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
“于事无与亲”是《应帝王》第一个入世的秘诀,有道之士到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都是“无与亲”,即佛学讲的不执着。所以,南先生告诉我们,人生应该做的事都该做,做完了不执着,不试图抓得很牢,如行云流水,游戏人间。例如对待生死,不要把自己的生命抓得很牢,年纪大了总有一天要死去,一切都很自然。万事不执着,才能入世。不要强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只想着自我。
“雕琢复朴”,人生都在“雕琢”这两个字上,人本来生下来都很朴素,很自然的,可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等种种原因,把圆满的自然的人性雕琢了,自己刻上了许多的花纹雕饰,反而破坏了原本的朴实。
将雕琢去掉,恢复到朴实的境界,“块然独以其形立”,活着就是活着。南先生幽默地告诉我们,人生没有什么“观”,人生就以人生为目的,本来如此,这个题目本身就是答案,这也就是庄子“块然独以其形立”的道理。不要雕琢,不要苛求人生应该如何如何,其无欢喜也无悲,顺其自然。
玉不琢,不成器。但有时,人应该成为一根拒绝雕琢的“原木”,保留人性中单纯、善良、朴实的东西,不要让外在的雕饰破坏自然的本质。下面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过,其实它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未被环境雕琢的纯朴版本,一个是在外物影响下的后天版本。
一个印度动物园主带着他的家人和动物,搭乘一艘日本货船移居加拿大,不幸海上遇险,货船沉没,最后只剩下两个幸存者,一个是园主的16岁的儿子帕格,另一个是一只名叫帕克的孟加拉虎,人虎共处于一只小救生艇,在无边的大海上漂流了227天。
海上生存已是难事,况且还要对付那只老虎。然而,恰恰是这只老虎,成了帕格的救星。失事之初,帕克的确是帕格面临的头等难题。一开始船上剩有四只动物,鬣狗吃了斑马和猩猩,老虎又吃了鬣狗,下一个该轮到帕格了。因此,他一心盘算如何杀死老虎,但帕克在饱食之后的表现使他改变了主意。它专注地看着他,发出哼哼声。作为动物园主的儿子,耳濡目染的经验使他理解了这种友好的表示,做出了驯服它的决定。驯虎的关键是保证其饮食,这使他有大量事情要做,忙于钓鱼、捕杀海龟、使用海水淡化器等,忙碌使他免于精神崩溃。如果没有帕克,他将独自面对绝望,那是比老虎更可怕的敌人。
可是,不要以为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兽相爱的浪漫童话,结束时的场景无情地粉碎了这个错觉。船终于漂到了大陆,帕克跃到岸上,径直走向丛林,没有看帕格一眼。它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丛林。然后,向前走去,永远从帕格的生活中消失了。其实,帕克始终是一头猛兽,最后仍如此,产生错觉的是我们,还有帕格。他哭了,无法理解在经历了漫长的共患难之后,帕克怎么能如此无所谓地离他而去。
第一个版本到此已经结束。帕格给出的另一个版本是:沉船之后,幸存者是四个人,除他之外,还有他母亲、一个厨师、一个水手,并没有动物。饥饿驱使厨师杀食了水手和他母亲,既然只有他活下来了,显然他又杀食了厨师。那么,看来动物的故事是他编造出来以掩盖可怕的真相的,其实鬣狗是厨师,斑马是水手,猩猩是他母亲,而老虎就是他自己。
在极端残酷的生存斗争中,人被现实磨去人性,成了**裸的动物。恐怕所有人都会喜欢第一个版本的故事,因为我们心中总有些东西不愿失去。
无论何时,无论什么地方,总是有好有坏,有善有恶,关键是你选择什么。繁华大道,乞讨者众,乞丐的生存产业链黑幕刚刚被媒体披露。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零钱?”给,还是不给?难题是:教孩子仁慈,还是识别欺骗?
把人性的故事放在心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存留心中最初的纯真,做一根朴实无华的原木。