哇,有你这样的收纳狂妈妈也太可怕了,连孩子的书都要按科目放吗?”她笑着说:“不是书,是作业,每写完一样,就放在相应的文件筐里,收拾的时候,不会忘,也不会乱了。”想想也是哦,这种简洁的收纳方式,可以提高孩子做作业的效率,也让他更有条理。小学一年级的作业,因为少,我们容易对分类这件事掉以轻心。但如果一开始就教会孩子自我管理的方法,一定能省掉很多麻烦。但对我这个能把电脑桌面排得密密麻麻都不会清理的迷糊妈来说,以后能不能帮孩子养成这个习惯,还得再说呀。
梁旅珠说:培养小小孩的习惯,稍稍的严厉就很容易达到效果,只要能坚持到十岁左右,内化成孩子自发性的习惯,往后到十八岁,亲子都会处在一种逐渐放手、倒吃甘蔗的状态下,不但没有叛逆期的困扰,还会越来越轻松。
后来她的孩子上了中学之后,她真的做到完全放手,连孩子的考卷都没怎么看过。我们陪写作业陪不了一辈子,在一开始就把好的习惯和方法教给孩
子,才是为他们的求学生涯送上我们所能给予的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