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斋,即内心空灵的境界(1 / 1)

入则鸣,不入则止。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什么是心斋?怎样才能达到心斋的境界?

“入则鸣”,外境界一进来,心就引起共鸣了,南先生将其喻为佛经中的“境风吹识浪”,即外境界的风一来,你的心波就动摇了,心中的清静境界就消失了。

“听止于耳”,听觉停止了,和外界脱离了关系,所以叫他也听不见了,入定去了。“心止于符”,心里头什么念头也没有,自然和“道”符合了。“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这个时候,呼吸之气是空灵的。“待物者”即所谓跟外面物理世界还是相对有待的。虽然身心内外一片虚灵,跟外面物理世界相待,但内心空灵是第一步的修养。

“唯道集虚”,把内心虚灵的境界,练习久了,累积久了,那么达到形而上的道也就快了。你能够做到内心意识不动,心灵很凝定,耳根不向外听了,完全是返之内在了,这才是内心真正的持斋。

庄子借用孔子的嘴所讲的这一段,无论儒家、道家、佛家、密宗、天台宗、华严宗,随便哪一派,你融会贯通了,一通而百通,同一个道理不同的表示而已。

曾经看到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故事中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假设一个辽阔的沙漠里安装了一部公用电话,其初衷当然是为了那些偶尔经过的人,可以使用它来接通城市,以满足物质的、心理的种种需求,甚至是援救。当然,绝不会是相反的情形,因为即使有人打过来又能找谁呢?谁会傻傻地在沙漠里等一个电话呢?某天,住得离这部公用电话最近的一个人——当然,虽然最近也有几十公里的路程——经过这儿时居然听见电话铃在响……那个人显然是拨错号了,但他与接听电话的人聊了一会儿,聊得挺愉快。后来此人经过时,只要听到电话铃声在响就去接听,他和每个打进电话来的人都聊得很愉快。但他心里不免奇怪,自己与那些人素不相识,他们都是找谁的呢?

有一段时间他试着不去接那个电话,渐渐地发现,无论接与不接,那电话铃总是在响,就像都市里的心理热线一样。久居沙漠的他当然不知道,对于城市人,这电话还真有点类似心理热线的作用。身居闹市的人们凭借一根电话线接通了一片空旷之地,如果正好有人来接,他们就可以聆听那寂静无边的美妙声响;如果没人接听,就正好证实了那里空无一人,只是想找一处空灵之地,一处可供心灵迷失片刻的地方。更让沙漠中人想不到的是,这个电话号码如今已被张贴到互联网上,很多人都在拨打它。结果,那头电话铃声整天响个不停,这头拨号时常遭遇忙音。原来,为了找一处心斋,人们竟然争先恐后,拥挤不堪。

这个故事是一个有趣的揣测,但是不无道理。不过,真要让心静静持斋,又何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呢?

某天,几个弟子为了“大悟”一意,争得面红耳赤。于是,他们几个一起来到智禅大师的栖室,问道:“这世间,何谓‘大悟’呢?”智禅大师微笑着说:“大悟自在心静中。”此时,那几个徒弟颇有些迷惑。

午膳之前,智禅大师带着那几个弟子,来到后山的李子林里。树头上的李子大都熟透了,紫里透红的李子,散发出一缕缕诱人的芳香。智禅大师吩咐两个弟子,从树上采摘了一竹篓李子。尔后,他让在场的每一位弟子品尝,李子的汁液像蜜汁一样甘甜。待吃完之后,智禅大师带着弟子走到一个小小的水潭前,他俯身掬起一捧潭水喝了起来。然后,他让弟子们也尝一下。

弟子们纷纷仿效师父的样子,喝了几口潭水后,便咂巴咂巴嘴。智禅大师问:“小潭的水质如何呢?”弟子们又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回答说:“小潭里的水,比我们舍近求远担来的水甜多了。往后,我们可以到这小潭来担水吃呀!”这时候,智禅大师便让一个弟子提了一木桶潭水。然后,他们回到寺院。午膳之后,智禅大师让每一个弟子都重新品尝一下从后山小潭打回来的水。

弟子们尝过之后,大都将水吐了出来,一个个都皱起了眉头。因为这些水很涩,而且有一股腐草味儿。智禅大师解释道:“为什么同一个小潭里的水,却有两种不同的滋味呢?因为你们先前品尝的时候,都吃过李子,口里留有李子的余汁,所以就把这水的涩给掩盖了。”众弟子们都认同地点了点头。

智禅大师看了看面前的徒弟,意味深长地说:“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了它们的本质。因为有些事情,往往会被一时繁华的假象给迷惑了,‘大悟’就是这个道理呀!你我必须有一颗平静的心,抛弃那些虚荣和繁华……”

人生会遭遇许多事,其中很多是难以解决的,这时心中被盘根错结的烦恼纠缠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对。如果能静下心来思考,往往会恍然大悟,心静则一切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