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的最高境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1 / 1)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学问到了极点,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进得去,跳得出来,然后把一切书本知识丢光,白纸一张,到这个境界,可以养生,可以谈道,可以学禅。这就是庄子提倡的学问境界。

南先生说,“知识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知识越多,痛苦越深,学问越多,烦恼越大,这是我们深深体验到的。有时自己看到书,恨不得把它烧掉,就是被书害,但书并未害人。真正会做学问的人,就是把所有学问丢光,不为书本所困,有自己的主见。这才是高明的做法。南先生举了历史上一个反面的例子说明了这个道理。南朝梁元帝好读书但不善读书,已经达到了一种迂腐的地步。一次敌兵临境时,他还要文武诸臣戎服听他讲书。后来亡国了,他迁怒于书,一把火把收藏的14万卷图书全部烧光了。

做学问要求如此,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聪明人做事处理问题不是依赖经验,而是要求有自己的主见,从实际情况出发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儿子要坐火车去伦敦。临行前,父亲郑重地告诉他一些旅行的经验。

“你上了火车后,先选一个位置坐下,不要东张西望。”父亲告诉儿子,“火车开动以后,会有两个穿制服的走来问你要车票,小心他们是骗子。”

“好的,父亲。”儿子点了点头。

“走不到10千米,会有一个青年来到你跟前,敬你一支烟。你就说不会,那烟卷是上了麻药的。”

“好的,父亲。”儿子又点了点头。

“你到餐车去,半路上会有一个漂亮的年轻女子故意和你撞个满怀,差点儿一把抱住你。那女子是个妓女。如果她逗你说话,你就装成聋人。”

“好的,父亲。”儿子不禁有点惊讶。

“我在外边走得多了,以上并非我无中生有,就告诉你这些吧!”

“还有一件,”父亲又叮咛道,“晚上睡觉时,把钱从口袋里取出来放在鞋筒里,再把鞋放在枕头底下。”

第二天,儿子坐上了火车。

他遇见两个穿制服的人不是骗子,带麻药烟卷的青年没有出现,漂亮女子没碰上,第一晚儿子把钱放在鞋筒里,把鞋放在枕头下,一夜未合眼。可是,到了第二晚他就睡着了。

第二天,他自己请一个年轻人吸烟。在餐车里,他故意坐在一位年轻女子的对面。火车离伦敦还很远,儿子已认识车上的许多旅客了,而客人也都认识他了。这次出门成了儿子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次旅行。

读书是为了得到学问,如果过分地陷入其中就成了“书呆子”。做事也是如此,如果过于迂腐,处理任何问题都是照搬照套,只会自缚手脚,自断其路,最后只能落得个可怜、可叹、可悲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