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止水,超凡脱俗之境(1 / 1)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

南先生指出,物理上常用的“水平”一词,便出自《庄子》。“平者,水停之盛也。”水真正平了,停住了,就不流了,有一点倾斜就流了。所谓打坐修道,就是要做到心静水平。古人所说的定的境界即止水澄波,像水一样止住不流,清澈见底,但又非死水一潭。所以,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能够做到昼夜都在止水澄波中,便是道德修养的境界所在。

庄子在这里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即效法水平。止心如水,止水澄波,杂念、妄想、喜怒哀乐一切皆空。

有一个人脾气很暴躁,常常因此得罪别人,而事后又懊恼不已,所以一直想将暴躁的坏脾气改掉。后来,他决定好好修行,改变自己的脾气,于是花了许多钱,盖了一座庙,并且特地找人在庙门口写上“百忍寺”三个大字。这个人为了显示自己修行的诚心,每天都站在庙门口,一一向前来参拜的香客说明自己改过向善的心意。香客们听了他的说明,都十分钦佩他的良苦用心,也纷纷称赞他改变自己的决心。

这一天,他一如往常站在庙门口,向香客解释他建造百忍寺的意义时,其中一位年纪大的香客因为不认识字,而向这个修行者询问牌匾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修行者回答香客说:“牌匾上写的三个字是‘百忍寺’。”香客没听清楚,于是又问了一次。这次,修行者的口气开始有些不耐烦:“上面写的是‘百忍寺’。”等到香客问第三次时,修行者已经按捺不住,很生气地回答:“你是聋人啊?跟你说上面写的是‘百忍寺’,你难道听不懂吗?”香客听了,笑着说:“你才不过说了三遍就忍受不了了,还建什么百忍寺呢?”

心若止水,静心凝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释然的极致。

“内保之而外不**也。”内在永远保持这个境界,不受外界的影响,不管外界怎样变化,死生存亡,穷达贫富,你的内心如止水般平衡不流。入世做事难免有喜怒哀乐,但内在修养,要心如止水。个人的内在修为如佛家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所以道德达到这个境界,才真正地成就了和平。“修”不是修道的修,而是这条长路,这个希望,这个前途之意。内在有了这种道德修养,入世出世,不受万物的影响,都始终凝定在祥和的境界。

“唯止能止众止。”只有真达到了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所以人不能得定,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能,永远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远不能属于你自己,你就永远无法自主,无法了脱生死。所以我们修道要参透生死,要生来死去由自己把握,即生死自在。

佛曰:“静若止水之心境,脱俗超凡矣。”

一位高僧带着一个小沙弥出外办事,途经一条小河的时候,遇上了一位美貌的少妇。因水流湍急,少妇不敢涉水过河,着急万分。高僧见此情景,二话不说,脱下靴袜,卷起裤腿,背起少妇涉水而过。待少妇远去之后,仍感面红耳赤、心惊肉跳的小沙弥忍不住了,问:“师父,您不是常常教导我们,出家人是不可接近女色的吗?而今你为何破戒,背负少妇过河呢?”高僧坦然笑道:“为师心静如水也,为何你却心生波澜?”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生活就是心灵的修炼场,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了然,方是修身养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