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人才流动(1 / 1)

“今天,就算片联成立大会!虽然没有挂横幅,没有开香槟,日本拉面也没有送来,反正就是成立了。”2013年6月27日,随着任正非的一句话,华为的一个重要新组织——“片联”正式成立了,这也标志华为的组织与制度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片联”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任正非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片联主管干部的循环流动……它不是一级串联组织,管一些不影响公司的流程运行;它在流程外,并联于流程运作,激活流程的流动。”坐在片联位置上的都是老华为,在企业内部有较高的威望,绝大多数做过地区部总裁。

片联的设立将对华为加强干部“之”字形成长制度的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任正非希望借助片联的力量,破除地方主义,破除部门利益,打破因地方主义和部门利益等因素对人才流动的限制。过去让干部长留在一个地方确实起过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这种文化造成机关和现场脱节的现实。若不加干预,必然会形成诸多以各自利益为中心的阶级,公司的前途必会因此而耽误。为此,任正非要求,片联要牢牢抓住“干部大循环”这根准绳不放松,重新调整前线的作战队伍。

首先“从行销开始进行干部循环,逐步扩展,至少技术口和业务口要以此为中心。工作场景是不断扩大的,而且‘雪球’要滚到研发里去。研发的苗子早点让他上战场,循环回来,知道客户需求后再进行开发,有可能当将军,或者还能成为更厉害的人”。他还以喜马拉雅和亚马孙河的水做比喻:

我们要加强经验和思想的交流,这种交流应该是广泛的。拉丁美洲处在一个偏远地带,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是零距离的,拉丁美洲正在出现既有的增长,这就出现了一个机会窗。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沙特石油培养干部,然后抽调出干部去拉丁美洲投入石油部门的战斗?一个地区成功了,成立教导队,大规模培养干部,为什么会出现干部无法流动的问题?这一点我们要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喜马拉雅的水是可以流入亚马孙河的。

“干部循环”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检验过去学习效果的好方法。学不能学死,要学活,要派得上用场。把要循环的干部都循环到前线来练一练,到重装旅来走一走,参加抢占战略高地的全球作战,打赢了,成本摊给项目;打输了,不要项目的钱,自带干粮吃完就走。“阿富汗的干部一待就是好多年,为我们承受了很多痛苦,他们只能做英雄。即使说现在用他,他也当不了将军,因为没有被循环赋能将军的技能。如果循环流动起来,我们就给他赋能,他为什么就不能站起来呢?”

干部选拔和流动是为了避免“烟囱型干部”的出现。任正非举了一个例子:“丁耘说他重装旅30%都是13级—14级员工,50%没有海外经验,这些人坐着飞机到拉丁美洲,第一不知道怎么开炮,因为技术不行;第二嘴巴也张不开,英文不好,结果就是高成本。我们要加紧让这些好苗子到前线去、到实战中去,把有实战经验的人抽回来,盘活人力资源队伍。他之所以能从新兵蛋子、炊事员、警卫员、担架工……选进重装旅,就是因为他是优秀苗子。优秀苗子上战地一种,两三年就长成了小树。”烟囱干部总归也是要打仗的,等他打仗没兵了,他就不得不去新兵蛋子里找,既锻炼了他,也锻炼了兵,这就是循环的力量。

即便是华为优秀的技术专家,最后还是要去一线。任正非强调:“华为持续每年提取大于销售收入的15%用于研究开发,继续把最优秀的人才派往市场与服务前线,通过技术领先获得机会窗的利润,又将利润用于研发,带动更多的突破,未来十年一定是华为大发展的十年!”

一线战略让企业将这些员工的优秀转化成了发展的价值,而员工在一线的实践中也历练了自己。这其实是企业与员工的双赢战略之一。

只有推动干部循环流动赋能,才能进一步使基层作战队伍的各种优秀人员在循环过程中做到“流水不腐”,使整个队伍充满能量。公司各个层面才能朝向一个胜利的目标努力奋斗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