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同有计划的旅行(1 / 1)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到近郊去,一天在那里吃上三顿,回来了肚子还饱饱的;假如走一百里路呢?情况就不同了,得带一点干粮,说不定要两三天才能回来;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准备带三个月的粮食。南先生进一步讲,看上去这是庄子在告诉我们出门旅行该怎么准备,实际上讲的却是人生的境界。前途远大的人,就要有远大的计划;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的人,恐怕只能抓住今天。我们应该做的不只是拥有今天,还应该抓住明天、后天,甚至是永远。

如何抓住永远?只有让你的人生持续发展,为今后的旅程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走得更远,而非永远停留在一点。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二人成为好友。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在每天一成不变的挑水中不知不觉已过了五年。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没有在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依然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十天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里,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诵经读书,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微笑着说:“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了,可以有更多时间诵经打坐,钻研佛理。”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业;只有第三种人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只有将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情都打理妥当,才能走好漫漫人生路。

“之二虫又何知!”这两个小动物又懂什么!它们的知识范围有限,正所谓小知不及大知。如果一个人没有眼光气度,就会鼠目寸光,其前途成就也很有限。高瞻远瞩的人,才能成就千秋的事业,这就是智慧的大小有别。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把握。有些人浑浑噩噩地活了几十年,却不懂得如何把握,所以说:“小年不及大年。”

有些人做事只图眼前利益,而不会为长远打算。眼前可以得到的利益总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短视的心理却常常使人们失去本应该得到的美好事物。也许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更注重现实,而实际上是自己将未来的发展与成功的机遇白白浪费掉了。沉湎于过去和未来就会迷失现在的一切,包括自己本身。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有座的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的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急功近利是人性的一面。许多人贪图小便宜,往往被眼前的小利益所迷惑,殊不知在得到的同时却往往失去了更多。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眼前利益的绚烂外貌蒙住了双眼,宁愿一直低头享受那片刻的短暂欢愉,也不肯抬起头望望远方,去寻找更大的空间。

只为眼前利益的人,受人性所限,只会陷入庸人自扰的无边烦恼之中;唯有立足长远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瓶颈,活出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