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里曼是一个狂热而持久的荷马迷。从孩提时代起,谢里曼就对《伊利亚特》格外痴迷,他一直不相信这只是部虚构的作品。没有哪个孩子比谢里曼更执着了。长大后,他通过经商赚了一大笔钱,然后将自己所有的财富、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场漫长的神话证实中。按照《荷马史诗》的叙述,凭借惊人的直觉和坚定的信念,在小亚细亚西北角的山下,他果然发现了特洛伊城遗址!继而为寻找阿伽门农的王国,他又发现了迈锡尼王陵!由此,希腊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四百多年,迈锡尼文明的全貌在世人面前赫然呈现。
伊文思博士对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其实不只是源于小石块的启发。此前,德国业余考古人谢里曼曾来到克诺索斯遗址,因当时土地所有者的漫天索价而放弃挖掘。这成了谢里曼生前最大的遗憾,但他曾经的考古工作已经成为19世纪的传奇故事。
远远望去,古老的迈锡尼城堡遗址威严地坐落在伯罗奔尼撒半岛险峻的山峦上。克里特文明后期,海盗再度猖獗,为避免海上危机突发,警惕的迈锡尼人把城堡建在距大海十六公里以外。城堡被一些村落和农田环绕,以保障基础生存。他们还为城堡修筑了高大坚固的城墙,石板巨大,据说最小的石板两头骡子也拉不动。后来的希腊人认为,那是独眼巨人的杰作,所以把这些庞大牢固的城墙称作独眼巨人墙。这些城堡充分利用山体坡度建造,一旦有不速之客来袭,军队就可以从两面有力夹击。牢不可破的城堡高高在上,震慑着敌人,尽显王者之威。
城堡的入口处屹立着著名的狮子门,高4米,宽3.5米。门柱由不规则的巨石垒砌而成,门楣砌成三角形,上面刻着两只威风凛凛的雄狮。据专家估测,门楣大概有20吨之重。两只狮子相对而立,前爪搭向中央,因年代久远而形态模糊,甚至两个狮头都已遗失,但它们守卫城堡的宏伟气势依然不减当年。也许它们原本是向下俯瞰的姿势,像城徽一样大气威严。
在狮子门后的山谷中,隐藏着迈锡尼城两大陵墓圈,其一是圆顶墓,其二是竖井墓。
圆顶墓由巨大的石块建成,形似蜂巢,所以也叫“蜂巢墓”。走入一段几十米长的石头墓道,经过一道青铜大门,一座圆形大厅便展现于眼前。石头砌成的墙壁上,装饰着青铜制造的圆花。大厅侧面有逼仄的小路通向墓室。圆顶墓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克里特的墓穴风格,但比克里特的墓穴规模更大,拱顶高耸,室内肃穆。和克里特王宫一样,这里也早被盗墓者洗劫一空。
竖井墓出现的时间早于圆顶墓。人们把死者埋在一个大深坑里,用石头砌起竖井一般的坟墓,墓顶是雕刻勇士形像的石板,堆土成冢,树碑为念。墓穴口直径约30米,下面有石头祭台,周围是“井”字通道。谢里曼认为,这里用来盛放牺牲的血,以供死者享用。每座竖井墓几乎都葬有两名以上的死者,他们身上各自覆盖着黄金制品,可见墓穴主人的贵族地位。
在一座竖井墓中,谢里曼发现了一具男性干尸,脸上戴着一副纯金面具。当他揭开面具时,惊奇地发现下面是一张完好的面孔。经过鉴定,死者在35岁左右,这与《荷马史诗》中阿伽门农死亡的年龄恰好吻合。
因过于迷信《荷马史诗》,这位堂·吉诃德式的考古学家认定,此人正是阿伽门农。随后,谢里曼给希腊国王发了一封电报:我以无比激动的心情向陛下宣布,我发现了阿伽门农的安葬地!
然而,其后对黄金面具的鉴定让谢里曼多少有些失落。这副纯金面具的制造时间约为1550年,而传说中的阿伽门农生活在13世纪,显然在此处长眠的并非阿伽门农。但或许人们出于对英雄时代的向往和敬意,仍将面具以阿伽门农命名保留了下来。这是目前欧洲最早的肖像工艺,也被看作迈锡尼文明的最好证明。
谢里曼的错误并没有降低他考古工作的实际价值。要知道,在他之前,很多专业的考古学家在寻找特洛伊的起点就放弃了,定式思维告诉他们,《荷马史诗》只是个架空的神话。而谢里曼用毕生精力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无论在人们看来有多荒诞,他至少带世人追溯出了瑰丽的爱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