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文惠君一赞叹,庖丁“释刀”,把刀一摆,那姿态如同优美的舞姿,他告诉君王,没有什么稀奇,他真正喜欢的是修道,因为他学道,所以会杀牛。以修道的精神来做任何事情,技巧的层面,便都会超越了,已经不在形而下,而在形而上。
南先生好好赞叹了庖丁一番,庖丁杀牛,“好”“道”而“进乎技矣”。修养到了道的境界,任何技术都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养生之道与此同理,同时告诫我们,人生在世,生意场也好,官场、考场也罢,都如同杀牛一般,游刃有余就好了。进考场无所谓,考题拿来,大笔一挥,考完了,十拿九稳;做生意到这种程度,无所谓发财,就是爱发就发,不爱发就不发。
尽靠技巧的纯熟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以心境超越技巧,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提到这里,不由想到了一位出色的摄影师的切身体会。
一位广受赞誉的摄影师忽然有一天想到要把稚子的笑容拍下来,幼儿的灿烂笑容,天真明亮,铁石心肠也会为之融化。在摄影师心中,无邪的笑容与星空、花朵、悦耳的音乐并列为宇宙最完美的杰作。他拿起相机,等待儿子的笑容。这再容易不过了,他心想,这个年纪的小孩最爱笑了,结果不然。
儿子看着他,神情严肃、专注。透过镜头,他看到儿子正研究相机。虽然很配合,但是没有笑容。于是他放下相机,就在那一刻儿子对他粲然一笑,没有牙齿的无邪笑容使他心动。他若无其事地拿起相机,儿子马上又肃穆以对。或许是因为相机遮住,儿子看不到他的脸。于是镜头不动,他露出半边脸好让儿子看到他。没用。一等他放下相机,他又笑了,好像故意跟他作对似的。他开始发出各种让小孩高兴、而大人像个白痴的怪声音来逗他。这对儿子向来有效,但这回失灵了。儿子依旧一脸严肃。他要妻子跟儿子说话,儿子从不吝于对他母亲微笑,但这回还是徒劳无功。
此时,他突然觉得自己很可笑,在相机后面的他手舞足蹈、指天说地,为的是让对方做一件天底下再自然不过的事。他想跟他的孩子定做一个心情,以便能保存在相片中永远拥有,但他这么做却阻断了两人的所有接触,这种相处模式不再有趣。至此,他恍然大悟:他企图操纵并拥有一项生命的天赋,而且还指定发生的时间及方式,怎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呢?
于是,他决定接受儿子也可以不笑这个事实。他帮孩子照了几张其他表情的相片:惊愕的、怀疑的、好奇的,发现这也很美。儿子也放松了许多,不再做无谓的坚持。他了解到必须顺着人生的脚步走,接受他人的情感表达方式。结果,当他不再有任何期待时,儿子笑了,仿佛在跟他说:你终于懂了。他不再强求别人是什么样子,只是尽情享受共同相处的自在时光之时,却成功将他所要的笑容收入镜头。
你懂了吗?生活有时就是如此,正如庖丁的现身说“道”,只有“好”道,才能超越技巧,杀牛的庖丁现身说法,其实是在给文惠君传道,拿佛学讲就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人生一世,心神气定,不强求,不偏执,不一味追逐技巧,才能达到庖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